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讀後感

師恩難忘,是藤野先生的主題之一。藤野先生看完,你的讀後感打算如何寫呢?先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藤野先生讀後感,希望你有所收穫。

藤野先生讀後感篇一

一九二六年十月魯迅先生寫的《藤野先生》,是篇膾炙人口的散文。這篇散文通過魯迅先生在日本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留學時的生活片斷,著力刻畫了他所敬佩的藤野先生的光輝形象,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魯迅尊師、藤野愛生的生動豐富資料。

藤野先生,是個治學嚴謹、沒有民族偏見的正直的知識分子。文中具體而詳細的地記述了藤野先生怎樣修改魯迅的筆記,又怎樣開導魯迅大膽解剖屍體。在魯迅將離開仙台的前幾天,藤野特地叫魯迅到他家裡,交給魯迅一張照片,後面寫著兩個字“惜別”,還希望魯迅也將照片送給他。可見藤野愛生真是一往情深。

魯迅先生又是怎樣呢?“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他所改正的講義,我曾經訂成三本厚,收藏著的,將作為永久的紀念,……他的照片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的東牆上,書桌對面。”並時時鼓勵他“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深惡痛疾的文字,”這是至誠敬至的表白。

直到一九三五年日本岩波文庫中要出《魯迅選集》時,魯迅一定要他把《藤野先生》選進去。後來譯者到中國,魯迅先生向他打聽藤野先生的訊息,沒有下落。魯迅感慨地說:“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其實,藤野先生還活著。一九三六年十月,魯迅先生逝世的訊息傳到日本,藤野先生非常悲痛。當時,有位記者把魯迅葬禮的照片給藤野先生看,看了之後,便正襟危坐,把照片舉在頭上,說:“我對周君給了一點幫助,他就那么受感動,一直記在心裡,把我寫在書里,稱我為恩師,把我的照片掛在自己的房間裡,至死還想知道我的訊息。”

這段師生的情誼,實在感人肺腑!今天我們提倡尊師愛生,跟他們的那個時代相比,時代的色彩不同了,階級內容也變了。但是,魯迅與騰野之間的友誼,卻事實在在值得我們學習。

藤野先生讀後感篇二

恩師是讓人懷念的,特別是當你身處異國時,經常會讓你覺得孤獨。而在那時,卻有一位老師喚醒你的靈魂,給予你關愛和鼓勵。

魯迅先生從他父親的病中受到了影響,從而去東京留學。他從為父親看病的中醫身上,看到了那些人的自私自利,甚至為了錢財利益,不惜草菅人命!這讓他覺得失望,從而踏上了東京留學之旅!

但是,到了東京以後,他看到了那些清國留學生不務正業,醉生夢死,不顧國家民族危亡,而追逐風雅的醜陋行為!

從而,魯迅毅然離開了東京,前往仙台。

藤野先生,一個生活簡樸,治學嚴謹,待人熱情誠懇,對學生嚴格要求,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學者,他就是魯迅在仙台學醫的老師。在他的教導下,魯迅受益匪淺。從他添改講義中,看到了他工作認真負責,沒有民族偏見;從糾正解剖圖中,看到了他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從關心解剖實習中,看到了他的熱情誠懇;從了解女人裹腳中,看到了他可貴的求實精神!

雖然魯迅在他的指導下懂得了許多。但從後來的匿名信和看電影事件中,他選擇了棄醫從文這條道路!

人的一生中會面臨許多選擇,可能有的選擇會從此改變你的人生!而魯迅在看電影事件中,被深深地刺痛了,他看到了一群思想不覺悟,麻木無知的國民。從而他意識到醫學救國是行不通的,只有文藝救國、科學救國才是根本治國的方法!

於是他選擇了棄醫從文,而這也為他以後的文學道路立了一個新起點,也是他人生的一次轉折點,同時也成就了他的文學歷史!

從這課當中,我們不難知道,魯迅他所表達的是要想真正的救國,就必須先改變人民的思想!

確實,一個人如果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那根本達不到國家的人才標準。相反的一個人如果勤奮好思,求知慾強,那必定會為祖國的建設增添光彩!

想想自己和身邊的惡人,是否也是這樣。有強壯的身體,但思想卻愚昧無知。為什麼我們不努力學習呢?學習能充實自覺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為什麼我們要放棄學習的機會,而整天碌碌無為得生活呢?那只會讓你的人生顯得淡漠平庸;為什麼我們把握現在,珍惜眼前呢?有的東西一旦失去就沒有了,而失去後才知道珍惜還有什麼意思呢?

把握現在,努力學習,你就會感受到世界的精彩,人生的美妙!

藤野先生讀後感篇三

文章的開頭,提到了一批在東京的“清國留學生”之形象,先生用詞看似輕鬆幽默,然恨鐵不成鋼的心情躍然紙上。其中便有這樣的描寫:“成群結隊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一扭。實在標緻極了。”先生雖沒有具體描寫這群留學生的頹廢生活,然寥寥數語,這些所謂留學生的精神風貌已可見一斑。須知,當時能到日本留學的人多是國內的精英,某種程度上是當時中國的希望,本應是在日本學成回國後報效國家的一個群體。然而當時魯迅先生所見的並非一群奮發向上的有為青年,怎不讓他失望。

到仙台醫科學校求學時,在課堂里看時事電影,所目睹的情形便只能用痛心來形容了。魯迅先生寫道“但是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裡邊:給俄國人作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還有一個我。‘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於此,國民的麻木不仁留給先生的怕只有痛心疾首了。

棄醫從文的選擇

在文章中先生說到目睹上述情形後“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先生雖沒有在該文中直抒其思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但我們從其後來寫的的文章及其經歷來看,應能知當時先生是覺得與其學醫去拯救身體羸弱的國民,不如用文藝來喚醒麻木的民眾,要不然國民身體縱使強健,也不過是培養了一批麻木無聊的看客。

尋找醫治社會的良方

魯迅先生在文中結尾寫道“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看在燈光中瞥見他(指藤野先生)黑瘦的面相貌時,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所深惡痛疾的文字來”可見魯迅先生是想用他的筆,用他的思想來喚醒民眾,振奮國民的精神,通過提升國民的素質,最終達到強國富民的目的。文章的背景時間應是清末,而先生寫作此文的時間已是民國,相隔二十年左右,但中國仍然積貧積弱,無大的改觀,先生知道其一人之力畢竟有限,但總要有人首先起來吶喊疾呼,最終通過良好健全的國民教育、健康向上的文學藝術,開啟民智,培養高素質的國民,才能達成強國富民的心愿。

與之相呼應,四年前,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1920xx年)中就提及我們的第一要著在於改變國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首推文藝,所以想提倡文藝運動了。縱觀其一生,魯迅先生為實現文藝救國的心愿,身體力行,著作頗豐:有小說《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雜文集《花邊文學》、《華蓋集》等。中國少了一個醫生,卻多了一名文化巨匠,而這一轉變背後的因由均能在《藤野先生》一文得到解讀,所以要讀懂魯迅先生的文章,該文不可不讀,先生的憂國憂民的精神在此文中也展現無疑,這也是我們在任何時候均應承繼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