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富蘭克林自傳有感

《富蘭克林自傳》是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17-1790.4.17)本人對自己前半生(1706-1757)的一些回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讀富蘭克林自傳有感,供大家參閱!

讀富蘭克林自傳有感篇1

他,是一名美國人;他,是一名偉大的科學家;他,雖然家境貧寒,卻依舊孜孜不倦,學會了拉丁文、義大利語等多國語言。他,就是富蘭克林!他於1771年寫下了《自傳》的第一部,包含了他的智慧以及少年時的勤奮和果斷,令人讀完後意猶未盡,受益匪淺。

第一部主要寫了富蘭克林幼時跟父親、哥哥學匠活和印刷業。後來由於與哥哥產生矛盾而乘船離開的一些事,他當時才17歲,是家中最小的兒子,就有了吃苦耐勞,兢兢業業,勤奮好學的精神。在以後的幾年裡,他省吃儉用經常把攢下的錢借好書回來讀,他為人十分誠懇老實,每天夜裡借來的書,第2天早上就必須還掉,為此,他往往點著一根小蠟燭,在自己的屋子裡連夜趕著讀。長大後終於成為對美國有著非常大影響的傑出人物。

是呀,一個人只要有勤奮好學的上進心和堅定的目標,就一定會到達成功的彼岸,實現心中的理想。有一句德國的諺語說得好:“信念是儲蓄在自己家裡的資本。”有了信念,再去博覽群書,就自然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了。正是有了平時多看書多學習作為鋪墊,富蘭克林才會在未來的生活中成為偉大的發明家。

現實生活中,我也有過這樣一段小小的經歷:一次英語考試我只考了91分,不免有些灰心,但我又重新振作起來,仔細地分析了錯的題目:單詞辨音和根據中文填空,牢記了要點,熟背了課文,讀了易錯的單詞,做好了充分的複習工作。終於在下一次的考試中如願以償地獲得了理想的成績。

這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成功是勤奮造就的。讓我們勤奮學習回報祖國!

讀富蘭克林自傳有感篇2

《富蘭克林自傳》是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17-1790.4.17)本人對自己前半生(1706-1757)的一些回顧。書的重點固然是富蘭克林總結的經驗教訓;另一方面,該書也為我們了解十八世紀中前期美國的社會面貌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切入點。

書中表現的美國社會,大致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濃厚的商業氛圍,或者說是資本主義氛圍。作為資本主義先驅英國的殖民地,美國早在十八世紀初期就建立了完整的現代商業制度。與人合夥開一間小小的印刷鋪,必須確定各人的股權和產權。開店的資金,既可以來自向他人的借款,也可以來自抵押物業向銀行的貸款。如果債務超出了資產,就有被宣告破產的危險,不僅店鋪會被關閉,資產被變賣以抵債,還可能背上牢獄之災。與視商人為寇讎,全力打壓商人的中國古代社會不同,政府與商人互相依賴。政府的請願書、選舉票、法律書籍,甚至發行的紙幣,都要委託印刷商印刷;而商人一旦在政府任職,又會利用職務之便拓展自己的生意。富蘭克林在當上賓夕法尼亞州議會秘書後,“有很多機會與議員們維持聯繫”,這種關係替他“招攬了印刷選舉票、法律、紙幣和其他零星的公家生意”;在當上費城郵務代辦後,富蘭克林借便利的信件來往增加了自己辦的報紙的發行數,招徠了更多的廣告,大大地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這種商業氛圍下催生的重視實利的傾向以及功利主義倫理觀。富蘭克林8歲時被父親送到語法學校念書;一年後,由於家庭人口多,負擔不起大學求學的費用,同時看到“許多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日後窮困潦倒”,他父親又將他送到書算學校,10歲時乾脆將兒子接回家幫助營業。12歲時,富蘭克林顯露出寫作天賦,寫了兩首應時故事詩,其中一首還熱銷鎮內外;父親卻嘲笑富蘭克林的詩歌,因為他認為“詩人一般是窮光蛋”。富蘭克林有一個朋友雷夫,喜歡研究詩,深信自己會因此成名發財;但他的朋友奧斯朋卻勸他經商,靠著勤勉和規矩積累資金。富蘭克林也贊成寫詩只是為了改進散文寫作的語言風格,而散文是他“發跡的一種主要手段”。富蘭克林認為,不能夠因為《聖經》提倡或禁止某些行為,就說這些行為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而要看這些行為是否對我們有利。基於這一原則,他認為“沒有一樣東西能像道德一樣使人發財致富”。

二,極其有效的民眾自治機制,以及民眾對公共事務表現出的極大熱情。書中,費城的許多公共事業都是由民眾自己組織的:修建大學、醫院、孤兒院、教堂的資金全部來自民眾的捐贈;而在組建志願消防隊和抵抗法國人與西班牙人的義勇軍的過程中,民眾更是出錢又出力。難能可貴的是,這些行為既不是出於盲目的一時衝動,也不是政府或權威威逼利誘的結果。通常情況下,都是先由富蘭克林或其他人寫文章指出發展某種特定的公共事業的必要性,以及用何種方式發展,人民在經過充分考慮和討論後再作選擇。募捐活動結束後,捐款人還會選出理事會管理捐贈的資金,監管工程進度,以及管理完工後建築的使用。這些舉措都有力地保障了公益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宗教信仰自由。許多人之所以背井離鄉,不遠千里地來到美國,就是為了躲避嚴酷的宗教迫害——富蘭克林的父親就是其中的一員。因此,宗教信仰自由自然成了他們的共識。在書裡面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宗教:富蘭克林從小在長老會的教導下長大,後來改信自然神教;在他接觸的人當中,有法國先知派教徒(French Prophets),有教友會教友(Quakers),還有弟兄派教友,以及來自德國浸禮會和愛爾蘭的教士。他的老東家凱謀,一個文化程度不高的印刷商,甚至想自創一個新的教派。不同的教派之間即使發生爭執,也僅限於嘴仗和筆戰。最能體現宗教信仰自由的要數下面這件事:1739年,愛爾蘭的巡迴傳教士胡飛特牧師來到主要信仰教友會的費城講道,受到當地牧師的排擠,只能在露天說教。儘管如此,仍然有來自不同教派的人前去聽講,並提出了建造新教堂的計畫,很短時間內就募集了足夠資金並興建完工。完工後,管理教堂的董事會明文規定,任何宗教的教士要對費城人說教時都可以使用該該教堂,因為教堂的修建不是為了某一教派的方便,而是為了方便全體人民。

