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化苦旅的讀後感3000字作文

《文化苦旅》通過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憶,展示了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以及文化的走向。那么下面是小編和你們分享的文化苦旅讀後感3000字,一起來看看吧。

文化苦旅讀後感3000字

《道士塔》不知道這是第幾次讀這篇《道士塔》了。每次的感覺卻都是相同的,凝成那三個字:“我好恨!”恨愚昧無知、愚蠢透頂的王道士;恨數不清的貪官污吏,把珍貴的文物隨意糟蹋;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們盡情地、冠冕堂皇地把書卷、畫像、雕塑掠走;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們為什麼不把密室得再隱蔽些、再牢固些,讓文物過一百年再重見天日,讓我國的研究者們好好地鑽研。

但無論如何,那滿滿實實的一洞古物,已絕不再全屬中國了。屬於中國的,只有高價買回的微縮膠捲。?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語文論壇《道士塔》在寫作手法上也極為優秀,諷刺、反語恰到好處,抒發感情時噴薄有力。一聲憨厚的笑、一具無知的身軀、一方慘白的石屋、一縷尖銳的炊煙、一支載著一個文明古國文化的車隊、一抹淒艷的晚霞、一片顫抖的清單,還有一群為了敦煌文獻傾入一生心血的專家。?或許是想和王道士有個鮮明的對比,樂樽和尚僅僅因為那一道金光燦爛,就要築窟造像,而且過了千百年,這裡真的成了佛教聖地,或者說文化勝地。各朝各代的文化精華都肆意在一樽樽精美的塑像上,於是匯成了色彩的長河、歷史的長河。再於是就散成了一種聚會、一種感召、一種狂歡、一種釋放、一種儀式、一種超越宗教的宗教。

而現在在莫高窟,成千上萬的遊客是否只把莫高窟當成一處名勝、一處由前人開鑿後人欣賞的藝術殿堂,然後就輕飄飄地走過那10華里,絲毫不覺得勞累,對於歷朝歷代沉重的文化視而不見,那么就把那些石像當成泥土堆好了。

《陽關雪》,“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著什麼法術呢?”其實哪有什麼法術,如果一定要說個答案,那我看兩字足矣:文化。這是人們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崇敬的表現。

那一座坍了大半的土墩,若不是因為王維瀟灑地揮筆寫下了《渭城曲》,說不定早已溶解在時間裡,無影無蹤了。也就是因為這一曲渭城,才使無數文人迎著寒雪烈日,來尋找土墩,尋找那個千年前穿過陽關的人,尋找千年後仍持之以恆卻不得不失落的唐朝文化。

這便是大唐,能包含一切美與醜、繁榮與衰敗。所以有了唐朝詩人的灑脫、肆意。但可惜唐朝是會結束的,於是經歷了五代的紛亂後,一切全變了。

“風雨天一閣”的藏書令人稱奇。在這裡我知道了天一閣是一個藏書樓,但實際上它已經成為一種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愴的文化奇蹟,范欽一生的心血需要他的子孫後代們用無私和奉獻來延續,需要他們有人義無返顧、別無他求地承擔起這艱苦的藏書事業,要么只能讓一切都隨自己的生命煙消雲散,這本身就是對文化遺產的一種捍衛,這不由得不讓我們對此蒼老的屋宇和庭園倍加注目了。

在余秋雨“西湖夢”一文中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西湖另外一個不被我所知的一面,林和靖這位以梅為妻、以鶴為子隱居孤山二十年,遠避官場與市囂看透一切的機智、狡黠的文人,一句“流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千古絕唱,然而,春去秋來,梅凋鶴老,剩下一堆梅瓣、鶴羽、象書籤一般,夾在民族精神的史冊上。

