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仨的讀後感900字

《我們仨》是作者楊絳對親人的思念,裡面講述著一個個感人的故事。那么下面是小編和你們分享的我們仨的讀後感900字,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仨》讀後感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關於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這個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風,多么得清新亮麗,吹散走躁熱,帶來別致的溫暖,伴隨著我度過整整一個暑期。

這是關乎於親情、回憶、思念的敘事,有個再平凡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然而,正是如此簡單的三個字,卻蘊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就是仨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一個小團體,似乎他們所說的每句話語前都會加上“我們仨……”這像是他們彼此間的自豪。

直到有這么一個夢,在一個不知是什麼地方,太陽已經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了,她著急地喊著錢鍾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蔓延開來,可卻沒有絲毫的回應,她慌了,從夢中驚醒,向先生錢鍾書細細描述,可他卻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讓楊絳不驚感嘆:他們老了。

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了。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瞭然於心。

在這么一個令人尊敬的學者之家裡,女兒圓圓是異常活躍的,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齡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罷了。可是,當他們各自開始工作,卻又是互不相擾,尊重著彼此。這樣一個家庭,是讓人羨慕的,它讓人溫暖、感動。

在三聯書店出版的《我們仨》上,無論是他們的照片、詩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摯和感動,細細地翻過一頁頁,心中似乎已被填滿了。

楊絳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家人已離去,親情,過往的點點滴滴卻是被真切地記錄下來,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上海市松江一中 高二(10)班 鄭心怡

青春有夢書香伴—讀《我們仨》有感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題記

“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楊絳奶奶在書中寫到。這是一個關於她和她愛的女兒圓圓以及她的丈夫鍾書之間的感人故事。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們仨’,如此簡單的三個字,也正是這么簡單的三個字背後卻蘊含著多少故事以及對曾經一起度過的時光的無限眷戀。

曾經“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這,是楊絳奶奶在失去兩個最親的人或者說是兩個要好的朋友後對曾經的往事的回憶,縱然以前再苦再累卻還有鍾書和圓圓相伴,如今卻只剩她一個人……

她曾這樣說“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也曾這樣說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三里河的家曾是楊絳奶奶的家但如今卻是她的客棧因為‘我們仨’失散了家也就沒有了是啊沒有我們仨的家又何嘗不是客棧呢。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20xx年5月25日,楊絳奶奶逝世,享年105歲。到現在我想我們仨已經在另一個世界裡相隨相伴再不分開了。

就這樣恍然間書已翻到了盡頭故事也悄然結束,讓我知道了:家,需要我們家中的每個人都用心的去經營,讓它被愛包圍,讓它充滿溫馨、充滿溫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愛我們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它像一陣清風拂過在我的暑假裡,留下陣陣清涼……

我們仨讀後感900字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我們仨》,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關於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這個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風,多么得清新亮麗,吹散走躁熱,帶來別致的溫暖,伴隨著我度過整整一個暑期。

這是關乎於親情、回憶、思念的敘事,有個再平凡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然而,正是如此簡單的三個字,卻蘊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就是仨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一個小團體,似乎他們所說的每句話語前都會加上“我們仨……”這像是他們彼此間的自豪。

直到有這么一個夢,在一個不知是什麼地方,太陽已經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了,她著急地喊著錢鍾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蔓延開來,可卻沒有絲毫的回應,她慌了,從夢中驚醒,向先生錢鍾書細細描述,可他卻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讓楊絳不驚感嘆:他們老了。

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了。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瞭然於心。

在這么一個令人尊敬的學者之家裡,女兒圓圓是異常活躍的,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齡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罷了。可是,當他們各自開始工作,卻又是互不相擾,尊重著彼此。這樣一個家庭,是讓人羨慕的,它讓人溫暖、感動。

在三聯書店出版的《我們仨》上,無論是他們的照片、詩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摯和感動,細細地翻過一頁頁,心中似乎已被填滿了。

楊絳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家人已離去,親情,過往的點點滴滴卻是被真切地記錄下來,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