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常識與通識有感

阿城的書,用最簡單的語言解釋世上最不可解釋之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常識與通識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常識與通識讀後感篇1

這本書說的是常識。其實常識絕非盡人皆知,很多人之所以活得渾渾噩噩,不是因為缺少大道理,而恰恰是因為缺乏常識。

第一篇說了一些有關吃的事兒,重點在飲食與文化基因的問題,說思鄉實際上是生理上思念家鄉的吃食兒,是從小形成的飲食習慣決定的。阿城講了自己一段有趣的經歷,有一次他開車在路上突然特別想吃中餐,於是拐下告訴找到了一家中國飯館,點了一盤西紅柿炒雞蛋,然而,菜端上之後,他吃了一口之後認為:你可以它叫做任何東西,但就是不能叫做西紅柿炒雞蛋。然後他找來了老闆,問,你這裡是正宗中國菜嗎,老闆特別理直氣壯地說:當然是正宗的,我用的是地地道道的波蘭廚子!

我幾乎是不會思念家鄉的,因為我比較奇怪地從小就覺得出生地不見得就是家鄉,以及,覺得所謂親屬也大多數只是靠血緣關係強行聯繫在一起的陌生人。只是偶爾會想念東北名菜“鍋包肉”,讀了阿城這篇文章,我才知道原來這也是思鄉。

鍋包肉的官方詞條是這么說的:其用豬之脊肉(清真菜則使用牛肉)和澱粉,經兩遍油炸而成,一炸熟,二炸色,出鍋時澆汁並著以香菜點綴。哈爾濱當時作為北方重要官方機構的關道衙門,經常需要宴請國外的客人,尤其是俄羅斯客人。俄羅斯人喜歡甜酸口味,北方菜的鹹濃口味讓他們很不適應。為了討好大鼻子外國人,道台下指令,讓廚師們改變口味。鄭興文冥思苦索,把原來鮮鹹口味的焦燒肉片,改為甜酸口味的菜餚。這道菜讓俄羅斯客人非常喜歡,每次來吃飯都要點這道菜。鄭興文根據菜餚的烹飪程式,給這道菜起名為鍋爆肉,俄羅斯人點菜總發不準音,時間一長,衍化成今天的鍋包肉。

黑龍江值得一提的東西都跟老毛子有點兒關係,比如秋林紅腸和大列巴麵包。還有哈爾濱的中央大街,是一條東歐風格的大街,用小石磚鋪成,已經磨得光光的,路邊會經過那座常被當做哈爾濱地標的索菲亞教堂,在眾多廉價而速朽的現代樓房中間冒出來,很是有點兒驚艷。典型的東正教建築,華麗而宏偉。雖然一樣有鴿子和廣場,北京王府井的東堂與之相比實在灰頭土臉。而且,據說索菲亞還不是最好的,以前還有一個聖尼古拉大教堂,索菲亞與之相比也抬不起頭來。不過尼古拉在文革時候被拆毀了,所以,索菲亞能擁有如今的地位,要感謝文革。

我爸也感謝文革,因為文革,他才能以工農兵的身份上大學。他直到現在還無比懷念偉大領袖毛主席,絕不容許別人污衊,並且每次喝點兒酒都必然要歷數一下毛的偉大。以前我總是忍不住要嘲諷他幾句,有時候還爭得面紅耳赤,但現在覺得沒必要了,他的人生就是由意識形態構成,如果讓他到這個年紀再去拋棄幾十年根深蒂固的想法,就等於是拋掉了他自己,算了,“他坐在樓梯上也已經蒼老,已不是對手。”

在北京總也吃不到地道的鍋包肉,最初我還覺得不可理解,後來自己學著做了一下,果然是非常費力。曾經住過的一個地方附近有家地道東北小館子,地道東北老闆娘,會做地道東北鍋包肉,吃得我眼淚汪汪叫。老闆娘是吉林人,吉林的鍋包肉做法和黑龍江一樣,遼寧不同,他們用番茄醬,完全是暗黑料理。那段時間,我幾乎把這家小館子當成了自家廚房,但是兩個月之後它就關門大吉,老闆娘也不知道又浪到什麼地方去了。其實也不意外,因為它的菜價也是東北的價碼,實在太便宜,不賠本兒才怪。

後來也懶得再開發其他飯館,實際上,鍋包肉在我的飲食基因里占據到這樣的位置,和好吃與否已經關係不大,只是唯有它能讓我對吃再次飽含熱情,讓我想起大學裡聚餐點菜時“服務員!兩盤鍋包肉!”的豪邁,和學校門口路邊晚上架一口鍋被稱為“現炒現賣”那種小攤兒的江湖。就像北島喝多了的時候必須唱《東方紅》才能把自己的感情發泄出來一樣,它們本身的意義已經不重要,只是一個閥門或者開關,而已。

