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常識讀後感

《常識》這本書是香港作家梁文道先生的著作,極具諷刺意義。那么,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梁文道常識讀後感,希望你喜歡。

梁文道常識讀後感篇一

這幾天看梁文道的《常識》,覺得寫得挺好。

首先說書名吧,我是這樣理解的,常識,顧名思義一般人應該知道,而作者在書中講的一些道理恰恰是當下很多人“不知道”的,原因或者是麻木,或者是裝不知道。正如魯迅筆下曾經描述的,我們這個社會有太多麻木的“看客”。起名“常識”,我理解是想喚醒民眾的意識。

其次,我覺得作者的語言挺講究技巧,可能是資深媒體評論員的緣故,說話比較有分寸,既點到了問題的實質,又不過頭,也為自己贏得了生存的空間。所以,他才可以繼續評論,這大概也是今天許多媒體評論員應該學習的地方。

再有,從作者身上我看到了一種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這一點,在當下尤為珍貴。

關於“知識分子”,前一段時間,看到黃萬盛的一篇《西方知識分子的困境和理論》文章,其中介紹到,“康德曾經認為,所謂知識分子,是自覺地將人類進步的責任和道義扛在肩上的人。”而在我們國家,一段時間知識分子被誤解為是“有一些知識的人”,“毛澤東在1957年《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文章中認為,凡是國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都是知識分子。也就是說,他把知識分子和文化程度的高低聯繫在一起。”這兩種解釋的本質顯然不同。這就難怪從當下的一些“知識分子”身上很少看到社會責任感了,一些“知識分子”不是自覺地將人類的進步和道義扛在肩上,因此,一些有點知識的專家、學者成為某個政黨、某個利益集團的代言人也就不足為怪了。反思我們的教育、醫療、住房改革以及社會保障體制的改革曾經走過的曲折道路,不能不讓我們對一些所謂的“知識分子”提出批判。

而所有這些,都源於當下的一些“知識分子”太過於功利化了,太過於缺乏社會責任感了!

言為心聲,文以載道。讀梁文道的文字,不覺讓我為之一震,大呼過癮。然而,感覺當下這樣的文字太少了,讀這樣文字的人也太少了!

梁文道常識讀後感篇二

書的表皮外說道:本書所集,卑之無甚高論,多為常識而已。若覺可怪,是因為此乃一個常識稀缺的時代。確實,打開書的目錄,我們會發現文道先生大部分談的都是我們常會談到的問題卻也一直存在一直沒解決的問題。書名取《常識》即諷刺又意義深遠,書名是來自美國立國時期的托馬斯• 佩恩(Thomas Paine)的同名書,這位給自己取名“痛苦”美國之父,難以社會對個人的不公,英國對美洲的欺凌,寫出了這本不到50頁的小冊子《常識》,卻賣出了50萬冊(當時北美不過200萬),它喚起了北美民眾獨立的信念。在今天這本小冊子依然被列為“改變美國的20本書”中第一本。

打開書的首頁是作者的自序,其中作者引用人類學家吉爾茲“常識是一種文化體系”,他自己說道"雖然同在一國,雖然同是華人社會,一個香港人心中的常識未必是其他人所不能認同的。身為港人,我似乎背負了沉重的原罪,不時遇到讀者批摘我‘不懂國情’,進而歸罪於‘殖民地子民那揮之不去的洋奴意識’”。其實這也是我們應該反思的,梁文道先生看似謙虛的說法暴露出我們大陸人對港人會有一些看法,總感覺他們不了解我們,其實有時候覺得梁文道雖然是香港人,但卻有時候比我們所謂的“自己人”更了解我們,更了解我們國家的國情以及一些“常識”。而且身為一個文人,梁文道通過開卷八分鐘這個節目向我們介紹世界各地好書,希望我們要不時回歸書本,多聽聽內心的聲音。 他在作客鏘鏘三人行時每每有一些荒唐可悲的事情如小月月,動車事件,都能聽到梁先生氣奮又無奈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總是不斷分析,不斷探討,就能感覺到其身為中國人尤其是文人對國家的一份責任。所以我覺得我們不要隨意說一些“殖民地子民那揮之不去的洋奴意識”。

此書不同於後來發表的《我執》《噪音太多》等書,本書為梁文道先生近兩年來撰寫的時評文字結集,談及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聞自由、公民道德等社會諸多方面,時評一般是攻訐時弊的,而時弊反覆出現以致成為“常識”算不得好事。為此作者又善意的謙虛道:如果時事評論的目的是為了改變現實,那么現實的屹立不變就是對它最大的嘲諷了。任何有良心的評論家都該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總有現實意義,那是種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於一個知識分子的志趣;江山不幸詩家幸。本書《“港台腔”錯在哪裡》就在為粵語討說法。意思是要求公平,國語如果不應帶入港台腔,那么也請少一點“東北味”。而最近的“孔慶東、王八蛋”事件也正是大家對一些“常識”問題的不認識。

