人物傳記的讀後感

範文一

羨慕,但風中的低語卻訴說著自負所帶來的危難,項羽的死是歷史的遺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結局,畢竟這不是故事,無法有善變的結局。項羽的血流入家鄉的水,這水的一旁是他曾經守護的地方,而他也將在這縈繞千年,不禁為他嘆息,不禁責問歷史為何選擇了劉邦,但我只是站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裡多么洶湧,多么絢爛,我都是一個過客,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亂世的光華似乎就在瞬間,烏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驚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項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化為江東子弟心中亘古的傳說。

一切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也許這是一種榮耀。長江邊李清照是否為項羽嘆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範文二

拿破崙1769年8月15日出生在義大利的科西嘉島,小時候家人叫他拿波里昂尼。父親夏爾·波拿巴,是個傑出的愛國主義者;母親萊蒂齊亞·波拿巴,是一個堅忍不拔的女子,也是一位嚴酷的母親。

1778年,拿破崙9歲那年,為了生計,他跟隨父親、舅舅約瑟夫·費舍及兄長約瑟夫離開母親從阿雅克肖港出發前往法國。從此以後,兄長約瑟夫走向了神甫,拿破崙去了軍校,舅舅做了神職人員,四人去法標誌著拿破崙的少年時代從此結束。

少年時代的拿破崙沒有波瀾起伏,但軍校的生活卻開始改變他的人生。家庭的清貧使得他過早的成熟,剛剛進入軍校僅僅9歲的他便深知,如果離開了自己的努力,他在這個世界上將一無所有,當時他的成熟已經遠遠超過了他的年齡。在軍校時,他相信他的意志力注定會使他成功。為了毫不懷疑的取得成功,他充分利用軍校提供的一切優越性,無論多么謙卑也在所不惜。

1784年,15歲的拿破崙進入了巴黎皇家軍官學校。由於紮實的數學功底,他成為了14名精選出來的非貴族炮兵學員之一,開始了真正的軍訓生活。

拿破崙沉默寡言、勤奮好學。他對於抽象的科學他能夠運用自如,其數學和地理知識紮實。他安靜而孤獨,他最突出的特點是傲慢自大、雄心勃勃和抱負不凡。

拿破崙一生體現出了人類的超越性,他是個憤怒的理想主義者。他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改變整個歐洲的豐功偉績,還有他的勤奮與榮譽。

拿破崙自己這樣形容:“事業和前程的大門是向有才華的人敞開的,而不論其出身或財產如何。”對於我來說,如果可以歸類的話,自己的永不滿足和大膽的欲望可以歸類到野心。野心是拿破崙心智的原動力和他意志的永恆實質,它是如此緊密,以至不能同他本身區別開來,甚至有時還達到了不知不覺的程度。

法國人視拿破崙為民族英雄,但大多數歐洲國家在拿破崙的征服下深受欺凌,表示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