從他的“上海人”一文中,讓我們更加佩服他的生活和文化閱歷,他用大量的篇幅從各方面描寫了上海人,尖銳地刻畫了上海人的那種無法自拔、中國近代史開始以來的最尷尬的一群,並引人思考撞出這種上海文明的契機。上海人、上海人的生活環境、上海的地理優勢是各具特色。上海文明,首先是一種精神文化的特徵,而對實際效益的精神估算卻又是另一心理品性,還有就是發端於國際交往、歷史的開放型文化追求,他們已經傾聽過來自黃土高原的悲愴壯歌,也已經領略過來自南疆海濱的輕快步履,將整個城市陷入思索之中,繼而又很深刻地指出如果要繼寫上海新歷史,關鍵是重朔新的上海人,“如果人們能夠從地理、空間上發現時間的意義,那就不難理解:失落了上海的中國,他就失落了一個時代;失落了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哀”。X從那篇《五城記》,我更加了解了背靠一條黃河、腳踏一個宋代的開封和《清明上河圖》;只需六朝金粉就足以垂名千古的《石頭城》南京,何況它還有明清兩代的政治大潮,還有近代和現代的殷殷血火,展望氣可吞天的未來;還有群山密布的西南邊躲藏著一個“怕不辣”的成都,中國歷史文化的豐盈偏倉,茶館小吃與歷史一起細細咀嚼品嘗,等待著從深厚走向寬廣;風韻濃厚與清甜,座落在黃河上游邊的狹長古城,有著令人難以忘懷的牛肉麵與白蘭瓜,也在蘭州民風中迴蕩,我們穿越千年無奈的高原時也會浮起一絲自豪;最後說的是廣州的花市,不管潮漲潮退、雲起雲落,始終悠悠然地把慶祝打扮得最為誠實、最為透徹,這些都讓我耳目一新,久久不忍合上我的書頁。

作品是作者以一個文化人的身份,站到時代的角度上,發現生活和挖掘文化的極點!限度地批判了民族文化的微軟之處,我覺得現在的作品很多都難以做到這一點了!這是我們應該借鑑的地方,我一直認為作品的作用就是要讓讀者看到自己的意圖和真實所在!在這部作品真的把那些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不愧為文學的經典!

經歷了生活的磨難與心靈的掙扎,作者運用沉重的筆調闡釋演繹了生命之歌。如歌如泣,如怨如訴,讓人盪氣迴腸,讀後久久回味不已。

文章的細膩,感覺的獨特,也讓人佩服之至。

作者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

這部《文化苦旅》的三十七篇文章文字優美,見解獨到,是一部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好書。它記錄了大半箇中國的人文故里、風土淵源,從莫高窟到江南小鎮,從唐朝走到宋代,涉足當今,縱橫交錯,在這裡我知道了好多好多的“人文山水”領略了博大精深的中國人文。

通讀完了這部“文化苦旅”,才真的有些了解到其中的一些文化淵源,關鍵字也就落在了這個“苦”字上,用余秋雨自己的話說:“我發現我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和古代文化和人文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的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的喟嘆,常常像傻瓜一樣木然佇立,一會兒滿腦章句,一會兒滿腦空白”,這種文化內涵的奔瀉便有了“寫文章的衝動”,只是“沒料到的是我本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遊,而一落筆卻比過去寫的任何文章都顯得蒼老”,“我就是這樣邊走邊想,走得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後一點少年英氣,疲憊地伏在旅舍的小桌子塗塗抹抹……”

從余秋雨的書我們能夠讀出他的人,他的文筆、睿智和探求人文的足跡都讓我望塵莫及。苦旅,不僅僅在人文。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處處都要有這種勇於探求的精神,我們行走在苦旅中。

讀《文化苦旅》有感[3000]

第一次聽說《文化苦旅》還是在高中的時候。因為看到其中有兩個字與我的名相近,一直認為是莫大的緣分,所以對它還有些印象,但也只記得這曾經是語文老師強力推薦過的一本讀物,她的初衷是希望我們在課餘時間能夠多讀些書,了解一些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遺憾的是當時的我性情極為浮躁,實在很難靜下心,覺得即使看了也是一種浪費,之後不久就把那本書拋在了腦後,不再理會。

時間一晃而過,如今的我已經踏進了大學的門檻。想著買些書打發在大學裡的閒暇時光,一進書店,此書便映入眼帘,只是書架上擺放的都已加上“新版”二字,舊跡難尋,而又想著應該是融入了更多的精華,於是立即買下,並且趁著寒假認真看完。

在談我對這本書的感悟之前,我想先說說這本書的作者——余秋雨先生,他是我非常欽佩的作家之一。當然,我並沒有像時下流行的“追星”一樣了解過這位作者的血型、星座、愛好等的細枝末節,只是通過看書中對作者的簡單介紹和個人對書中文字的聯想去了解作者本人,或許這樣也還很膚淺,因此我僅從我個人方面表達對他的崇敬。我欽佩他,不因為他擁有淵博的學識;不因為他擁有響亮的名聲;不因為他擁有顯赫的地位,只因為他有放下這一切的決心;只因為他有堅持不懈的毅力;只因為他有容納是非的胸懷;只因為他就是他,而不是誰都可以模仿的別人!

