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服務》讀後感

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演說。這次演說是為了悼念一名普通的戰士——張思德。初讀《為人民服務》這篇文章,是我在念國小的時候。當時,語文老師要求我們要全文背誦,於是我記住了這樣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兒時的我,對於文章內涵的理解還頗有欠缺。時隔多年,重讀這篇紅色經典,不覺發現,這篇文章是我們黨的宗旨和立黨之本最精闢的闡釋和解讀。

毛澤東在這次講演中闡述了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意義,提出了“為人民服務”這一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和立黨之本。此後,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對“為人民服務”作了進一步的闡述。他指出,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民眾,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這是我們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宗旨,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是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顯著的標誌。

張思德是何許人?他其實就是一名小戰士。他的生前故事,因為瑣屑沒有留下鴻篇巨製,也沒有人為其立傳,留下的那張照片,僅僅是在窯洞口露出的一張笑臉。張思德正如他身後那片黃土平凡普通。在張思德身上表現出來的,更多的是中國人骨子裡那種樸實、謙和、善良,是一種人內心中本能地涌動著的自我犧牲、自我奉獻的精神。

這讓我聯想起茂名市“9?21”洪災中湧現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在抗災採訪現場,我看到了許多深入一線的共產黨員們的身影,他們有的舍小家、為大家,有的不顧個人安危、勇救他人脫險,有的帶領民眾,親幫親、鄰幫鄰、無災幫有災、輕災幫重災,展現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抗災精神,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讚歌。而當我作為一名聽眾,坐在先進事跡報告會會場上,凝聽他們的生動報告時,我感慨萬分。高州市郵政局馬貴支局的局長李才不顧個人安危在洪水到來前搶救出櫃員機里的17萬元巨款,而自己價值9萬多元的小車卻被洪水沖得無影無蹤,英勇奮戰搶救被洪水圍困民眾的部隊官兵的故事,都令我為之動容。這就是樸實的為人民服務理念的體現,忠誠履職,不求回報。

做好本職工作實際上就是為人民服務,這是一個淺顯的道理。然而曾幾何時,“為人民服務”這一偉大呼喚和精神旗幟,受到某些人玷污。在他們的思想深處,“為人民服務”被篡改成了“為人民幣服務”。身處這個時代,即便衣食無憂,我們依然要面對“活著是為了什麼”精神信仰的根本問題。個人主義注定無法走到極致,人的價值、人的幸福感還是需要一個更大的天地才能升華。

時代在變,我們的理想不能變。我們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自己的崗位上把“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發揚光大。晉城市巴公鎮郵政中心支局54歲的鄉郵員馬金平從事郵政投遞員工作34載,他每天要騎車奔走100多公里為百姓服務,走過的郵路近百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二十餘圈。這樣的人物就在我們身邊,可信可親,他們在以做好本職工作來實現為人民服務的信念。

作為一名黨員和新聞工作者,我時刻提醒自己,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新聞報導工作,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樹立新聞真實性原則,堅持新聞事業為社會主義事業、為人民服務的方向,不斷提高自己的新聞業務水平,嚴守新聞職業精神和新聞道德,主動實踐新聞“三貼近”原則。今後,我也將多采寫、編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貼近火熱的現實生活,反映時代前進方向,為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鼓與呼。

重讀《為人民服務》,我體會了張思德靈魂深處那種本真的、樸素的、散發著無限魅力的品質。也正是他觸動了我們靈魂深處那些主鏇律的平凡品質——中華民族的善根。

如今,在中南海新華門朱紅的影壁上,毛澤東同志書寫的“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格外醒目,提醒全體共產黨員要牢記黨的宗旨。偉大的時代,永遠需要“為人民服務”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