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選讀後感3篇

散文精選讀後感1

眾所周知,朱自清是一位詩人和散文家。在《朱自清散文精選》中顯得更為突出。雖然他寫得是散文,但其中卻蘊藏了詩的神韻。

20世紀30年代,郁達夫在總結新文學第一個十年的散文成就時,這樣評價朱自清:“朱自清雖不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滿貯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學之美,要算他了。”由此可見朱自清散文的成功了。其實朱自清的散文又何止如此簡單呢!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成就之所以很高,從思想內容說,他散文的核心是一個“真”字。用真摯的感情,寫真實的見聞和感受,記寫真實的景物,發表真實的議論。如果你細看朱先生的散文,很易發現他寫的只是一些家常瑣事,雖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過幾筆,卻常能把那真誠的靈魂棒出來給讀者看。像《背影》所寫的只不過是父親為朱自清送別,但是卻通過了一些細節的描寫,突出了父親的愛。

因為離去不知何時能與他相見才掛念他的背影。據說這篇《背影》在讀者中產生了巨大的感染力:就在朱自清先生逝世後的第三天,一群小學生爭著搶著看當天的報紙,其中一個驚嘆道:“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一個人的死,卻有成千上萬的幼稚心靈都為他而暗自哀傷。可見朱自清把自己的感情無一破漏地表現給讀者,足見朱自清散文的成功了。

像《憎》則表現了當時腐-敗的舊中國,揭露了十分醜惡的任命嘴臉;其實在《背影》中曾提到“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真是白托”也顯露當時人民的醜惡嘴臉。通過此等名篇又可以顯出朱先生的文章結合時代背景,是真實存在的。而關於寫景狀物一類,像《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則將描寫的景物,真切的表現出來,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不論寫什麼景物,作者追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從藝術表現上說,朱自清散文有兩個突出的方面:第一,散文中寫出了情致。朱自清能在散文領域取得成功,形成了自己的個人風格,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像《背影》、《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使人久久不忘,這就在於寫出了情致。

朱自清的老朋友葉聖陶先生就曾夸其作品不論敘述、描寫,還是議論、抒情,都能到恰到好處,十分難得。第二,語言的清秀雋永。朱自清散文能有長久的生命力,語言好是一個重要條件。他散文的語言,被他同時代作家們交頭稱讚,有人用“秀麗”,有人用“清秀”,也有人用“清幽”。

都離不開一個“清”字,後來朱德熙用清秀雋永概括他的語言,十分恰當。其實朱自清散文的語言,是由書面化漸漸轉變為口語化的。這使文篇通俗易懂,善於表達思想感情。對於此等散文,望洋興嘆之不余,我也躍躍欲試,更原美夢成真。

散文精選讀後感2

今天,我閱讀了一位藏協女作家馬麗華的散文:《渴望苦難》,心中頗有感觸。

文章講述了作者本人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藏北高原上所經歷的辛酸生活,自然帶來的挑戰,人毅力的超越。在這樣的情況下,多少人渴望遠走高飛,脫離苦難,去享受人間的安逸生活!

可是作者卻偏偏依戀苦難,追苦到此去找尋那種令人靈魂也不得安寧得極端情緒,揮汗如雨的精神之果。

讀到這裡,我的心情很不平靜,很想去摸索作者的心態,作者的舉動,作者所做的一切,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我想:也許,是她,真正體味到了苦所包容地蘊味。雖然藏北地生活是大苦大難的,但藏北的風情卻是奇絕壯絕的。作者覺得:藏北的生命是最頑強的!

我們如今所過生活,太平坦,太舒適了,沒有波瀾壯闊,作者怕這種生活,長此以往,擔心自己後悔,會遺憾,因為只有苦難的人生,才會是精彩的。

是的,只有渴望並超越了苦難,那么我們才能真正享有明日繁星的高華,冥冥黑夜的幽靜,山川草野的壯麗,到那時,人的心境才會感到最舒暢,最神愉,最輝煌!

散文精選讀後感3

翻開散發著油墨書香的《散文精選》,心情十分激動。不只是因為此書中載有我的文字,更重要的是我擁有了和當代名家大家在同一個平台展示自我的一次難得機會。

《散文精選》中的文章不愧為編輯們在眾多的應徵稿件中精心挑選出的精品。每一篇都含有深刻的思想內涵。作者們從多個側面多角度審視生活,真實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或讚揚、或鞭撻,令人深思,令人振奮。

在錢仲傑 的 《孝的傳遞》中,我看到 一位兒媳孝敬公婆的真實場景,在許久香的《閃光的淚光》中我看到弱小的女兒,在母親急需手術簽字的關鍵時刻,毫不遲疑地在母親的手術書上籤上自己的名字,這種愛的擔當是何等令人欽佩。 在董梅的《月光點亮一炷香》中我看的到了啃老、遺棄老人 的 不孝子女的醜惡行徑,令人十分氣憤和譴責。在劉兢之的《天涯之外也風景》中倡導的積極樂觀的人生價值觀,催人奮進,在和平年代裡劉書和仍不忘《我的貓耳洞,我的戰友情》,使人感到平安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 熊梅生的《那一束木香花》散發的香氣,久久不散。張世國的《母愛如泉》一位總是替子女著想,不想拖累子女的偉大堅強的母親形象躍然紙上。故事令人感動,肅然起敬 。 陳順釗的《裸婚和愛情觀》十分詳盡地反映了當今年輕人對愛情的思考,及對成熟婚姻的觀念,令我讚嘆不已。從《散文情緣》里我看到了石榮臻對散文情有獨鐘的真摯愛情,有鑒於此,作者幾十年日一日,鍥而不捨,堅持筆耕,才會有不菲的文學成績。《麥子成熟的季節》的幾篇評論文章,讓我在未讀《麥子成熟的季節》之前對麥子有了良好的印象,使我有了一種要立刻一睹《麥子成熟的季節》的風采的強烈欲望。曉露的《女人的命》使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我尤其喜歡貼近生活的具有樸實風格的文學作品。姚紅的《那一年,杏花開》中描寫的用瓢扣著小雞崽,然後用手咚咚地敲擊瓢 ,看到此真叫我忍俊不禁笑出聲來,真實的生活場景,孩童無意犯錯 ,造成的內心的愧疚,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令人信服。閱後,使人深思,也使讀者在潛移默化過程中,受到啟迪和學會做人的道理。張悅華的《在父親墳前栽幾棵樹》,他把自己的思念和父親墳旁的那些樹一起生長,值得提倡。人都有故去的一天,我們會成為後代的先人,思念祭奠代代相傳,如何既保護環境,又節約資源。達到最好的傳遞對先人的感情,給我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示範。

最後,我十分感謝周慎寶老師。因為沒有周老師的鼓勵和支持,我也不敢把我的拙作《兩角錢分的家》(外兩篇)遞上去,那么也就無緣入編望月文學《散文精選》。文章的入選,這是對我的極大鼓勵和鞭策。更堅強了我堅持寫作下去的決心和信心。儘管深知,自己寫作起步晚,年近半百才拿起手筆,且寫的也艱難。但我相信這樣的道理:作者寫文章是給讀者讀的,只有作者艱難的寫,讀者才容易的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