《文化苦旅》這本書主要由“中國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三部分組成。在“中國之旅”中作者踏遍了中國文化的一條條天地之線,將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串聯起來,帶給我們一場異彩繽紛的文化盛宴。“世界之旅”更是作者冒著生命威脅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址後彙編而成,其中對當代世界文明作了全新思考和緊迫提醒,而最後的“人生之旅”尤其發人深思。作者通過謝晉、巴金、黃佐臨、陳逸飛等文化代表以及自己的生平經歷向我們講述了何謂“苦旅”。語言感染,使人深切體味到那些文學巨人們所要面對的心酸而蕩然的人生。只是我依舊不知結束本書的那簡短一句“且拜且祭,且憶且思,且喜且泣”是作者對過去人生的一次總結,還是對未來人生的一種猜想,又或者是其他。

如果要說看完這本書後的第一感覺,我想借用一下黃佐臨的四字名言佳句:可喜,可惜!可喜的是這本書的作者極好,寫了一本好書。可惜的是拿著這本書的我卻稱不上是個好讀者。舉個事實說明:記得兩年前曾看過作者寫的另外一本書《山居筆記》其中同樣也有對山西商人從發展壯大到衰落破敗的描寫,只是當時我還暗自笑話,覺得它就是在交通不便的時代自發形成的作用於通商貿易的隊伍,何必費如此筆墨,竟完全沒有深想!如今再看,著實汗顏。周國平先生在《思想的星空》中淺談過一個真正的讀者應該具備的特徵。他說了三點:第一,養成了讀書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讀書趣味;第三,有較高的讀書品味,自知以上三點未能有一點達到,因而就只能粗略的說一些書中讓我感想較多之處了。

在第一部分“中國之旅”中作者將中國各個地區相連線,記錄了中國的許多文化遺址,無論是山水如畫的南方還是壯美曠達的西北,都深藏著他那厚重而冗長的腳印,都蘊含著他那對文化孜孜不倦的渴望與追求。值得一談的是,在作者的眾多遺址記錄中讓我印象深刻的竟是兩個人——蘇東坡與王圓籙,他們都曾為中國的文化盡過一份心力。我相信很多人都知曉蘇東坡與黃州赤壁,卻極少人會知道王圓籙,但是如果說起莫高窟我想就應該沒人會感到陌生了。王圓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莫高窟的主人,而他本人卻只是那個時代隨處可以見到的一個中國平民。他的普通越顯他的高貴,作為一個道士的他竟能為以佛教文化為主的莫高窟投入一生的心力!如果說發現莫高窟是他人生的一次機緣巧合,那么更可以說是他辛勤努力之後的意外收穫。站在一個普通人的角度,我對他有無限的讚嘆,但是站在歷史的角度,我卻如鯁在喉,張口難言。畢竟,莫高窟“生”於他,“死”於他。莫高窟雖由前人所建,但在近代卻是他第一個發現,沒有占為己有而讓它暴露於陽光之下,是他讓世人知道了莫高窟的存在,但也是他間接讓莫高窟走向了深淵,與天一閣一般進入了難逃的時代浩劫。但認真想想我這種觀點也是自私的,這不能怨他。作者也曾構想過一種可能:攔截下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掠奪。可是,即使攔下來,在中國動盪的近代社會裡又有何處容得下文化的自由發展,也只是遲一步的浩劫,來得更深,更徹底,最終能存留的也只會是一如往初的嘆惋。所以更加準確的說法是,莫高窟是生於那個時代,死於那個時代,文化浩劫的來臨不是人錯了,而是那個時代本身的錯。作為文科生的我一直以來都並不喜歡學習中國的近代史,但有應該的尊重。正如作者在文中的告誡:歷史就像一件舊家具,抽掉一個重要環扣就會全盤散架。這應該也能引起一些人的反思吧!蘇東坡也算是歷史上帶有傳奇色彩的一個人物,烏台詩案他被貶黃州,官場上的失意卻成就了他文學上的巔峰,只是我想說的卻是蘇東坡的成熟。作者在文中寫道: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述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蘇東坡真正地成熟了,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看到這裡之時我並沒有別的想法,只是心底里有一個疑問:我,成熟了嗎?