四,當時美國各州的政治制度可以說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一個複本。權力分別掌握在總督和州議會手上,兩者互相制約;在賓州,前者由業主任命,後者通過選舉產生。所謂業主,就是指英國國內一些根據英王特許狀享有該州土地的一些大貴族。作為人民代表,議員們認為業主和人民都要交稅;但業主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命令他們的代理人——總督阻撓議員們提出的徵稅法案。兩者一直在此問題上爭執不下。在富蘭克林擔任賓州議員期間,前後歷經三任總督,最終才在1757年以議會的獲勝而告終。

既然書的主角是富蘭克林,那么當然不能不提到他。書中,他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提煉出許多處事為人之道。他在年少時十分愛好爭辯,以駁倒對方為榮;但他逐漸認識到這樣做既不能交流思想,又不能增進感情,因此要用謙遜的口吻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樣即使雙方的討論能夠深入,又容易說服別人。他是多項公益事業的發起人,但在推廣自己的計畫時,他總是稱受某人的委託;如果不這樣做,有人就會妒忌他所獲得的名譽而反對計畫的實施。在他參選州議會秘書時,他遭到了一個有勢力的議員的反對;他沒有卑躬屈膝地巴結那個議員,而是請那個議員幫了一個忙,後來他們的友誼一直持續到那個議員死為止。因此,“假如一個人幫了你一次忙,那么以後他會比受過你恩惠的人更樂意幫助你。”

除了具體的建議和忠告,富蘭克林還提出了一個打造完美品德的計畫。在他22歲的時候,他想克服自己身上所有缺點。起初他認為,只要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就會只做好事不做壞事。但他逐漸發現,“習慣會利用一時的疏忽,理智有時又不是癖好的對手”。因此必須戒除壞習慣,培養好習慣。他編制了一個美德培養表,將自己希望獲得的美德都列在上面,每天對照表單檢查自己的過失。他認為壞習慣就像花園裡的野草,不能指望一下子都把它們拔光;因此在一個時期內應該著重培養某一項美德,當自己認為這項美德已經達到了,再去培養下一項。當所有的美德都已經訓練過一次後,又從頭開始,直到形成習慣為止。富蘭克林承認,這個計畫雖然未能幫助他達到完美境界,而且差得很遠,但靠著這個計畫他比做這種嘗試前好得多快樂得多了。正如臨摹字帖的人,或許他們永遠不能達到像帖本一樣卓越的書法水平,但在臨摹的過程中他們的書法必然有很大提高。

總的來說,《富蘭克林自傳》向我們表明,出身寒微、受教育程度低並不能成為一個人平庸不前的理由。只要有決心並堅持不懈,每個人最終都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套用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里的一句話:在人生髮展的道路上,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使其成為可能的,是決心和行動。

讀富蘭克林自傳有感篇3

世界上超一流的領導人華盛頓曾今說過:“在我的一生中,最讓我佩服的只有三個人,第一個是富蘭克林,第二個是富蘭克林,第三個還是富蘭克林。”

作為世界上超一流的領導人之一的華盛頓,功績可見,但他卻如此迷戀富蘭克林,推崇富蘭克林,那么富蘭克林的德行和為美國甚至世界做出的貢獻也就不容置疑了。

書中講述了富蘭克林的一生,同時富蘭克林公正的評價著自己的一生。這部自傳寫的十分繁瑣,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是很難一口氣讀完的,但這也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該書敘事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此書不像別的自傳那樣滿篇都是歌頌自己之詞,而是把作者的功過是非完完全全的寫了下來,毫無保留的把一切都留給後人評價,此等氣魄,簡直非常人所有。

我縱觀全書,總結出富蘭克林的“十三條成功計畫”為自己的輝煌的一生定了堅定的基礎。

一、節制。食不過飽;飲酒不醉。

二、沉默寡言。言則於人於己有益,不作無益閒聊。

三、生活有秩序。各樣東西放在一定地方;各項日常事務應有一定的處理時間。

四、決斷。事情當做必做;既做則堅持到底。

五、儉樸。花錢須於人於己有益,即不浪費。

六、勤勞。不浪費時間;不去關注那些無聊的言論,每時每刻做有用之事,戒除一切不必要的行動。

七、誠懇。不欺騙人;思想純潔公正;說話也應誠實。

八、正直。不做不利他人之事,切勿忘記履行對人有益的義務而傷害他人。

九、中庸。勿走極端;受到應有的處罰,應當加以容忍。

十、清潔。身體、衣服和住所應力求清潔。

十一、寧靜。勿因瑣事或普通而不可避免的事件而煩惱。

十二、貞節。潔身自好

十三、謙虛。謙遜,不要傲慢。

這些對於今天的我們也同樣適用。讓我們學習富蘭克林,也為我們的人生增添輝煌的一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