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國崛起有感

《大國崛起》描述了自15世紀開始520xx年的時間裡,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九個國家相繼稱霸世界,並日益成為超級強國的歷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讀大國崛起有感,供大家參閱!

讀大國崛起有感篇1

《大國崛起》是一本吸引人的歷史書。它最大的亮點在於以大國崛起作為主線,把15世紀以來9個世界性大國的歷史穿梭起來,產生一種“規模效應”,在中國提出“和平崛起”理念以及大國的態勢呼之欲出的時代背景下,是很容易激起國人的興趣的。

其實,歷史上的大國並不止這9個,比如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波斯帝國都是在自己的時代具有世界影響的大國,即便是中國,在唐朝就一直向西擴張,直到與阿拉伯人爭奪中東地區的戰爭中失利,才停止西征的腳步;在明朝,其勢力也遠達東南亞,《明會典》中記載的63個朝貢國有2/3位於馬六甲之西,鄭成功七下西洋,最遠的足跡抵達了地中海;在清朝,其版圖涵蓋了今日的貝加爾湖。

但是編者舍其餘而不取,集中記錄這9個國家的崛起,是頗具匠心的。因為,只有從15世紀的葡萄牙的擴張開始,世界歷史才真正具備了全球性的概念,僅僅這一點,對於近幾十年才從封閉狀態中解脫出來的中國人來說,無疑具有巨大的魅力。何況,今日中國之崛起,必須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全球性的眼光來遠眺自己的崛起之路。

當然,粗粗瀏覽此書,也很容易發現它的缺陷。最突出的一點,就是靈感之光有餘,智慧之果不足。用老師評價我的畢業論文的話就是:“才華大于思想”。儘管編者宣稱是“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解讀15世紀以來9個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但很明顯,他們“解讀”得不夠系統,不夠深刻,有許多潛藏於歷史事實中的“礦藏”沒有發掘出來,對於普通讀者而言,是難以有大的收穫的。

讀大國崛起有感篇2

“以史為鑑,展望未來”,熱愛歷史的我對各國的歷史一直都很有興趣。早前曾迷上中央二台的“大國崛起”,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國崛起》一書更是讓我愛不釋手,讓我的頭腦更加充實。

為什麼不斷有一個又一個國家驟然興盛,成為所向無敵的霸主?為何歷史上的強國都只能維持一個世紀左右的霸權?這其中有著怎樣的規律和共性?今天,中國的復興和崛起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不爭事實。如何從歷史上主要大國的興衰歷程中得到有益的借鑑,如何順應世界發展大勢尋求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已經成為十分重大的戰略問題。這本書是試圖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通過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追蹤和研究世界性大國興起軌跡,總結大國崛起的個性特徵和基本規律,探索新形勢下中國發展的戰略選擇,為中國的發展尋求鏡鑒,以期有利於中華民族復興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所以這本書是很值得一看的。

對書中9國歷史進行了一番瀏覽以後,日本崛起的歷史使我印象深刻。在中國的歷史上,日本可以說是從中國獲益最多的國家卻同時也是對中國傷害最大的國家。在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實行的大化革新,其實基本上就是對中國政治經濟制度的全面複製,甚至日本文字所謂的平假名片假名其實也是來自中國的漢字。不誇張地說,若沒有中華經濟文化的影響,日本人生活在蠻荒蒙昧時代的日子必然會更加漫長而黑暗。而在近代歷史上,從1895年到1945年整整50年的時光里:甲午海戰割台灣、八國聯軍主力燒北京、九一八割滿洲、七七事變全面侵華.......日本,這個從中國獲益無數的國家反過來主導了中國人民的苦難史。所有當日中國對日的民族主義仇恨都基於這樣一個令人痛苦的看法:日本,如同中國母親無私餵養了千年的一條白眼狼,在中國母親年老體弱的時候卻反過來一口口地無情啃噬欺凌!不過,在這背後,當然還有一個不那么冠冕堂皇的原因:日本這箇中國老師千年來的小學生,中國老大邊上年年上表進貢的小弟弟。不僅在過去的一百年里在軍事上壓倒了中國,在經濟上也作為全球第二高高地俯視著發展中的中國。

