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讀後感1000字

散文那么美,讀完後寫了1000字的閱讀感悟。那么,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散文讀後感1000字,希望你喜歡。

散文讀後感1000字篇一

有一天,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項特殊作業,要摘抄5段寫景文章。當我抄完後,驚奇地發現:5段文字中,有三段是朱自清的文章。這讓我對朱自清產生了好奇,朱自清有這么強的寫景能力!我趕忙拿起了《朱自清散文集》讀了起來。

朱自清的許多散文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春》、《荷塘月色》、《溫州的蹤跡之綠》等等佳作名篇數不勝數。每讀到朱自清的文章,都會有一種清新典雅,柔順細膩之情,讓人從久違的城市的混沌的空氣里擺脫出來,從而讓人有一種鄉村感,又好像有一種原始的,清新的感覺,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春天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季節,但往往又會給人帶來煥然一新驚喜的。在描寫春天的文章長廊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朱自清寫的《春》了。他那栩栩如生、獨一無二的語句,像小河的流水般灌溉進我的心裡,雖然現在是冬天,但我似乎感覺到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氣息。眼前仿佛呈現出一幅鳥語花香的春景圖。“吹面不寒楊柳風。”從中,我能感覺到,風是多么地溫柔呀!像是母親的手在撫摸著一樣,而且在空氣中還夾著清新的土味、醞釀著淡淡的花香。要是能漫步在這種仙境般的美好春光里,一定是舒服極了,愜意極了!此時此刻我真是希望能穿越時空,到達這么美、還充滿了詩意的春天去啊!朱自清給春天的鳥,“恩賜”了一個美妙的嗓子。“鳥兒將巢安在繁花綠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喚友地賣弄著清脆的喉嚨,唱出婉轉的曲子,跟著輕風流水應和著。”這樣的境界,就像在奇妙的童話世界裡似的。但是,即使鳥兒的天賴之音再好、再美,也比不上那新春的雨水呀!俗話說“春雨貴如油”。“一年之計在於春”在這個美好的季節,是最適合放風箏了。朱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個熱鬧的場面,在“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人們都以歡笑和努力,滿心歡喜地迎接著春天,迎接著新的一年、新的開始。一直為現在的美好生活而奮鬥……春天,是希望的種子、是生命的開始、是美麗的象徵。我從朱自清寫的《春》中,看到了我們祖國美好的未來。人們在努力地工作著、奮鬥著,從希望的春天開始,為我們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請大家就從現在做起,憧憬著我們的未來,一起來為明天而努力吧!

朱自清真不愧是一代文學大家!可以說,沒有他,中國的現代散文就不可能這么燦爛。我讀了他的文章,汲取了豐富的營養,讓我受益匪淺,真是飽餐了一頓美味的文學大餐。

無錫市五愛國小六年級:華樺

散文讀後感1000字篇二

一個人的一生該如何界定,或許誰都沒有權利。只是那些死去的人們,用他們鮮活的過去,通過人類發明的各種渠道灌輸著孜孜不倦的氣流,讓現在變得豐富,讓心靈尋到根源……

面對天才性的人物,我總有種負壓感,可他們強大的氣流像黑河中的漩渦,驚起每一個探尋者的好奇,誰也不知道這種吸引力會引發什麼,只是那無可抗拒的力量被冠以命運的稱號,於是我不可迴避的頂著這強大的負壓感,去探尋他們傳奇般的人生……

這是一顆浪漫的種子,不幸地降生在那紛亂的動盪年代,如果不是如廊橋遺夢般的劍橋兩年陶冶,那深埋的浪漫或許永遠都不會被挖掘,而成為父輩沿襲下來的金融巨子呢。但命運的事,誰又有力量更改。一切都完結般地記述在人類承接命脈的歷史冊上了。

徐志摩,中國新舊文學(古體文和現代文)交替時最具才氣的學子,半路出道,在劍橋大學旁聽的兩年時間裡,如饑似渴的學習西方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還認識當時諸多有名氣的文豪,在與他們耳睹目染的交流中獲取大量的人文氣息,以及劍橋優美的環境和閒暇的時光都充分滋養了他心靈深處的浪漫情懷,像雨後春筍般不斷地發芽、滋長新綠……那段美麗的時光給予他豐碩的靈感,也成就了他心靈中最清澈的綠泉,一股股的流溢在他華美的文采里,這一切都見證在他流傳下來的散文和詩歌中,如著名的篇章《我所知道的康橋》和詩歌《再別康橋》,讓多少莘莘學子陶冶不已。

只是美麗的時光總是短暫,那個貧乏苦澀的年代,在國內外強烈的衝擊對比下,一次次撕咬著這顆浪漫的心靈。他一次次的執著於筆桿,用他心靈中趟出來的熱淚幻化出了一篇篇優美無比的文章,為那個時代中苦悶的日子投下一枚枚宛如希望的焰火。1920xx年他參加成立新月社,成為了該社團文學投稿主力,為當時胡適先生、魯迅先生所倡導的新文學開封拓荒,他清新的詩歌文體在當時猶如一顆新星照亮了漆黑一片的現實,他寫意般的散文如古典派繪畫構置出一片片絢麗奪目的圖景,不僅如此,他在諸多文學領域做出過嘗試,小說、戲劇、雜談論稿幾乎都留下了他不可磨滅的影子。

