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琪羅讀後感1200字

《米開朗琪羅傳》是羅曼·羅蘭《名人傳》的三部曲之一。以下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米開朗琪羅讀後感1200字,希望能幫助你解決問題!

米開朗琪羅讀後感1200字篇一

“他不幸的關鍵,他一生的悲劇之所在,是缺乏意志力和堅定的性格。一直到死,他都在自我掙扎,卻無力抗爭。他活了九十歲,一輩子沒休息過一天,沒享受過一天真正的生活。”他,就是米開朗琪羅。

1475年3月6日,米開朗琪羅出生在加森汀省的卡普雷塞鎮,他父親是卡普雷塞鎮和丘烏西的最高行政官。米開朗琪羅六歲喪母,幼時被寄養在一個石匠的妻子那裡。後來,他打趣說,皆因吃了這個乳母的奶,他才選擇當雕塑家。

1495年春天,他雕塑了著名的《熟睡的丘比特》,被時人評為頗具古派的狂熱。隨後,他又雕塑了《醉酒的巴克科斯》,《垂死的阿多尼斯》和巨型的《丘比特》。而在《耶穌之死》中死去的耶穌躺在永遠年輕的聖母膝上,似乎睡熟了。

1520xx年春,一塊巨型的大理石交給了米開朗琪羅,碩大的《大衛像》由此誕生。

1520xx年,教皇命令這位根本不懂壁畫技術的畫家,去畫西斯廷教堂的穹頂。因為教皇的固執,他只好讓步執行。在工作疲勞與焦慮之外,還有家人那些可惡的糾纏。他們全家都靠他養活,濫用他的錢,拚命壓榨他。

就是這樣一個薄情寡義,充滿妒忌的環境,一邊是毫無見識,只知盤剝他的家庭;一邊是不斷窺伺他,期待他失敗的頑強敵手。米開朗琪羅只能在其間掙扎苦鬥。在這段時期,他完成了西斯廷的英雄作品。可他付出了何等絕望的努力!

西斯廷工程大功告成後,他回到佛羅倫斯。在這相對平靜的時期,米開朗琪羅製作出他最完美的作品:《摩西》和現藏羅浮宮的《奴隸》。

1544年夏天,他深切愛念的人——維多利亞去世了。在這嚴肅而平靜的友誼中,米開朗琪羅完成了他最後偉大的繪畫與雕塑作品:《最後的審判》,保利內教堂的壁畫和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

嚴格的僧侶般的生活,固然使他保持了結實的體格,卻未能免除疾病的入侵。1544年和1546年兩次患惡性瘧疾以後,他一直沒有復原。結石,痛風,各種各樣的痛楚使他生不如死。

但是他一直工作。1564年2月12日他站了一天,做他的《聖母哀悼基督》。14日他發燒了。他的朋友勸告他不要外出,他卻回答說:“有什麼辦法?我病了,而我不論在哪兒都得不到休息。”

直到去世的大前天,他才答應躺在床上。當著朋友和僕人們,他神志清楚地口述了遺囑。他將“靈魂交給上帝,肉體留給塵土,”他要求“至少死後回到”他親愛的佛羅倫斯。接著,他“從可怕的暴風雨轉入及其甜美的寧靜。”這是二月的一個星期五,約下午五時,正是日落時分……

他終於休息了。他達到了他所企盼的目標:超越了時間。

羅曼·羅蘭將他比喻成一座巍峨的高峰。“聳立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我們從遠處就能望見他險峻的輪廓,隱沒在無垠的天空。”

我若是他,會有怎樣的宿命,他艱辛痛苦的顛沛流離和他的美德,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福運。

米開朗琪羅讀後感1200字篇二

文藝復興時代是一個大潮湧動,天才輩出,偉人云集的時代。米開朗琪羅,達文西,拉斐爾,但丁…一個個令人敬畏,需得仰視可觀的名字閃閃發光。他們站在那裡,就如人世間的一座座高山,而米開朗琪羅就是其中的一座。

米開朗琪羅生於義大利的佛羅倫斯,那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在那個時代,那個城市裡,他是人們狂熱的對象。他也愛他們,但是他對他們很嚴酷。他那豪邁雄偉的天才藐視他們小組的藝術,矯飾的藝術精神,平凡的寫實主義。他是一個精神的貴族,是一個為天才所拘囚的人。他所擁的的天才的力量把他完全的征服了。那是一種駭人的生命,猛烈的爆發,使他太弱的肉體與靈魂有所不能承擔。這是羅蘭先生對他的描寫。

對於這個偉大的外形的大創造家,同時又是有信仰的人,在他的眼裡,一個美的軀體是神明般的,是蒙著肉的外衣的神的顯示。米開朗琪羅作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創造者,他一生創造了許多令世人驚嘆的傳世傑作。但是他認為自已只是把上帝賦於自已的創造力發揮出來而已,是他在接近神時的創造。那創造美妙外形的創造家受人們的尊敬,那么那創造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生命的創造者,那創造了創造家的造物主豈不更令人們敬仰。他說:好的畫,迫近神而和神結合,它只是神的完美的抄本,神的畫筆的陰影,神的音樂,神的鏇律。因此一個畫家成為偉大與巧妙的大師還是不夠的。我想他的生活應當是純潔的、神聖的,使神明的精神得以統治他的思想。

