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桃花源記的讀後感400字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為世代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那么下面是小編和你們分享的桃花源記的讀後感400字,一起來看看吧。

桃花源記讀後感400字優秀篇

本文乃東晉名士、一代隱士陶淵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聞目睹東晉黑暗動盪的現實,憧憬著一個環境幽雅無戰火煩擾、平等、自由、安寧祥和的人間仙境。於是,借一位武陵漁人“忽逢桃花林”“欲窮其林”“從口入”“豁然開朗”,一個人間仙境就呈現在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擔心從此外人會紛至沓來,打擾他們清靜、幸福的生活,臨別之餘,諄諄叮囑;可不曾想,漁人怎能按捺住內心的狂喜激動?口裡唯唯諾諾,但早已留心,一路細緻的留下記號,立馬回郡報告太守。太守一聽有這么個好地方,立刻派人隨漁人前去,卻如墮迷宮,再也找不著去路了。

這事馬上傳開了。一時間,全國各地人情振奮,人頭攢動,前來尋訪桃花源的人絡繹不絕,卻個個高興而來,失意而歸,根本就找不到所謂的桃林。南陽郡有一位名動天下的讀書人,名叫劉子驥,也聽說了這回事,心想:天降奇寶,唯有德者方可居之。此等仙境,豈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於是躊躇滿志,想趕往桃花源。哪知這仙境如人間蒸發了一般,再也找不著了。劉公不甘心,潛心尋訪,但終究入境無門,鬱郁而死。

列位看官,果真有這么一處“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尋不著嗎?非也,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虛構的,當時何來這么好的寶地?倒是現如今,如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於亂世中還有這番夢想,很難得。但這夢想,單靠你陶先生是“隱”不來的。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作結: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桃花源記》讀後感400字精選篇

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淵明先生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桃花源記》讀後感400字。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連篇,仿佛我已身處於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寧靜優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又仿佛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的興趣。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閒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化的世界。在那裡,一切都是那么單純,那么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訊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

《桃花源記》讀後感400字推薦篇

這篇文章具有傳奇色彩。首先是漁人入桃花源的經過甚奇。漁人沿溪行而“忘路之遠近”,而他不返回而一直走下去。還有千百株桃樹夾岸,其中竟無一株雜樹,漁人進入裡面後發現了一個美麗的地方桃花源的人看見他十分驚訝。經過一番詢問漁人才知道這裡是一些在秦國時為了逃避戰亂而隱居在這裡。漁人在桃花源的人們熱情招待後離開時桃花源的人請他保守這個秘密。漁人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在回去的路上漁人在每一個地方都做了記號。

陶淵明在寫這篇文章時已經辭官隱居農村十餘年。他和劉子驥一樣嚮往著那種與世無爭、和諧和美麗的生活。桃花源同時也是作者心中所想的生活。可是陶淵明面對黑暗的社會,他只能選擇隱居耕作,不問世事,最後在貧病中死亡。他不就是在逃避嗎?雖然一個人的能力有限,無法改變事實,但畢竟要努力。魯迅曾經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著死亡。”陶淵明不就是在沉默中死亡了嗎?

當我看完這篇文章後,我明白了我們不能夠在逃避了,我們要勇敢地面對眼前的任何困難努力的去克服身邊的各種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