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讀後感

作者馬爾克斯於1967年出版了《百年孤獨》,並獲得了198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了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也是與這本書分不開的。這本書被稱為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主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小說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經歷,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像世界。

百年孤獨讀後感 (一)

“若干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加西亞•馬爾克斯在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百年孤獨》的開篇這樣寫道。布恩地亞上校的記憶猶如一滴墨水墜落在宣紙上,無法停止地渲染開來。

恰如《百年孤獨》這個題目給人的感覺一樣,開篇這段話,馬爾克斯將時間和空間拉長延展,給讀者以脫離現實時間的魔幻般的感受。

小說的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著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霍•阿•布恩地亞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阿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與霍•阿•布恩地亞同房。布恩地亞於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地亞因為鄰居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攪得布恩地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地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起初布恩地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著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地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女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自己。這個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的女嬰,被螞蟻咬爛以後拖入了蟻穴。隨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作為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百年孤獨》以複雜的背景和離奇的情節鶴立於拉美文學史之林,作品充滿了理想的光輝。遙遠的馬貢多小鎮上發生著離奇的事情:奧雷良諾領導了32次起義結果都失敗;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在晚年不斷地織裹屍布;奧雷良諾第二則是不斷地修理門窗;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要洗好幾次澡;小鎮馬貢多一場驟然而至的雨持續下了四年十一個月又兩天,此後十年,馬貢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亞家族的人對美爾加德斯的磁鐵痴迷不已並且反覆上當;第七代奧雷良諾是一個出生就有尾巴女嬰,卻被螞蟻咬爛後拖進蟻穴;隨後一場颶風吹走了馬貢多小鎮,吹走了一切,比那場持續四年十一個月有兩天的暴雨帶走的更多……讀起來總是給人很虛幻很縹緲如此不真切的感覺。

小說的結局布恩地亞家族連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道:“就在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後瞬間,馬貢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作者對於落後和愚昧的態度是徹底否定的,於是安排了一場颶風隊舊事物來了一次徹底的清理。“百年孤獨”,既是說拉美落後的時間之長,又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態:對進步和先進的漫長等待。百年孤獨,百年的等待。至於這以後,落後和貧窮還會不會出現,沒有明確答案,但是馬爾克斯的願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所謂魔幻現實主義,以荒誕的形式反映現實,不管馬貢多發生的一切有多離奇古怪和撲朔迷離,都是取材於馬爾克斯對拉美現實的觀察和感悟。

對夢想與光榮的嚮往,對獨立與自由的憧憬,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於形式的虛幻,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結合點。

百年孤獨讀後感(二)

《百年孤獨》這部書是去年十月買的。買來以後一直放在哪裡沒有細看。我從來不把看書和讀書混為一談,看,是隨隨便便的一目十行的走馬觀花。而讀,是認認真真的仔細研究。從陌生到熟悉,從了解到理解。了解是內容,理解是作者的寫作心態和社會環境。

面對這樣的作品,當你沒有能力讀它的時候,千萬不要試圖去讀懂。不要逼自己去面對那些看似紛亂的情節,不要強迫自己搞清楚那一代又一代的人物關係,不要翻來覆去的理清某些相似的名字不同的人物。這些屏障存在於那裡,已經說明你無須去讀它,起碼是當下,無須去讀。

就像我們在高中的時候,因為好奇買下來很多書,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子,為了所謂的一點點虛榮心去閱讀作品,很認真地讀,它卻讓我們恐懼。翻了兩章,便不敢再拿起來看。

和很多人的經歷相同,我把它放在書架的最頂層,記憶里告訴自己,我讀過它,然而不過如此,因為我沒有看下去。

多年以後,經歷了許多不想經歷的事情,從一個故作孤獨的人變成了一個真正開始明白孤獨的人。卻沒有了過往的浮躁,在一個清冷的午後重新去閱讀它。

你仿佛重新發現了一個被廢棄已久的寶藏。曾經晦澀難懂的文字如今卻像滔滔江水一樣一波一波的撞擊你的心靈。睡夢中還會讚嘆怎么會有這樣環環相扣精彩絕倫的敘事方式。冷靜旁觀的口吻,讀罷卻激起心底最深處的蒼涼。

因為年少的無知與浮躁,我們錯過很多很多經典的故事和作品,那些,其實是能夠幫助我們成長的故事和作品。所以當你還未嘗過痛苦,當你還未開始嘗試看透生命,請好好的收著它,不要讀它。

《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像世界,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亞•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憑藉《百年孤獨》的巨大影響。

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0xx年出生於哥倫比亞馬格達萊納海濱小鎮阿拉卡塔卡。童年與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隨父母遷居蘇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國立大學。1948年因內戰輟學,進入報界。五十年代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獨》。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有人說,這是一部令人恐懼的偉大小說。無法擺脫的孤獨與無力,夢想與激情皆成泡影,暴風之中,只剩回憶。

