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後感200字5篇

《文化苦旅》的“苦”是能夠從書中滲透出來的。余秋雨探尋著文化,注定孤身一人,獨自承擔迎面而來的一切。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200字,希望大家喜歡。

文化苦旅讀後感200字1

這本書,表面看來只是描寫了我們這片土地上的山川風物,人文景觀,但是,只要你細細的去品味,就會發現不一般的歷史,和不一樣的民族精神。

如《上海人》中上海人近乎吝嗇的精明;《道士塔》中那愚昧無知,卻帶著一種農民式的憨厚的王圓籇道士的行為從外國冒險家手中接過極少的錢財,卻讓他們搬走一箱箱記載著中國歷史的典籍和文化物質;《夜航船》中懵懂無知,卻又橫衝直撞,行使著“權利”的“小將,小兵”。這些,都值得我們去細細評味。

文化苦旅讀後感200字2

就個人而言,我一直對散文存在偏見,覺得它不如小說那樣吸引人。然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總能引起我的共鳴,讓我全身心的融入,閱讀速度很慢的我此時竟愛不釋手,閱讀起來毫無障礙。但這本書所呈現給讀者的,絕非如此快速、淺薄。

余秋雨的文字帶我走過了他所走過的地方,啟發我去思考他所思考的問題,對文物流失的痛恨,對歷史文化的追溯、反問、傳承,讀著讀著情到深處,讀著讀著潸然淚下,每次總讓人以滿腔的民族厚重感和歷史責任感收尾。

文化苦旅讀後感200字3

當卸去一天的疲憊,在萬家燈火的夜晚,讀著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的“沙原隱泉”有一種沁人心脾的美。在余先生唯美的文里,讓我深深感到了鳴沙山的壯美,月牙泉的靜美。

其實人生何嘗不是象爬鳴沙山,只有用自己的腳,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在每一次攀爬的過程中,也都有過困難,有過挫折,也曾努力到達過峰巔。但當你長久駐足峰巔,你又感到無比的孤獨與恐恐。嚮往高度,嚮往峰巔,嚮往在高度俯視一切的快樂,是人生的一種壯美,然而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貼著大地,潛伏在深谷。一位老尼居住的地方,月牙泉。

當你身處高處時,心似大樹直立擔當。 當你身處低處時,心似小草平和謙讓。

文化苦旅讀後感200字4

掩卷沉思,在社會已然進入科技高度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對物質追求達到了無止境,各種成功學、厚黑學、官場小說甚囂塵上。

讀《文化苦旅》卻讓我如同在茫茫的沙漠中尋著一汪清泉,這樣的甘冽,透人心脾,蕩滌心靈。作者寓情於景,在帶領我們領略山水風光的時候,更多的是對中國文化失落的嘆息,對民族精神何去何從的一種反思。

很贊同作者在《筆墨祭》最後所寫的:“這個民族的生命力還需要在更寬廣的天地中展開。健全的人生須不斷立美逐醜。”讓我們像逐日的夸父一樣追逐美好吧。

文化苦旅讀後感200字5

一個人,踏上旅程,苦苦尋覓著。

只是一個人,沒有結伴而行,走在空蕩蕩的空間裡,內心卻無比豐盈。多彩的文化將這裡的空洞填補得十分充實。“苦”是因為寂寞嗎?又或者是為消失的文化而憤憤不平?琢磨不透。他毅然上路,只為文化而變得無所畏懼。余秋雨選擇了寂寞,但卻成就了輝煌,就在《文化苦旅》出版的那一刻。

不得不說,《文化苦旅》的“苦”是能夠從書中滲透出來的。余秋雨探尋著文化,注定孤身一人,獨自承擔迎面而來的一切。寂寞與輝煌在書中存在著一定的聯繫。也許,變得孤身一人不一定能夠獲得輝煌的成就,但輝煌卻一定是與寂寞同在的。在新版小敘中,余秋雨把《文化苦旅》比作傷痕累累而身心尤健的回家浪子,離開家中的寂寞與回家後被眾人的披星戴月,應該就能看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