“世界之旅”向我們展示了那些曾在世界史上風靡一時的古代文明,只是不知是被作者文字的打動還是自己內心情感的提升,看得愈深,愈是心疼。在各大文明輝煌燦爛的一刻“盛極必衰”的契機也好像已經到來,就猶如在天空中一閃而過的流星,那樣絢麗,那樣美好,但又太過短暫,留不住永恆。而今,我想說說的是作者在歐洲考察時發生在他身上的一些危險事件:西班牙北部晝夜頻繁的悽厲警笛,在巴黎與阿姆斯特丹發生的重大失竊,以及在法國土魯斯這座“最平靜”的城市遇到的大爆炸等。作者以歐洲文明為坐標來尋找中華文明短處的同時也明確說出了歐洲文明自身遇到的麻煩,而對於我們這新一代的年輕人而言在追趕當今時下所謂潮流的過程中也能否拒絕一味抱歆羨和追慕的態度作一些更深入的總體思考?

談及“人生之旅”我才真正知道“苦”之由來。“苦”並非指旅行之苦,而是苦在創造,苦在人生。作者在本書中所談及的文化代表有些是歷經家庭的苦痛,有些則是歷經社會的苦痛,而作者本人,兩者都有。可能我被此書如此打動的原因就在這吧,有經歷才會有情感,有情感才會有感動。或許此刻會有人不解:文化與人生會有著怎樣的必然聯繫?為何作者會選擇在最後從文化過渡到人生來結束本書?我想現在我已經明白了,就姑且自己先做個答案,或許也可以成為其他人思考這個問題的一個提示。文化在發達之後,根子上仍然是生命的痕跡,我在上文中也有所提起。無論是中國的還是世界的,那么多古蹟都是無數高貴的生命在支撐,而只有將“人生之旅”寫入其中才能道出“文化苦旅”的本質吧!只是一個人究竟要承擔多少的人生之重才能扛起文化這份責任?謝晉的哽咽,巴金的憂鬱,黃佐臨的沉默,那些千千萬萬中國人的氣息,那些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吶喊與彷徨,究竟在他們的身後有著怎樣的無奈?究竟在他們的身後又暗藏著怎樣的光輝?我不敢也不願再說下去,未曾經歷又怎能評價!我只是一個普通人,似乎對自己沒有什麼期許,只希望自己在這嬉鬧的時代,不說了解,至少明白這人生之“苦”吧!

看完這本書之後回顧作者所寫的全書內容,又對作者多了一份讚嘆。雖然作者是以文化為主線,但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將文化與生態緊密的結合。尤其喜歡作者所寫的杭州宣言——關於自然,關於生態,關於美麗,關於人間。我不知道現在中國的生態問題已經引起了多少中國人的關注,是否要等到城市已被垃圾淹沒再也找不到昔日的繁華;水中已是重度污染,再不見往日之清澈,再不見魚兒的嬉戲;天空好似烏雲遮蔽,再難有書中的藍天白雲;霧霾已經席捲全國,白天也看不見周圍的人群,我們才會知道我們應該關心些什麼。如果一定是這樣,那么文化末日也將來臨。不在乎有多少人在振臂呼喊,只在乎有多少人在默默行動。我內心的想法就有如作者的感慨:無言的大地,有多少地方值得我們跪身,又有多少地方需要我們謝恩!正中進步成長。

文化苦旅讀後感

這是本書的開篇之作,作者為何以此開篇?是有他的道理嗎?帶著疑問通讀全文,才知作者苦心。用一個最具典型的例子向我們傳達著他的感受,讓讀者體會“一種文化”經歷了怎樣的苦澀歷程。

敦煌莫高窟聞明於世,早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古老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代表之一,窟中繪製精美、豐富、規模宏大的壁畫,以及沙泥塑像,還有大批的經文所開成的敦煌學,是現代研究古代文化與文明的重要文獻,令科學界震驚,就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歷史長河的歷練中,越發顯現其魅力所在,從此世界關注敦煌這個地方。這是祖先給我們的遺贈。

