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讀後感3篇

《登鸛雀樓》是唐代的偉大詩人王之渙所作的。大家讀了之後會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編來看看登鸛雀樓讀後感吧!

登鸛雀樓讀後感篇一:

《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煥的一首不朽之作,我們在國小課本裡面就學過。不過那時候我們只是似懂非懂地會背而已,但實際蘊含的深遠含義遠非我們那時的年紀可以懂的。明白的只是表層的意思而已。前些日子教兒子學這首詩時,我才有了進一步的理解。特地將這些感受寫出來,請朋友們指正。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兩句說的是太陽朝著山那邊落了下去,黃河匯入了大海。這是一種自然現象,自古如此。平平淡淡地,沒有一絲奇特,也沒有人會投入更多的關注。可是詩人在登鸛雀樓時,一下就把這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高度的概括出來,並形成直觀的感受:要想看的遠一點,那么就要站的更高一點。這些平常的事物、道理經詩人的一提煉,把它們凝聚在一起,就形成一種意味深遠的意境。

白日,白天的太陽。在白天是何等的強大,輝煌啊!但是一到晚上,還是要落下去,沒有一天不是如此。無論多么輝煌,偉大,總還要向黑夜投降,經過黑暗的洗禮,再重新綻放光芒。黃河是我們中華兒女的母親河,浩浩蕩蕩,奔騰不息,綿延幾千里,但最終還是匯入大海。在內陸大地上,黃河是多么巨大啊,可這么大的河流,匯入大海時,不也被靜靜地吸收了,和浩瀚的大海相比,它也只是一條涓涓細流而已。

詩的後兩句說的人生的一種境界。我們著眼點的不同,看到的景物也不相同。站的越高,看的當然也就更遠了,看到的也就更多了,其實人生什麼事情也不都這樣嗎?要想收穫的更多,自然就要向更高的境界攀登。如果說看的更遠更多是一種收穫的話,那么向上攀登就是耕耘,就是付出。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有付出才有回報,這個世界上絕沒有不勞而獲的事物。

詩的前兩句講的是萬物歸自然,就像日落西山、黃河東歸大海一樣,這一切都屬於自然法則的範疇,任何事物都逃不出自然法則。陽極而陰,陰極而陽,循環往復,生生不息,才構成的自然。在盛極時萬不可得意忘形,否極時切不可垂頭喪氣,失去進取的勇氣。此所謂得矣?失矣!世上本來就沒有絕對清晰的界線!

登鸛雀樓讀後感篇二:

小朋友,你曾念過‹‹登鸛雀樓››這首古詩嗎?如果沒有,我就來背給你聽: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這是唐代的偉大詩人王之渙所作的。

我讀了這首詩仿佛看見了這樣一幅美麗情景——一天傍晚,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看見了太陽依偎在連綿起伏、無窮無盡的山邊,漸漸地收起了刺眼的光芒,慢慢地落下去了,顯得十分壯麗。滔滔的黃河水奔騰不息著、咆哮著流入了一望無邊的大海里。看到這裡,他想如果想看到更多的東西,更遠的地方,必須再上一層樓。

俗話說得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我在以後的學習中要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讀後感篇三: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古詩出自王之渙的作品。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意思是:夕陽沿著山沉落,黃河向大海奔流。詩人寫了登樓的感覺,景物壯闊,氣概非凡。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意思是:如果你想看到更高更遠的地方,就請再登上一層樓吧。

現在人們在生活中也會常常引用這句古詩,比如說:有一次,我對我的同學說:我要取得更好的成績應該怎么辦?一位熱心腸的同學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如果你想取得更好的成績,就需要不斷努力,勇於攀登。我點了點頭,說:我一定會按照你說的去做的。以後我就更加努力地去學習,上課時一點兒也不馬虎,就這樣過了半個學期我在語文方面有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在寫作方面,我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一個大行家,

比如說你想要見多識廣,想了解更多的知識,別人就常會來告訴你:“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如果你想見多識廣,想了解更多的知識,就需要不斷努力,勇於攀登。

人生處處要用到這句千古名句,處處要有這句千古名句來教會別人做人的道理,處處要用這句千古名句來激勵自己。

古詩是人類知識的源泉,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