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散文讀後感600字3篇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600字1

周國平是我國著名的詩人、哲學家。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學思想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讀者們大都能從他的文字中得到啟迪和智慧。<周國平論教育>是作者第一本系統梳理其教育思考的隨筆。作者思考教育問題,是從其哲學專業背景出發的。他在哲學上做的工作,大多是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過,人生問題和教育問題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東西,也就是教育上最應該讓學生得到的東西。這構成了作者思考教育問題的基本立足點。

在書中, 作者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呼籲我們的教育回歸常識,回到教育之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上來。他認為教育的使命就在於人性的健康生長和全面發展,就在於讓人成為人性意義上的正真的人,並幸福地生活著。 在書中的第一輯,作者把他最欣賞的教育理念列舉出來,共七點,稱之為教育的七條箴言。它們具有箴言的特徵:直指事物的本質,既簡明如神諭,又樸素如常識。第一條箴言: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第二條箴言: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第三條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第四條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第五條箴言: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第六條箴言:大學應是大師雲集之地,讓青年在大師的薰陶下生長。第七條箴言:教師應該把學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 懂得了"教育即生長"的道理,我們也就清楚了教育應該做什麼事。比如說,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範;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 讓我最感興趣的是第二輯《閱讀與素質教育》。大凡大家名家,都有一個愛好,或者說是癖好,那就是閱讀,通過閱讀積累知識、生成智慧、涵養品性,閱讀對一個人良好素質的培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作者認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閱讀經典。作者寫道:"一個人並不是隨便讀點什麼就可以稱作讀者的(同樣,並不是隨便讀點什麼就是閱讀)。在我看來,一個真正的讀者應該具備以下特徵:第一,養成了讀書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讀書趣味;第三,有較高的讀書品位。"

這些,引起了我的深思。作為傳承人類文明的教師,有必要博覽群書,汲取精華,並在此基礎上言傳身教,促使學生也養成讀書的習慣,積澱豐厚的文學底蘊,從而為終身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600字2

成功有什麼?如果你想快速了解成功的含義,不妨在“百度”上搜尋一下,那么成千上萬條關於成功的信息便會映入眼帘。所謂“成功"就是逐步實現有價值的理想。有價值,現在通常被大多數人理解為擁有金錢、地位、權利。認為擁有了這些,人生便有了價值。那么,理想何在?世界上有些淡泊名利的人,他們不在乎外在的金錢、地位、權利,他們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富足,但是這些人往往都窮困潦倒,也就自然的被人們定為“失敗者”可是他們認為自己是成功的,所以,成功的真諦到底是什麼,是物質上的富有?還是精神上的富足?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明白了,成功的真諦就是把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做好,儘量做得完美,讓自己滿意。簡單地說,如果你是一位畫家,畫出了一幅令你滿意的畫,那你就成功了;如果你是一個音樂家,創作出了一首動聽的曲子,那你就成功了;如果你是一位醫生,治療好了一位病人,那你就成功了........

所以,成功者並不在乎所謂的成就與名聲,只要堅持自己所喜愛的並努力把它做好,那便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而那些只追求外在成功的人,一旦在名利場上受挫失敗,那么他們便成了失敗者,因為他們內心空虛,一旦失去了物質的給予,便失去了一切。

成功是什麼?只有你自己知道,忠於自己,那便成功了。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600字3

厚厚的一本《周國平散文》,讓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時間一點一點蠶食,到放假時只剩下幾十頁了。我只需趁熱打鐵,將之讀完即可。

周國平這個名字,很多人都覺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師更有些知名度。周國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讀書人,著書立說和翻譯外國哲學著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書或是文章,無非兩個方面:散文隨筆和哲學論著。前者描繪了一個文人的精神家園,後者反映了他的學術生活。我讀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國平的隨筆散文,真正映了“隨”和“散”這兩個字。每篇文章都透著淡然,好像是從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關注自己而不是家國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身”境界。這看似不夠偉大,用套話說就是“缺少社會責任感”。不過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圓滿的標準來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國之事的“偉人們”又有幾個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嘗試過修身呢?官吏腐敗問題是哪一個國家都不可避免要面臨的問題。可如果我們恪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漸進的話,哪裡還會有貪官污吏得勢的道理?

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自己的任務和位置。如果不細心叩問自己的心靈,如何能發現社會早已為自己預留的位置?對於我們,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邁出探索的步伐之前,連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進途中漸漸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麼資格口稱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進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瞭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鬆懈。周國平用他的散文教給我們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問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於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類比於登山,那么最佳的狀態應該是:肉體在不懈的攀登,步步為營,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靈魂則跳出山外,以旁觀者的清澈目光為前進指明方向,永遠不迷失。這顯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達到無疑是奢談。我們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發之前先問問自己夠不夠堅定;定期停下來修整,總結過去並展望未來,看看自己的路線是否偏移。“認識你自己”,這是指導精神生活的聖經。

我希望自己能夠秉持這聖經,不忘審視自己。學習的範疇,不只是我們現在體會到的那么淺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