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讀後感作文

湖心亭看雪這篇優美的散文有著清高拔俗的風韻。大家欣賞文章時,是不是深有同感?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湖心亭看雪讀後感作文,一起來看看。

湖心亭看雪讀後感作文篇一

一抹清雅的筆墨;一處西湖的美景;一點游湖的雅趣;一份絕世的孤傲。此情、此景,張岱獨享那隻屬於自己的痴情。

寒,“大雪三日”;靜。“人鳥聲俱絕”;晚,“是日更定”。偏是這樣的夜,張岱挐舟出行,縱使擁毳衣,帶爐火,也無法阻擋他欲出行的腳步。這是他的痴,對一廂山水的痴迷。痴,卻痴得美。獨往湖心亭看雪,只挑這份安逸,只為這份孤寂,他不願與人相遇,這樣的清高,這樣的自傲,這樣的孤高自賞。這是他的痴,一番靜謐的痴行,痴,卻痴得清靜。

清冷的天地之間,只現一色,便是白,白得潔淨,白得單純,白得單調,白得迷茫,在這一片冰雪之中,張岱對故國的思念無所寄託,同他的內心一樣,漂泊無依。白皚皚的世界中,一切的景物,都那樣渺小,渺小而無力。如此痴景,板著張岱對故國的謹記不忘,獨特而奇妙。

移步湖心亭,偶遇了另外兩個與自己心境相似的知己,三人在這世俗之外的亭中,同品類似的情感。可惟獨這般痴情,只有他自己,才能品盡這份避世愁苦、隱世哀傷沾染過的山水奇景。這樣的痴,縱使有些許消極,卻難掩這安然之中的沉醉,痴,也痴得享受。

張岱痴,為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也為世俗之外的閒情逸緻,痴得風雅亦心靜。

他的與眾不同,獨自賞景的痴迷;他的超凡脫俗,是鍾情於美景的痴狂;他的閒情意趣,是只愛山水難自抑的痴心;他的清高孤傲,是脫塵離市不隨波逐流的痴想……

文末一句“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如玻璃了層層束縛,直白地道明張岱此刻的心境。

若只一字,便是——痴。

湖心亭看雪讀後感作文篇二

不管是“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唯美,還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豪邁,這都說明雪一直是文人墨客的寵兒。這不,這兒也來了個寫雪的文人。可他是個另類,文筆清新淡雅不假,但是思想實在成問題。此人乃張岱,此文乃《湖心亭看雪》。

文章的開頭就很值得咱們說道說道。“崇禎五年十二月”充分體現了他對明朝的眷戀。我都恨不得敲著他的腦袋大喊:“哥兒們,醒醒吧。愛新覺羅早就坐擁天下了。”清朝後來的確沒幹什麼好事,閉關鎖國、簽訂不平等條約都是它的錯。可是社會總是要發展的,就像你不能因為原始社會天下為公就要求人類裹足不前一樣,你不能停在明朝不求上進啊。世道必進,後勝於今。連鄧小平爺爺都說“發展才是硬道理”。朝代更替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你總要學著面對現實。實在不行你就鼓搗著反清復明去,寫篇酸溜溜的文章發發牢騷沒什麼實際作用。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哥兒們,不能因為雪大就妄自菲薄啊,這一痕長堤,一點湖心亭,一芥小舟,兩三粒人算怎么回事啊?你要拿出巴爾扎克的“我將粉碎一切障礙”的氣勢,不就是一場大雪嗎?瞧把你嚇得。廣告詞說得好,“山高人為峰”,面對大自然要有勇氣,萬不能被嚇倒啊。

你還沒事晚上一個人跑到湖心亭看雪,乍一聽以為你是個孤芳自賞的清高雅士。仔細一想,那是因為你人緣不好嚴重自閉,就是個孤家寡人。人家蘇軾就能在晚上和張懷民一起在承天寺看月,你只能一個人去。看見亭中有兩人在飲酒,你連忙湊上去跟人家套近乎。不能喝就別裝李白,還上去“強”飲三大白,這不是明擺著想要蹭酒嗎?連撐船的都看不過去了,搖搖頭,說:“這個痴人。”

人們都說此文筆墨清新淡雅,體現了作者的清高自賞和對故國淡淡的眷戀。依我看,這就是個想念過去繁華生活想得晚上睡不著只好一個人在大冬天晚上跑出去看雪的孤芳自賞的狂人的自說自話。連那場雪都替他鬱悶。

此文僅為個人意見,博您一笑,如有雷同,英雄所見略同。

湖心亭看雪讀後感作文篇三

張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歷來受人推崇,《陶庵夢憶》與《西湖夢尋》是兩本非常受人歡迎的書,他的文字淡雅雋永,讀後叫人回味無窮,但也就是在這淡雅雋永的文字背後,隱藏一份悠悠的家國情懷,寄情于山水是中國文人歷來的一種自我解脫的方法,當個體生命面臨不可抗爭之命運時,便會把精神寄託於紛爭喧鬧以外的青山綠水家園,在山與水的調和中覓到一份安寧,以此再來尋求更高遠的超脫,張岱就是在這種心境下完成了他的《陶庵夢憶》的,裡面的這篇《湖心亭看雪》是全書中的精品,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散文的奧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現的淋漓盡致,這一篇文字更可以看作是描寫西湖雪景的千古絕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對於西湖,人們常說: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看來西湖雪景在人們眼中是何等美麗!這篇文字,開篇點明時間,其中暗含著對故朝的追念。“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我們都讀過柳宗元的那首著名的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回過頭來我們不難發現這兩篇文字所營造的境界是多么的相似,筆下的山水正是他們孤清寂寥心境的真實寫照,作家沒有直接去寫他的心情,然而他此時此刻的心情早已經躍然紙上了。待到具體的湖中雪景描寫,張岱就只用“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樣一句描寫出,淡淡的筆觸,讀來是那般雋永。張岱是個“痴人”,這是舟子的說法,然而還有比他更痴的人。誰呢?湖心亭上客居此地的金陵人。人生最難得的事是天涯遇知音,“國破山河在”,兩個漂泊天涯的人相遇,那種感慨真實一言難盡呀!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地地道道的美文,我們在迷戀那景物人情描寫的同時,它文字背後的東西卻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認真咀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