在創造的不斷衝動中,他除了夜以繼日地工作,除此以外什麼都不想。他在繼續不斷的興奮中生活。他是孤獨的,他愛人,但是他不被人愛,人們對他只有敬畏甚至還有敵視與懷疑。他一生沒有享受到愛情,友誼於他也只如明星照亮了一剎那。在他周圍儘是黑夜,只有他的思想如流星在黑暗中劇烈的鏇轉。沒有享受到一點溫柔,一生沒有一分鐘的時間在別人的愛撫中睡眠。他一生致力於藝術的創造,試圖把真善美保存到永恆,然而他一生九十年巨大勞作,卻不能實現他宏偉計畫的萬一,俗務的糾纏,瑣碎工作的牽扯,人間社會的風雲變幻,使他的計畫往往落空。他自已認為重要的作品沒有一件是完成的,有許多珍貴的作品在他生前就被毀滅,作為一個偉大的人物,為了實現他的藝術夢想,他曾被迫在物質的暴力面前低首,為此他曾為使徒彼得建造一座超人的紀念物,因為他和彼得一樣曾在聽到雞鳴而痛哭。更有些卑劣的人用他們污濁的心地來造就一個他們的米開朗羅琪。

但是在今天,這些大師留存下來的作品,無論是建築、雕塑還是繪畫,任何一件都已成為不朽,它們與他一樣名垂千古。大師生於一四七五年三月六日,安息於一五六四年二月十八日下午五時。日落時分是他塵世生命的末日,和平天國的首日。終於他回歸了上帝之國。大師享年90歲。這就是大師,他的一生就在不息的藝術衝動與創造中渡過,無數的失敗,無數的成功,最終他走完了自已充滿坎坷的一生。最終他用自已的精神和生命為人類留下了無限寶貴的財富。

米開朗琪羅讀後感1200字篇三

《米開朗琪羅傳》是羅曼·羅蘭《名人傳》的三部曲之一。其最初對我的吸引力在於米開朗琪羅在文藝復興時期與達文西、拉斐爾並稱為“文藝復興後三傑”。但在我讀完《米開朗琪羅傳》後,卻對米開朗琪羅傳奇的一生感觸匪淺。

天才總是孤獨的,所以米開朗琪羅的一生也是孤獨的。他有家庭,他有朋友,但是他的內心一直都在痛苦地掙扎著,並且這種掙扎很大一部分是源於上天賦予他的才情。書的首篇標題為《神聖而痛苦的生涯》,其中非常概要地描述了米開朗琪羅一生的成就,但是內容除了讓人了解到他的藝術輝煌之外,還讓人深深體會到一個偉人身上的悲涼之感。

在閱讀此書時,我深深地被米開朗琪羅的天賦才情震撼了。它不僅是個偉大的雕塑家,更是一名偉大的畫家和建築家,而且在我眼中,他還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書中從時間方面縱向地描述了米開朗琪羅的童年和青年、英雄時代、宏圖未果、情感波折、遲暮之年,而且還展開說明他的藝術影響。

曾經,在未讀羅曼·羅蘭的《米開朗琪羅傳》之前,對米開朗琪羅的神聖而痛苦的一生頗不理解。因為在我看來,擁有極高藝術天賦的米開朗琪羅總會一生都在痛苦邊緣掙扎,理應是時代的寵兒、上天的眷顧。但是事實便是,這位偉人終其一生都在矛盾中輾轉迂迴。人們審視米開朗琪羅,也許只會看到他非凡的藝術成就,看到他創造出的《大衛》、《摩西》、《哀悼基督》、西斯廷教堂的宏偉壁畫、《末日審判》。但我最有感觸的卻是米開朗琪羅苦苦掙扎的痛苦一生。

缺乏家庭溫暖,背負家族的沉重枷鎖,缺少精神世界的伴侶,當然還有其本身的巨大藝術天賦,這些都是米開朗琪羅痛苦的原罪。而其中,教皇尤里烏斯二世的陵墓的建造便是米開朗琪羅一生的痛。“充滿激情的孤獨是米開朗琪羅的作品及其精神的靈魂”,羅曼·羅蘭如是評述米開朗琪羅。的確,米開朗琪羅總是沉醉於自己的工作及事業中,幾乎與外界隔絕,令自己處於一個封閉的世界,一個只有雕塑的世界。對,那裡唯一有的就是雕塑,而沒有繪畫,也沒有建築!他總是被迫去完成繪畫以及建築的任務,以致於不能從事他最熱愛的雕塑事業。他不能拒絕,也難以拒絕,因為他身上背負著沉重的家族枷鎖。

米開朗琪羅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卻一生都不得自由。他的一生是糾結的、矛盾的,他的怯懦、孤獨使他的一生蒙上了一層陰霾,他的作品給人帶來光輝、堅強的力量,卻無法令他的世界明朗和溫暖起來。時代造就偉人,而為人有深刻地反映一個時代。米開朗琪羅是文藝復興時代的鮮明旗幟,為我們留下了文藝復興的時代烙印。米開朗琪羅曾在臨終前說:“我剛剛跨入藝術之門,意欲創造真正的作品,可生命卻完結了。”這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對一生事業的遺憾與不甘,不過,在我看來,這何嘗不是生命其中一個階段的告別呢?!也許這是一個掙脫痛苦枷鎖的光明之門……在我看來,不必惋惜一個偉人的離逝,因為他已完成了人間在世的使命,已在時間歷史長河中留下來專屬的印記,而他也將開啟另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