開始很吃力,越讀越上癮。 驚人得敘事與潮水版的敘事,野獸般撕開真理得外衣。 原來那句經典的開場白,源自這本書。偉大的小說便是這樣,傾注了作者全部的精神和價值重塑一個世界。而人物、情節、文筆、風格不過是幫助組織架構這偉大工程的工具。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使他成為拉丁美洲的驕傲。也讓他獲得了世界級的聲望。《霍亂時期的愛情》使他得到了198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在他沉著冷靜地講著一些令人毛骨悚然或者幽默荒謬的故事的時候,他的背後也有一個人,一個如他筆下所寫的那個魔幻現實主義世界中,堅定地站穩現實主義大地的烏蘇拉,她永遠不會像她瘋狂的丈夫奧雷良諾•布恩地亞那樣想:“咱們很快就會有足夠的金子,用來鋪家裡的地都有餘啦。”——對烏蘇拉來說,地就是土地,不是金子鋪成的。正是這個樸素的理念支撐著魔幻現實主義世界的天空。馬爾克斯的妻子也是這樣一個女人,可以說,是她,為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之筆注入了墨。正如作者所說:沒有梅塞德斯,我永遠也寫不成這本書。

梅塞德斯是馬爾克斯的妻子。

那可能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馬爾克斯帶著一家人準備去旅行,就在旅行的路上,他突然恍然大悟,他應該像他的外祖母講故事那樣寫一本書,寫一部拉丁美洲百年孤獨的歷史,跟著他這個想法而來的就是《百年孤獨》著名的開頭: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然後,他們放棄旅行,一家人的車停在馬爾克斯寫字檯上。

馬爾克斯為了寫《百年孤獨》,把幾個月前買的一輛小車抵押了出去,把錢如數交給了妻子梅塞德斯,心裡想著還夠六個多月的——他認為他六個月時間能寫完這本書。結果,馬爾克斯用了一年半時間才寫完這本書。錢用完了,梅塞德斯一聲沒吭。馬爾克斯不知道妻子是怎么讓肉店老闆賒給她肉、麵包師賒給她麵包、房東答應她晚交九個月房租的——梅塞德斯瞞著丈夫把所有事情都承擔下來了,每隔一段時間還給丈夫送來500張稿紙。——少了什麼也不能少這500張稿紙。

梅塞德斯當然沒有親筆寫《百年孤獨》,但她和丈夫一起經歷了寫作的過程,馬爾克斯寫完讓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死掉的那章,渾身哆哆嗦嗦地走上三樓,梅塞德斯正在那兒。她一看作家的臉色就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

“上校死了”她說。

馬爾克斯一頭倒在床上,整整哭了兩個鐘頭。

也是她親自到郵局去把這篇她沒看過的《百年孤獨》手稿寄出去的——她拒絕看手稿,我懷疑她多少也有些膽怯。她邊走邊想:要是到頭來這部小說被認為很糟糕可怎么辦?那時候,她腦子的庫房裡是否堆滿了欠下的麵包肉和稿紙?

正如人們評價《百年孤獨》中那些拉丁美洲的婦女們一樣:婦女們不僅保證了這個家庭的不斷香火,還保證了這部長篇小說的連貫性。面對《百年孤獨》,梅塞德斯也應該得到這句話。

我對所有事情都有興趣,所以我經常上當,在一個冷漠的社會裡,你的熱情在他們眼睛裡就是不成熟。他們為面子活,你為興趣活,你覺得你這樣很開心,他們覺得你很無聊;你覺得你很真誠,他們覺得你在標榜自己。所以,我現在即使有興趣也會裝做“平常心”的樣子,只是為了滿足大多數人的思維方式,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覺得我這個人比較可靠。激情永遠不能放在口頭上,你必須“一個巴掌上去,給人看到五根手指頭”,他們才覺得你和他們一樣。一樣了,接下去才可以交流。不一樣就要培養,培養不出,就是你柃不清——人生除了物慾和強迫之外,幾乎一無所有。即便如此,還要相互誤讀、有時夾帶了各種自嘲與挖苦。難怪當我讀過《百年孤獨》這樣的小說之後,竟會流淚。

這本書有些章節很變態。比如豬尾巴、便盆房、“失眠熱”等等,但語言卻很質樸,而且直接涉及到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所以,它才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人,這種卑劣的東西大多數情況下就是這樣的。他們除了孤獨,一無所有。甚至連哭泣的時候,也沒有眼淚。心裡想的還是最實際、最可靠、也最無聊的雞零狗碎。能在馬爾克斯字裡行間中讀到乖戾、憤怒(而不是魔幻)的人才是真正讀懂了這本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