浪漫是源自於愛,他一直顛簸在愛情的泥沼里,越陷越深,最終用生命澆灌了這在黑暗現實面前無法存在的完美,而今的我們又有幾人能為之付出一切呢?現實的不公、情感的糾葛都讓他心煩意亂,他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的身體放逐四野,在流離中他才找尋到那份真實的存在,空幻的愛欲是那個恐怖時代不可容納的,他一直在逃離的狀態中,用一封封飛鴻與殘風中備受折磨得愛情構架起一種可能的平衡和永存。只是這放蕩四野的開闊也未能拯救這在當時開創第一自由戀愛的婚姻,他在與陸小曼往來書信中記錄了遊歷歐美、蘇聯、日本、印度等諸國時情感的思念和對世界現實狀態的各種感悟,也曾經多次用一位丈夫寬厚的胸懷指點心愛的妻子生活的方向,悲劇啊,還是無法抵擋你最深痛的誘惑,現實種種的負重幾乎透支了詩人才剛邁入壯年的年華,疲乏、無奈、掙扎是每一個時代中為真實奉獻自身的副產品,唯有消耗生命,才有可能保存一線希望。為了節省生活的開支,為了安撫妻子日漸枯萎的性靈,他奔波在生活永無休憩之日的路途上,在愛情和婚姻中徘徊又徘徊,經常往返於上海與北平之間,勞頓和不堪一次次如淚滴落在他維繫愛情的信箋上,他總是選擇順風飛機,減輕生活的消耗,卻不知道死亡的魔爪瞄準了當時這空中還不多見的鐵鳥,在與妻子怨恨的爭執後,於1931年11月19日,在由南京飛往北平的途中機毀人亡,臨行前也不忘在飛機起飛前家書一封安撫懊惱的妻子……

真摯的生命無論何時何地都會永存,他把自己的靈魂寫入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詩稿文卷中,那悽美的愛情開拓了當時社會人生渴求自由依靠的性情,或許我們不該提起這些已經沉睡安寧的心靈,讓他徹底地休息在那寧靜的天堂吧,讓我們苦澀的心靈在那一卷卷的文字中尋找屬於我們自己的方向吧,這或許才是生命能真正被延續的全部意義……

散文讀後感1000字篇三

初讀《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雋永的文章精華,猶如一道清泉,在這浮華人世里滌盪心塵、開啟心智。面對世事紛亂、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體驗和思考,將佛理修養化作美好心情。會心便是契會於心,是將執著的分別之情超越,融會入以乘的心地,在無言中冥合真諦。

翻開書頁,將目錄掃視了幾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發芽的心情》,初看這個題目,心中充滿疑惑:植物發芽怎么還會有心情呢?帶著這個疑問,我走進了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有一年,我在武陵農場打工,為果農摘收水蜜桃和水梨,那時候也已是了。過了一個月後,果實摘完了,我卻愛上了那裡的風土,經過果園主人的許可,我可以在倉庫里一直住到。摘完的果實還要剪枝,等到春天,我要離開了,可在走時卻看見兩棵果樹沒有發出新芽,枝丫枯乾,它們已經死了。我覺得很疑惑,便問果園主人,他也不知道為什麼。細細品讀這篇文章,這一篇探索人生真諦的隨筆。看看問題,再看看文章,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從年輕人的角度而言,由於社會經驗缺乏,往往在成績面前沾沾自喜、驕傲自大,而在面前卻經不起考驗,灰心喪氣、失去信心。作者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一個人取得成績固然重要,或者說是一種財富,但在受到挫折時,就很少有人認為也是一種財富了。他認為:“一個人假如一生都沒有成功過固然痛苦,假如不幸沒有失敗過也不開心。沒有失敗過和沒有成功過,其實都一樣,未能真正領會真實的人生。”於是作者把體驗人生的成功與失敗作為人生的重要經驗。對於沒有體驗過失敗的青年人,在某種程度上“求敗”,迎接各種磨難,甚至比取得成功更重要。

只有失敗之後才會有求得“發芽的心情”,求得將來的更好發展,這對人的來說至關重要。

我最喜歡的一段是:我想到,人世間的波折其實也和果樹一樣,有時候我們面臨了冬天的肅殺,卻還要剪去枝,甚至流下了心裡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那些永遠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發芽的人才能勇敢地過冬,才能在流血之後還能繁葉滿樹,然後結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實。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遠的燦爛。面對人生、面對,我們必須慎重,必須認真對待,充分考慮一切問題,認真做好工作的每一環節,周密細緻地制定我們的計畫,慎重確定我們的一切應對措施,預防任何坎坷的到來、任何挫折的降臨。這樣,事到臨頭,我們才不至於手忙腳亂、茫然失措。

一旦真正的坎坷來了,挫折到了,我們大可不必以為天塌下來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笑迎一切挑戰,面對一切挫折,將風浪與挫折拋在身後,闖過去,前面必定是陽光燦爛,前面必定是坦蕩如砥。

我們若一直盯著坎坷、盯著挫折,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途,走不出心裡的陰影,那么,坎坷與挫折就會被放大,就會像山一樣地壓倒我們。

舉輕若重,我們慎重地對待一切。

舉重若輕,我們輕鬆地面對世界。

一個人,時時將腳印背在身上,自己會被壓垮倒下;將腳印丟在身後,昂首走過去,這才是應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