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往太陽》讀後感範文

選擇藍天,自會與白雲相伴;選擇太陽,當與溫暖同在;選擇大海,一定與風浪共舞……不一樣的選擇,造就不同的生活。人生因選擇而精彩!喜歡向日葵,喜歡那份執著,那永遠嚮往太陽的不懈與個性!

我懷著悲痛的心情讀完《嚮往太陽》一書,掩卷之餘,我反覆思考一個問題,夏冰哥哥的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這本書最閃光的地方是全方位的記錄了孫夏凍的的成長曆程,他博覽群書,留心觀察社會,通過自己認真分析,年僅12歲就寫出了《緬懷鄧爺爺》,認為“改革開放是一次勇敢和成功的嘗試。”“鄧爺爺的又一大貢獻就是他提出的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紀念抗日60周年之際,在《回來了,遊子……》一文中,呼號不要忘記“七七事變”,指出“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那場全面侵華戰爭使中華民族陷於本世紀最為深重的災難之中。”

20XX年3月,醫生查出他得了癌症,此時的孫夏冰,一邊在做畢業的準備工作,一邊在等待國外幾所高等院校的邀請函。面對不治之症,他對未來仍然憧憬:“媽媽,我出院後去上幾節課,寫完論文、答辯後就可以畢業了,然後回家休息兩三個月,剛好來得及出國。”

現實,卻如此殘酷。一年時間裡,孫夏冰在父母的陪同下,輾轉北京、福州、上海,運用西醫、中醫多種治療手段,展開了與病魔的抗爭。他積極配合治療,經歷了5個療程的化療,吃盡了常人難以承受的苦。

父母、親人悲痛萬分,而孫夏冰卻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把患病當作生命中的一次考驗。他在手術後次日便開始看書,第三天開始在床上演算習題。即使是在呼吸困難影響進食時,還安慰父母:“不要緊張,我們要學會放鬆,要爭取每天90%的時光都是快樂的,剩下的10%也是平和的。”病危時,他給父母發簡訊:“對命運的安排,我們只能接受和感恩……很遺憾,我沒有為社會做過貢獻。

治療期間,孫夏冰收到了劍橋大學的入學邀請,此外,還有多所著名學府發出邀請函。而這一切,隨著他病情的惡化,漸行漸遠。2024年3月底,孫夏冰顫抖著在筆記本上對父母寫道:“我愛你們,我要休息了。”然後一睡不醒。

此前,孫夏冰給自己最好的3位同學寫下遺囑,共兩條。一是關於家裡藏書處理;二是建議出一本散文集。在生命的最後,他依然牽掛、安排他的書,知識已勝過他的生命。而文集,就是《嚮往太陽》,那是孫夏冰成長的軌跡。對於自己短短24年,他有足夠的自信,並自撰了墓志銘:“這裡埋葬的人曾向著理想認真而勇敢地生活過,奮鬥過。”

北大物理學院黨委副書記董曉華說:“孫夏冰同學熱愛知識,崇尚科學,不懈奮鬥,是當代青少年學習的好榜樣。”連江縣委宣傳部長姚雙玉說:他在病危的期間發出的:“我來了,我戰鬥了,我為此滿足”的號角至今久久迴蕩。我想說:夏冰哥哥,你追尋太陽的精神會一直激勵著我們青少年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