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貓》讀後感

七月份寫了一篇故事《我是貓》,那時便已看完夏目漱石的小說《我是貓》,斷斷續續大約用時一月有餘。讀至一半才覺著甚好,突發奇想要寫篇書評,為免評析起來有失偏頗,鬧了笑話,遂二次研讀,果真大不一樣。

初次讀完,就在網上搜尋此書的簡評,大體和我的意見別無二致,且越看越興奮。我好像很喜歡這種操作?全書圍繞主人和他幾位朋友的日常,從貓的視角去描述和評論。後續看見有人評論是圍繞著寒月和金田小姐的婚事展開的一系列故事,似乎也有些道理。

主人苦沙彌,符合多數人形象的一個角色。身為學校的教員,十幾年如一日的不思進取,胡亂翻譯英語糊弄學生,導致鬧了笑話。雖然直線上沒有發展,他對橫線上的追求卻是源源不斷,什麼繪畫啦,詩歌啦,戲劇啦,每樣都樂得參與。但別指望他學有所成,畢竟他和我們一樣,是會在睡覺前拿上厚厚的書本,沒看幾頁便酣然大睡的人。

他固執,即使有胃病也要找了各種藉口來吃果醬年糕。他好面子,將小偷認作警察畢恭畢敬的問候,事後堅決不承認弄錯了對象,還以為自己的堅持贏了迷亭而沾沾自喜。他自私,為了不花錢陪妻子聽音樂會,神乎其神的稱自己病了。

他雙標,肆意嘲笑妻子的禿頭,卻又將自己頭上的斑點遮蓋起來不讓妻子知曉。他沒有責任心,看著女兒們將飯桌弄得一團亂,他依然能神態自若的吃飯。他冷漠,因為教師不會失業,所以漠視學生的求助,學生是否會退學會挨罵皆與他無關。

他愚昧,認為自己看不懂的事物便是崇高的,有價值的。他清高,面對實業家的威逼利誘不曾低頭獻媚。他厭世,未來的人也許提及死亡,就想到自殺。

死是痛苦的,但是如果不死則更痛苦。神經衰弱的人,生比死更痛苦,所以始終嘀咕著死的問題。這並不是因為怕死而犯嘀咕,而是考慮怎樣死才最好。不過一般人不夠聰明,總是聽其自然,置之不管,這樣一來二去的結果就是被社會捉弄死了。但是有一種特殊的人,他不滿足社會這樣零割碎賣地捉弄死。他非要考慮怎樣死不可,經過種種研究的結果,必定會想出一個嶄新的妙招,所以今後世界上自殺者將越來越多,而且這些自殺者肯定都會以獨創的方法離開人世的。

當真是活得矛盾不清的一個人。前段時間看微博,一博主提及到,多數人活著並不是怕死,只是怕疼,如果有這么一個按鈕,只需輕輕一按,人就可以消失了,那么世界上大概會有三分之一的人離開。

接下來講一講我最喜歡的人物-迷亭君。他樂於開玩笑,講一些不著邊際的話。比如開篇提及較多的“橡麵坊”“孔雀舌”等,他以捉弄人為樂趣,當然被捉弄的人多半是不長腦吧。東風君聽迷亭提及“橡麵坊”“青蛙肉”便以為他留過洋,金田夫人聽迷亭說自己是某某的侄子便對他禮貌之致。

他最擅於插科打諢,比如他和苦沙彌打賭寫不出著作便請對方吃西餐,完了沒事人兒一樣過了半個月到該兌現賭約的時候,他竟說些什麼是記憶力出了差錯,並不是意志力輸了的話來推脫。

我喜歡他,大概是他在文中較為尊重女主人,也總講些有趣事逗弄她。如他所言,他的思想是走在最前沿的。依照己所不欲施於人的道德法則,想到死便想到自殺,自殺變他殺。這樣,如果活著就是痛苦,他人慈悲為懷會按照你所希望的去辦,你只需在門口貼張條子,寫上本宅有個希望被打死的人即可。(原文裡提到了警察,怕死鬼等,應該是和當時的戰爭背景有關)

人在別人很難損害自己這點上,的確是強大了。但在不能輕易向別人動手這點上,又明顯地較過去軟弱得多了。個人變得強大,當然會使人高興,但變得軟弱,誰也不甘心。所以一方面固守著不許別人侵犯我的一根毫毛,同時又想哪怕能侵犯別人的半根毫毛也好,硬是想要加強自己原本軟弱的地方。這樣一來,人與人的空間就沒有了,或者就感到非常不自在,於是父母和孩子分居,兄弟姐妹分居,再然後只能是夫妻分居。

因為若是一切按丈夫希望行事的妻子,那就不是妻子,就成了玩偶啦。愈是賢妻,個性就愈強烈地發展,愈發展就愈難和丈夫合得來。這樣,人類會發覺夫婦合居在一起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最近三觀比較受衝擊的是聽到別人在討論0pen relationship。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愛一個人,也很難只和一個人度過一輩子。人們來到這個世上便是為了體驗一遭的,自然不願意早早放棄了無數的選擇。古時候是單方面的open relationship, 男人三妻四妾,而隨著社會發展,女人不斷的在思想上進化自己,她們擁有事業心,懂得獨立自主,不再依附取樂男人。所以她們開始談人權,談尊重,這下男人們不樂意了,你有子宮就得生孩子,有xx就得被xx。他們永遠的停在了原地,甚至連基本的責任心都喪失了。

“不能透徹識別真理的人,很容易被眼前的各種現象束縛住,動不動就將泡沫一般的夢幻當成永久的真實,所以如果有人稍微講點離奇的話,立刻當成玩笑”

即使灑脫如迷亭君,也未必是真如他想像世界裡的無憂無慮。再來說一下寒月這個人物。初讀之時對此人印象不深,大約覺著是一個木訥理工男形象,網上對他的評價也大抵如此,不懼權貴,不慕榮華。

再讀前半部分,卻有了不一樣的見解,也讓我真正領會“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僅多讀一遍便感受如此之深,也許三閱其卷又會推翻之前的看法,但不管那么多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