作者就是為我們翻開了這頁歷史,看著敦煌美,讓我們驚嘆的同時,一樣遺憾者由於愚昧與無知,對她的摧殘與破壞。時間會在任何事物上留下痕跡,無論是人的生老,還是事物的變遷,都是自然的規律,可是人為的破壞卻加速事物的惡性循環,造成不可逆轉的錯誤。敦煌匯聚多少能工巧匠的智慧與艱辛,它巧奪天工和浩大的營造工程是現代人不可想像也無法模擬的事情,然而她的神奇與美麗也會在瞬間粉碎,也許這就是歷史吧!作者以莫高窟的罪人王道士為典型,影射出一批這樣的人,在講述敦煌歷史和文化同時讓我們看到某些無知的中國人的所作所為,作者感嘆、嘆息著“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無奈的“對著慘白的牆壁,慘白的怪像,腦中也是一片慘白”。作為一個學者,他要怎樣急呼,在他心底又將怎樣痛苦的呼喊!可惜,他不在那個年代,他無法改寫歷史,無法把無知變為有知,他只有這樣面對慘白。我在想中國更可悲的“慘白”不止是敦煌,細數現存的穩中有各處古蹟那一個不是歷經風雨,王道士這樣的人不止一個,更可怕的是個人的行為主導一切,無人問津,無組織、無紀律,更沒有保護意識,很多古蹟多為民間組織保護、崇奉,才得以保留下來。此時,讀者腦海中也許已浮現許多……似乎與作者一同投入拯救文化的急呼中。

如今,英國倫敦博物館,法國羅浮宮,世界各地知名的大博物館都陳列著各種來自東方,來自中國的文物珍品,更甚者祖先給我們留下的這些僅此一件的遺存,卻不在我們手中,也許再無緣一見。前一段中央四台《國寶檔案》連續講述了,追蹤遺失國外的中國國寶級文物,也許就是為了滿足讓國人看一眼的願望吧!這也讓我們認識了歷史,知道外國人從我們手中略奪了多少珍寶,又因無知的人送給他們多少無型的有形的財富。那是打上歷史烙印的珍寶,世上再找不到第二件,再也沒有人能製造給我們。當歷史翻過這一頁頁,我們只能自責為什麼不能保護和擁有屬於我們的“東西”?這就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苦”吧!我們體會到了。

王道士是中國歷史的罪人,道士塔永遠受到世人的唾棄。當外國人拿著我們的經文,成就他一生事業的同時,外國人還感到從中國這么一個蠢人手中搶救了這筆遺產是多么重要。他們不斷暗示,是他們長途跋涉,使敦煌文獻從黑暗走向光明,文中這樣寫到:“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了幾卷經文!”比之於被官員大量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裡吧!至少它還存在於這個世界裡。”可是這句話終究說得不太舒心。象作者一樣感概中有多少無奈,為了文化的傳承,與其毀在無知的人與無能的政府手裡,還不如存放於他鄉。現在外國學者都以成就他們一生的敦煌學在中國學者面前炫耀,而我們的學者要向他們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捲作以研究。作者在最後發自內心的感概到:“我好恨!”

“不止是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比我恨得還狠。他們不願抒發感情,只是鐵板著臉,一鑽幾十年,研究敦煌文獻。文獻的膠捲可以從外國買來,越是屈辱越是加緊鑽研。”

作者在文中提到,他佩服外國的學者,因為他們也是富有實幹精神的學者,都是為了文化研究,但是他們的論述中遺忘了一些極基本的前提,這前提是什麼呢?我國無數才華橫溢的學者,為此耗盡終生,肩負著中的榮耀與恥辱,我們能找回那遺失的“東西”嗎?答案在文章最後寫到:

“我去時,一次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正在莫高窟舉行,幾天會罷,一位日本學者用沉重的聲調作了一個說明:‘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最後讓我們慶幸的是:敦煌還在中國,沒有人能把歷史搬走,也沒有人能把一個民族的文化略奪或是拱手送人。作者以自己的感概告訴如今的人們,尤其是現代的年輕人,請記住歷史,了解歷史,尊重歷史,注重文化,保護我們的文化,使之發揚光大、源遠流長,切莫因無知,無意間就成了歷史的罪人。

西湖的水,太擁擠。

這裡踏過了太多留連的腳步,這裡映出了太多婀娜的舞姿,這裡吟下了太多曠古的絕唱,這裡流傳了太多璨燦的華章。邊疆四起的狼煙,到這兒只剩下了歌舞昇平;戰場揮灑的血淚,到這兒也只剩下了波光粼粼。金錢,欲望,美色,酒香,在湖畔招搖,熏醉了天邊一抹如血的殘陽。

