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後感精選

《看見》一書涉及了相當多的中國重大事件,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我們都能看到柴靜奮鬥在最前線奔波不停的身影,在這奔波之中也讓她逐漸的成長起來。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看見》讀後感精選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柴靜《看見》讀後感 

這本書早就借來了,可是一直沒看。前幾天遴選進面試,可是領導不讓去,無果。心裡堵,不想做事,於是開始看書。今天看完了,渾身輕鬆,自己做完了一件小事。

我很喜歡這本書,有兩個理由,即直面分歧、面對感受。離奇事件的背後,可能是因為一次偶然,也可能是個笑話,通過柴靜的視角,我慢慢意識到,離奇事件的背後,可能是一個必然,也可能是一種情感。

真實的力量非常強大。一個敢於批評而又得到大家認可的官員說,因為我批評很準確,所以大家認可,因為官僚系統是一個複合(我自己用的是“複雜”這個詞,翻了筆記本才發現他用的“複合”)系統,只有一種人就玩不下去了。征地拆遷之中,仿佛是充滿邪惡,又好像群魔亂舞,現實最終在實實在在的細節中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複雜而又充滿疑惑。柴靜說不是批判什麼而是發現什麼,我覺得很有道理。一個人有錯有罪,早就夠了嗎?不夠。人的背後,是情感,是利益,道德和對錯可以評價一個人,卻很難影響一個趨勢。一件事有結果了,就夠了嗎?不夠。事件的背後,是一個個細節,結果可以傳播很遠,但只有細節才能夠讓事件回歸,讓人們關注事件發展而不只是記住一個傳播出來的結果。

內心自有萬鈞力。這個力,可以嚴重傷害自己,可以很好的造就自己,可以泯滅自己的靈魂,可以吞噬你我的生命。人是有溫度的,事件是有溫度的,歷史也是有溫度的。我們感受不到溫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接觸的人、事件、歷史已被改的面目全非,也可能是因為自己太麻木。我這幾天給母親和另外一個友人打電話複述自己一天的活動和感受,母親願意聽我講,好友卻不願意。互相講自己一天的經歷,是一個很不錯的成長方式,回顧自己一天的生活可以讓自己的感受更加敏感,說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心才會不會積累情緒,有人說有人聽才能夠增加了解。若不能夠傾聽,便不是真正的感情。看到柴靜的報導,我經常在感慨,若是家人能夠多一點傾聽,家庭的悲劇就會少很多,人生的悲劇就會少很多。說出來靠勇氣,聽進去靠耐心,若是這一點勇氣和耐心都沒有,自己便失去了戰勝生活的最大的秘密武器。

我會繼續尋找願意傾聽和傾訴的人,因為我想拯救自己的靈魂,我也願意順帶拯救願意自救的靈魂。

接下來繼續看書吧,看書可以讓自己了解更多的人、感受和事情,自己的心會慢慢變化。其實自己內心一直有一些自卑,沒有出色的體育項目,沒有錢,沒有漂亮的外表,沒有出色的工作和學習。可是自己依然要追求快樂,並希望給更多人帶來快樂。這就是我自己,我接納我自己,完美也好殘缺也罷,走運可以事事不如意也罷,這就是我自己的命,我努力追求可是也接納命運的安排。

用隨心所欲的態度,過隨遇而安的生活。對自己好點,對別人好點。

《看見》中的看見——讀柴靜的《看見》有感

第一次發現這本書是在同學的桌上,柴靜這個名字雖早有耳聞但並沒多少了解,只知道她是一個央視記者。吸引我的是它的封面,是怎樣的一個記者能讓身旁的老人笑的如此慈祥,小孩肆無忌憚地玩耍,而《看見》這一個名字又有種莫名的沉重感。

個人認為讀的速度過快是對這本書的不尊重,一本書,二百八十八頁,二十個章節,二十六萬字,能描述的不算多,內容的厚重感卻絕不允許你匆匆掠過,打開品讀讓人不禁停下來深思,合上又讓人不捨。