作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化的國家,作為亞洲唯一躋身帝國列強的國家,作為亞洲唯一一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日本以無可置疑的成績單向世人證明了他的優秀。當然,日本的優秀和其他崛起的大國是有巨大差別的。看完《大國崛起》,更堅定了我一向的看法:日本的崛起,不是如西班牙般的勇於闖蕩冒險與開放,不是如荷蘭的民間小資本家自發組織協調社會發展,也不是如英國般的科技進步引導工業革命,更不是如法國大革命那樣掃蕩一切舊王權。日本的崛起正在於其民族一向善變善學的特點。

《大國崛起》裡頭有一幕給我比較震撼的場景是:現在日本每年還在紀念百年前的黑船事件,就是當年美國人佩裡帶領幾艘蒸汽戰船侵略日本內海,逼迫幕府當局開放國門的歷史故事。這一事件對日本的意義其實類似與中國遭遇的鴉片戰爭,但中日兩國對待外來文明的敲擊表現出來的絕然不同的態度直接導致了兩國後來截然迥異的命運。我們對於英法逼迫開放的反應是最先的軍隊抵抗,其次是民間的不滿,最後是義和團式的破壞。我們的皇帝把英國人送來的蒸汽機步槍等設備丟棄在圓明園的地窖里塵封。我們的社會在左派思潮影響下一次次的文化革命掃蕩了“封建殘餘”,同時也丟掉了我們千年來的“禮義仁信”。我們的學生至今所受的教育還是悲情式的控訴多於自省式的反思。而日本人對歐洲列強逼迫開放的反應則顯得靈活許多,他們直接答應了門戶開放的要求,他們面對西方先進的科技設備羨慕不已並全面引進,他們的政府代表團遊歷歐美後對日本的政治經濟體制進行了全面的改造,他們也經歷了開放後的衝擊但他們處理好了傳統與現代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百姓如今高興的慶祝著“黑船入關”。只有善於學習,善於改變的民族才能有這樣的自信和勇氣來慶祝一個本是悲傷痛苦的日子!

在困境中如何求生,如何善待人才這方面的舉措,日本無疑能給世界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社會的發展和改革沒有精英人物領導是很難實現的。幾十年間促成日本崛起的精英人物就有代表性的三位:日本的現代企業之父:澀澤榮一;號稱“東洋俾斯麥”的大久保利通;日本憲政之父:伊藤博文。

就說澀澤榮一,這位1867年僅27歲的年輕人,獨自出訪歐洲,他根據自己遊歷積累的經驗和天生的理財能力,直接參與了新政府的貨幣制度改革、廢藩置縣、發行公債等幾乎所有重大政策的醞釀和制定。,從投身實業的那一天起,他就把中國儒家經典《論語》當作自己的行動指南。他到處演講,號召日本人做一手拿《論語》,一手拿算盤的企業家。33歲的澀澤榮一已經成為主管國家預算的大藏少輔,在眾人眼裡,他的仕途可謂前程似錦。但是,澀澤榮一卻做出了一件在當時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他遞交了辭呈,要棄官從商,組織創辦了日本第一家股份制公司銀行,並由此開始了自己極具傳奇色彩的企業家生涯。他一生創辦了500多家企業,被稱為“日本的現代企業之父”。這與中國的“官本位”的歷史傳統實在是有著天壤之別,在清末,清政府為了鼓勵商人創業、學生出洋學習總是以給予不同的官員頭銜來作為獎勵,實在是本末倒置。

但不管怎樣,日本的崛起過程呈現出所有後現代國家的一般特徵,即:變革的壓力來自外部,而不是本國自身發展的必然結果;變革是由精英階層推動的,自上而下的進行的;在變革當中,國家政權起到了異乎尋常的作用,而建立一個願意推動變革的強大的政權是實現現代化的主要任務。特別是最後一個特徵是日本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這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要經過多少年的艱苦努力才能做到呢?至少,目前中國等絕大多數的開發中國家似乎尚未做到。