終於,在西湖的亭台樓閣中,在西湖水的碧波蕩漾之上,站出了一位林升。他望見宮牆間滲出的點點春風,拂亂了六橋煙柳,似乎看見一個王朝正乘著西湖水偏離了歷史軌道,漸行漸遠。他的筆尖指向了苟且偷生的朝中權貴,他的墨跡染透了碧汪汪的西湖水,他的聲音響徹了整個南宋的天空: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西湖詫異。它嗅了嗅自己還夾帶的林和靖的梅瓣鶴羽,不清楚自己好端端地怎么就和亡國掛上了鉤。

可是,林升們的聲音卻越來越響,其中有企盼,有無奈,有斥責,有悲哀。這又逐漸上升為社會的感慨,上升為社會的風向。

西湖不是長江,可以盡情地衝著前方咆哮翻騰;也不是大海,可以隨心所欲地捲起千層雪。西湖,只能默默地咽下所有亡國的寄託,然後,種進了浮在湖水上的千年藻苔。

為何南宋會亡得如此轟轟烈烈?

有人說,是因為宋朝繁極一時的昌盛。可是,論繁榮,無論如何也抵不過唐朝。

有人說,是因為南宋持久的兵荒馬亂。可是,論戰亂,該是元朝當仁不讓。

我認為,南宋的成功,在於它培育了一大批優秀詞人。雖說詩歌以盛唐為先,但是,唐朝李白太多,杜甫太少。因此,人們只能貼近唐的絢麗而難以捉摸透它興衰蛻變的悲涼。

歷史,是由人民所創造的,但是,是由文人書寫的。孕育出文人的王朝,才有力量在歷史的長卷中留下屬於自己的一頁,哪怕是不夠光輝的一頁。

該逝去的還是會逝去,該沉澱的還是會沉澱。光輝、屈辱,沉甸甸地降在了湖底,積成了軟綿綿的淤泥,在清冷的湖水裡,安詳地審視著自己,打量外頭的日新月異。

文化的羅裳,歷史的綢衣,厚厚地裹了一層又一層。西湖由絕代風華的江南女子,走向了雍容華貴的婦人。西湖水,也由真切逐漸邁向了虛幻。坐落於繁華的人世,卻擁有遙不可及的寂寞。

行人換了一批又一批,可是腳步卻一直踏不進西湖喧囂下的寧靜;居民換了一代又一代,可是心靈卻一直融不入西湖美艷下的柔情。

西湖,只能獨自捲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嘆息。

每每來到西湖旁,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總會失去方向,失去自己對西湖的方向。

這裡有蘇堤春曉,有岳墓棲霞,有雷峰夕照。可是,這裡已容不下一片空間,留給現在的我們。只有那鐘聲幽幽,湖水泠泠,鳴聲嚶嚶,指引著我,卻又隨了那人流,走向未曾預見的地方。

成群結隊的不停步的人兒們,他們眼神所專注的前方,又可曾是一個真正的目的地?所有的人,都隨著另一個迷惘的步伐,遺失了自己的步伐。

學者們也混在這一撥撥的遊客中,悄悄地來了。他們在夜晚輕輕地打撈一池曠古的繁華,想要用自己的頭銜、身份,去征服這一汪曼妙的湖水。西湖,也看過太多,她只牽扯下皎潔的月光,點亮了湖畔的燈紅酒綠。

景點,景點,眼裡只剩下風華絕代;

遊客,遊客,心中只剩下吃喝玩樂。

所有的目的,在這裡都失去了目的。所有的意義,在這裡都失去了意義。

西湖的面容,難道只有在泥淖後憔悴?

於是來了位余秋雨。他放下身段,放下遮蓋,毫無顧忌地跳下了這潭西湖水。他的腳掌,撫弄過西湖的肌膚,掀起層層歷史的漣漪,他的水波被抽象了,但西湖,卻在一個人身上真切起來。

這是西湖的欣慰。

這是中華文化的悲哀。

中國人太過於追求歷史的沉澱。放眼望去,大中華的土地上,哪處風景名勝脫得開文化的底蘊?道風,禪語,書生,大將,永遠是最好的宣傳,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遊客。

中國人追求那些所謂的旅遊勝地。可是,一旦追求者多了,那份悠遠與幽靜勢必會被擾亂,而它先前的美,也不復存在了。

於是,中華大地上,一幕幕地上演著悲喜劇。

西湖也成了一位鳳冠霞帔的美人。

微笑著,寂寞著。

等待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