“人們聲稱最美好的歲月其實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後回憶起來的時候才那么幸福”。《看見》是柴靜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沒有宏大的敘事,在講一個個鮮活的,這十年中所經歷過極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這十年中,從娛樂節目到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評論部,由第一次採訪時的青澀,緊張,焦慮,到語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溫柔殺手,再到現在的寬厚。她說關鍵不是別人能給什麼,而是自己內心想要什麼。如今的柴靜正在一步一個台階的爬上事業的最頂峰。她這十年中遇到過的挫折,苦難,感動,也許只有自己能夠體會。那時的陳邙對柴靜說: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幸福…十年的成長,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這才是活著。青春是用來奮鬥的,相比起來,我的青春或許不值一提,但青春對於每個人自身來說都是同樣的刻骨銘心。像那年的高三,沒有人會記得你考過多少分,沒有人知道自己在排名榜前走開時失落的模樣。但只有自己記得曾經做題做到教室里只剩自己,曾經在失敗時痛苦地向朋友傾訴,只是因為不甘心。也許很多努力貌似徒勞無獲,但對一個人來說,他得到的是博爾赫斯說的“時光流逝而我心安”。如今的柴靜已經有成熟的淡然,在許多誤解與反對的聲音中她只是沉默、微笑。然而多少人知道有些笑容背後是緊咬牙關的靈魂。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被埋在無意識之下。真相來自探尋,來自我們自身對世界的認識。而這個過程中,平衡是我們的道德責任。藥家鑫的故事那時傳遍了大街小巷,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這件事。就如那時的我寫作文常想著如何把這個人批判得再犀利一點,把這件事說的再有深度一點,然而看過這本書後發現自己是多么的無知。自己那所謂的觀點不過也是從新聞媒體的觀點得來,從沒去深入了解和思考,然後得到自己的觀點。柴靜是從藥家鑫父親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一個兒子的成長以及父親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當父親用暴力手段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手法必然是暴力,當父親對受欺負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時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結論是這就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暴力才能解決問題。一個自己看著長大的孩子,作為家長卻沒有機會或者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失敗的教育才會釀成如此悲劇。書中是拋開媒體對藥家鑫殺人影響的大肆渲染,去關注事件的本身,關注真相,這也是柴靜這本書一直想傳達的觀點。

身處網路時代的我們,面對形形色色網路信息,我們又是否能像柴靜一樣去關注真相,關注事件本身,面對社會又是否能多一份理智。像書中講到的許多新聞事件,像華南虎事件、虐貓事件,當時的人們在看到新聞報導後是熱議紛紛,網友的批判聲也能壓過新聞的本身,然而看過這本書後,有人會後悔曾經的妄下論斷,也有人會因為刺痛的傷口而開始謾罵。而我學到的是在許多事情發生的面前,不必急於下結論,發表意見,很多時候眼見不一定為實,換一個角度或許你會發現缺口。對真相的拷問與挖掘,理智對待我們所見的不公,也許是我們該學會的一種能力。

《看見》這本書是柴靜十年的心路歷程,我自認閱歷尚淺,她所抵達的高度是我不能觸及的,但也正因為這樣,讀書的意義就顯得更深遠,從讀書中經歷他們的心路,在自己的領悟中成長,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

情懷——讀柴靜《看見》有感

初次讀柴靜的《看見》,還是大學三年級時,那年自己還是個校園裡一枚青澀的姑娘,絲毫不懂得人間百態世間疾苦,只記得《看見》這書寫柴靜的記者生涯,囫圇吞棗般看了三分之一也就結束了。

幾年後,自己也和柴靜一樣,從一個青澀的職場生手摸爬打滾出來,算是一個老員工的時候翻看這本書,只感覺內心不知覺跟隨著作者惶恐、憤怒、悲傷、歡喜……各種心情五味雜陳地翻滾而來。看畢,感嘆柴靜這個年輕女記者,是魯迅筆下“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的真的“勇士”!對於整篇讀後感,我也把它取名“情懷”二字。

什麼是新聞?單從這本書的目錄上看,柴靜就推翻了我此前對新聞的概念。“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這是抗擊非典章節的標題;“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這是關於一個戒毒所受迫害的邊緣女子採訪章節標題。家暴殺夫案、小學生集體服毒事件、山西環境污染案、街頭小混混群、同性戀人群採訪……柴靜走近了我們能想到、想不到的社會邊緣人群,揭露了每一個社會極端案例,讓這些人、這些事走出之前暗無天日的黑暗,走進我們的大眾視野,卻可以將這些血淋淋的事實取一個個暖人心的標題。記得文章中她在採訪一個街頭混混完畢時,柴靜抬手為少年擦去了臉上的淚水,這是違背了記者職業習慣的,卻讓看這寒心、無奈的新聞的我們感到了一陣暖意。

十年,柴靜這個初入職場戰戰兢兢的小姑娘,走南闖北,在黑夜裡、烈日下、田埂上,走過了十年新聞調查記者之路。起初的堅持是責任與勇氣,十年的行走便是一份情懷蔓延在心間了。“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柴靜說道。我佩服這個有感情的記者,掙脫冷漠、體制框線的束縛,關心新聞中的人,讓自己的新聞真的有用。更佩服她可以在走過萬里路途,看遍人間疾苦後,回頭可以為那些故事配上一個溫暖的標題,一份文藝的總結。

一個有情懷的人,是一個內心時而堅硬勝鋼,時而柔軟如棉的人。有情懷的人,可以在醜惡、不公面前強勁不屈服,而在一切弱者面前,拋開世故的鄙夷與不屑,唯有溫暖與關愛。一個有情懷的人,心中有一片海洋,海洋里翻滾著責任、勇氣、使命,還有愛……

情懷,帶著一份情懷去工作,這份情懷超越了生硬的職責、本份,夾雜著責任與集體和工作對象的愛。這份情懷在日復一日重複的工作中樂此不疲。這份情懷,讓每一份簡單、平凡的工作不僅僅是每日朝九晚五的重複,而是我們心底里沉甸甸卻閃耀者幸福感,融入我們生命長河裡的一部分,它的名字叫——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