在書的上篇也談到了我們常說的“大局”,大局究竟是什麼,其中說到“中國人好談政治,往往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政府的位置,常常以當局的利益及視角為“大局”,乃至於詭異的忘卻自身,居然很樂於犧牲自己的權益去配合“大局”,十分的無私。中國文人更有當國師的傳統欲望,尤其容易養成這種不把自我當回事的大局觀,有時還不限於策論,更要主動充當政府發言人,體官撫民”。當然這好像是我們從以前留下的,我覺得他說的是很對,但是我們的民族好像就是這樣的,從國小就學到黨的利益高於一切,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衝突時,要果斷服從集體利益,至今政治課本還是這樣的,我們好像就是這樣從小被洗腦的,自己好像很少考慮到底對不對,只是在執行。本文寫到在部分四川震災災民群聚法院打算告政府的失職導致子女魂斷校舍,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和錢剛先生髮表文章都勸說或批評他們不識大局,說這些人甚至破壞和諧。作者說道這些經歷至親的人在這種時候仍然要他們忍氣吞聲,回去默默流淚,無異於在公眾面前刪除他們的聲音,在新聞構成的歷史中抹掉這一段不好看的記憶。其實這一切在我們看來是很正常的,我們並不去關注那些的“個人利益”的,會一起自動的想“集體利益”的,不知道我們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我們總是忽視那些弱小的勢力,那些真正需要得到關心的人。而後他談到城管的問題時說的話總是這么一針見血,說是常識,確真是一個常識缺失的年代。

梁文道常識讀後感篇三

坦白說,我之前對於時事評論之類的文章並不十分感興趣,或許是因為我自身對於政治這類需要大量“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權術的行為活動並不感冒。因此對於梁文道之前我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但也正可以說該感謝我之前的一無所知,因此接觸梁文道,接觸《常識》,我也便不會有先入為主的任何個人情感,也能更好讀好《常識》,理解梁文道的常識。

梁文道,在開始讀《常識》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天下竟然還有這樣的著書人。其他人著書立作,對於自己所作的書,無不小心翼翼,逐字逐句仔細斟酌,但求留下能使自己滿意,遍尋好友名人推薦,但 梁先生卻在自序中提到只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本“小冊子”,推廣一些人人應該盡知的知識,並在同時能夠紀念之前的先輩托馬斯·潘恩的《常識》,以表敬意。梁文道在自序中說了自己的出色,得益於時代的順風以及兩岸的差異,正乃其自序所提及“江山不幸詩家幸”。

可以說《常識》的火得益於廣東的高考作文題目雖是不無道理的,但是一本書,一個作家(暫且稱梁先生為作家,雖他自己不曾確定)的相關的書籍出現大賣,我也想必有其精妙之處。果真在我第一次閱讀《常識》時,之前對於這類評論集子不感任何興趣的我對於梁文道那些辛辣的評論,竟然感到莫名的激動。如柏拉圖所說:人的靈魂其實早就認識眾理,包括最高的善,而教育就是把蒙在這知識之上的灰塵所撣去的動作。或許這就是梁所說的所期望的那些叫之為常識(common sense)的東西,在我的心中被激發了的緣故吧。讀《常識》,自己會感慨這些常識真是common sense?為何之前自己不曾想到過,有時心裡不禁默默感嘆梁先生的高妙之處,著實讓自己獲益匪淺。

然而轉念一想從梁先生的《常識》中獲得常識,真是件可喜又可悲的事情。可喜自然自己知道先前不曾料想的觀念,但可悲的便是正如梁先生所講的這些乃為常識,吾輩為何之前竟然渾然不知?又不知偌大一個中國茫茫幾億人對於《常識》的趨之若鶩難道不正體現了我們這一代缺失常識的現象?不禁想起了海子的:“該得到的尚未得到,該喪失的早已喪失。”

一本《常識》給人的實在太多,我不敢大言不慚的說自己明了梁先生如何的良苦用心,抑或是對於這種種我已瞭然於胸。讀過《常識》,特別是在開始閱讀先前的幾篇短論,對於梁先生的希望國人了解的一個常識我卻印象頗深,這個common sense便是不要將一切簡單化,妄圖將一切都歸結為完全對立的兩方面。

梁先生在文章中說到了漢奸問題,說到了反日反X的等等問題,這些可以說都是我們國人習慣性思維中那些忠奸立辨的思維的影響,我們都習慣的把一個抑或一個群體的人釘上好或壞,黑或白的標籤。但我們都不曾細考過這黑與白之間是否有交集,對於這片灰色的區域能有這個心去考慮審視的又有幾個人呢?想到這兒,突然想起了之前閱讀過的牛大勇先生關於中美之間學生教育的不同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及中國的孩子們接受的大多是灌輸式的教育,孩子坐在課堂上,認認真真的接受所有老師提供的“知識”,而且從來這些知識即是真理,孩子們接受的都是真理。如今聯繫梁先生的《常識》,這兩者不是正有關係嗎?

我們國人已經習慣了接受真理,忘記了知識是如何真正得到的過程,我們都默認從這世界非黑即白,於是諸如你是好人,你是壞人,好人就該一直好到底,而壞人則是罄竹難書等等的思維便深深根植於我們的心中。曾記得先前國內有人笑話西方人只會將一切兩分,而我們國人則懂得太極陰陽調和。但如今一想國人不也成為了這幅樣子,對於我們不也只會將一切系統的簡單化,於是社會上便會出現了之前一個官員被大家讚賞,卻被檢查出大量貪贓的事實後,將其一切抹殺的奇怪現象,似乎是壞人所作的只有壞事。可笑,有時我們還常常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話掛在嘴邊規勸“壞人”回頭是岸,如今卻如此決絕的將一個人永久的釘於民族的恥辱柱之上,受盡世人的唾罵。

最後,我真誠的期望世上能再有些梁文道這樣的人,畢竟真話真的很重要,正如皇帝的新衣有時雖很荒唐,但你我卻都不會表示異議,只有那些勇敢的人才會說出心中的話讓這常識被大夥所了解普及,這很累,我知道,但我相信終會有人說出的,因為文明的進步正是這樣一步一步得來的,我們的歷史也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