讀大國崛起有感篇3

《大國崛起》描述了自15世紀開始520xx年的時間裡,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九個國家相繼稱霸世界,並日益成為超級強國的歷程,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失。這些不同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給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放眼位於歐洲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的葡萄牙,這論面積還不如中國的一個省份, 15世紀時還不到100萬的人口的小國,當初僅僅是為了獲取香料這個簡單的願望,卻開創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航海時代。他的成長,如同一艘小船經歷了海上的大風大浪,日益看到聳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燈塔,最終成為了第一代世界大國。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的昌盛並不是以人口、面積來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氣和不屈的傲氣。他用他磅礴的勇氣和不屈的傲氣向全世界證明著他們的力量不可小覷。

再觀位於歐洲中部的德國,記得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曾說過:“正是由於窮困,所以要辦教育。”在這個教育普及的國家中僅柏林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難怪德軍總參謀長毛奇早就自豪的說過:“德國的勝利早已在小學生的講台上決定了!”我們從中可知,國家總在不斷的發展,而人類短暫的生命永遠也無法比擬一個國家漫長的歷史,人類渺小的功績永遠也無法比擬一個國家的莫大的榮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務,人類不斷延續,永不熄滅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國家的精神傳遞的骨幹,德國正以這一點換來了最終的勝利……

在眾多國家中,東亞島國日本尤讓我折服,我們暫且撇開他們對中國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暫且收起我們對他們敵意的眼光。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我們中國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卻以他強大的國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們的前頭。他曾經和我們的大清帝國一樣,資源外流,文化落後,同樣慘痛的遭受著西方列強無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對同樣的狀況,他們看到中國“落後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頂禮膜拜所帶來的暫時安穩,他們迅速圖強振國,維新求變,以驚人的速度迅速成為亞洲第一個擺脫西方列強侵略並實現工業化的國家。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個始終都堅持團結,善於學習的民族創造了今日的輝煌。

看了這部紀錄片,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中國近代閉關鎖國的政策讓我覺得可悲,中國官員“天朝上國”的迷夢讓我覺得可笑,中國腐敗無能,欺軟怕硬的清政府讓我覺得可恨,我終於理解魯迅心中對落後中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悲痛感情。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定就注定了中國封建王朝千百年的命運。總觀12個強國的歷史,我不懂當拿破崙為凱鏇門墊下第一塊基石時是怎樣的喜悅,我不懂當年伊莉莎白一世女王在男尊女卑的環境下昂首挺胸所擁有的勇氣,我不懂那時的總統羅斯福帶領整個美國走過血肉模糊,充滿硝煙的世界大戰所付出的艱辛,可我知道,一個國家要崛起必須先喚醒國民的思想意識。德國的教育,日本的虛心,法國的自立,對比中國的閉關鎖國、保守落後,顯然中國從一開始就注定自己勝敗存亡的理數。“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些在我們看似再熟悉不過的語句,經歷了漫漫勝衰成敗的歲月卻始終被尊頌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然而,透過表面華美的現象,我們試者問自己的心靈,這些被世人推崇的精神又究竟實實在在的實施了多少?最終又真真切切的見效了多少?在我們的國度里,這些都不過是一些形式,一些裝飾品罷了。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有自強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贏得其它國家人們的尊敬。中華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別國。我們有韌勁,卻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們有力量,卻缺乏動力,也缺乏勇氣。恰似德國在二戰後勇於反思和敢於悔過的行為,最終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諒與支持,德國勃蘭特在波蘭集中營紀念地長跪懺悔,真實地展示了這樣的精神,記錄片的解說詞相當好:跪下去的是勃蘭特,站起來的是德國! 這樣的總統,才能永垂史冊,這樣的國家,才能熠熠生輝。那么只有正視歷史,直面失敗,歷史才不會重演,成功才會到來。在務實上,我們做的比起別國也差的很遠,搞浮誇,搞假政績,搞表面繁榮等等無用的行為,根本不能從本質上,從實際上提升我國的國力。所以我們始終只能從面積和人口上說是一個大國,而從實力業績上講卻不能說是一個強國。

回顧520xx年來各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掂量12個大國崛起的關鍵因素,其中的一些因素顯然不約而同值得關註:重視科學和教育、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善於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道路等等。因此,我國只有重視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善於借鑑別國經驗,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努力促進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實現強國之夢。

我想,《大國崛起》的放映將有助於中國後代人的奮發,有助於中國未來宏偉藍圖的實現。歲月交錯,時光更替,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也必將列於大國崛起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