常識與通識讀後感篇2

之前讀八十年代訪談錄還是七十年代來著,裡面說到阿城是聰明睿智的傢伙,寫不出滿意的文字就不寫,當時很欽佩這種嚴於律己精益求精的精神,現在就很不滿了,這本書是阿城當年給收穫寫的專欄文章的合集,未必每篇都是發自肺腑真心想傾訴的文字,期限將近敷衍塞責的文字想必也有,這樣的東西也有如此的質量,如果阿城是個勤勉高產的作家,我們將會多么幸福啊

我是個吃貨這點隱藏不住,所以開篇第一篇探討思鄉與飲食關係的文章讓我大為欣賞,看得出阿城也是饕餮客,對味覺口感以及奇怪味道的食物大有研究,例如我退避三舍的鹹冬瓜臭莧梗,儘管我並不苟同先生的結論【思鄉就是思飲食】,但是這篇文章還是很好的滿足了我的閱讀欲,也刺激了我的食慾

不過思鄉真心不是為了吃,最有名的思鱸魚蓴菜辭官歸故里的張翰也未必不是因為當時政治大環境險惡,趨利避害而已。家鄉飲食惹人懷念固然不假,但是很少有人當真拋卻對故鄉纏綿感情在外單獨為了口吃的茶飯不思牽腸掛肚,如同思念媽媽和過世了的奶奶的手藝一樣,未必真的多好吃,也不在意塞進口裡的究竟是什麼,只要做飯的人坐在你身邊或者倚著門框,看著你的吃相慈和的笑,就會有感動在心中,淚水在眼裡

如果還能吃到奶奶的菜,如果奶奶還能為我做菜,什麼代價都可以啊

通讀全書最大的印象是阿城大量的使用了生物學知識作為常識的一部分,如愛情與化學等篇章,一向以為這類文人很少可以派上用場的標準理科知識會少人觸碰,而阿城這樣做了,而且文氣是圍繞這些知識進行的,不可或缺,讀起來就好比一個讀了些書的學究寫起文來,三句話不離本行,例如阿城分析葉兆言先生小說的部分,儼然以神經學為切入點和判別標準,非常有意思,不知道這是編輯要求加入這些常識後的產物還是先生自己獨闢蹊徑的結果

常聽人說,任何學問到了高端都自然相同,顧此則可得彼,舉一自然反三

而且這可真是貨真價實的隨筆,散文,脈絡絕不鮮明,若隱若現,文筆散漫,隨心思週遊,而正如書名所言,介紹些常識和通識,其實寫什麼都不會超出這個泛泛的大範圍,所以作者從心所欲毫無桎梏,寫出了好玩又好讀的文章,說句題外話,讀著就不禁佩服阿城,這你妹真叫一個旁徵博引啊,所引的例子古今中外無所不包,完全沒有領域的局限,有幾篇文引用的部分幾乎占去全文九成,而文氣不衰中心不亂,學識不凡,文字更見功力

這本書在天南海北好幾個不相干的點戳到了我,直接給我啟發撞我入思考之中,而有的時候我感覺自己被誘導了,例如不算短的關於勞倫斯常識動物信號本能和情感部分的文章,我讀了幾行以後立刻開始聯想某個歷史階段,於是試著把接下來的文字套入那個歷史環境,絲絲入扣,而文章不短,越說越像而越說越深刻,讀的我嘴唇微張不斷張翕,那幾個字在喉頭轉動呼之欲出,這個時候終於完結了,阿城淡淡說了句,想來我們都很熟悉哈,1966年炎熱的夏天

當時那種會心的感覺和情感釋放的欣快感,難以形容

這本書其實一直在說一件事,常識這個概念是隨時代隨意識形態隨國別隨基礎理論不同而不同的,例如六七十年代的常識在今天只是笑談,而在當時就是性命攸關禍連妻兒的大件事,先生沉默的發問,為何常識總要屈服於政治呢

常識與通識讀後感篇3

早上又重讀了前三篇,讀起來確實比小說要費腦子好多,但是仔細看下來很有意思。

小說是充滿感性的,因為內心有太多的感性無法全部釋放,小說就打開了另一個視窗,能更深刻地感受人世間的百種情懷,消極一點兒說,很有逃避現實的感覺。

這本隨筆集充滿了“漲姿勢”的理性感,光看這前三篇的名字《思鄉與蛋白酶》、《愛情與化學》、《藝術與催眠》,都是文藝小青年+死理性派的組合,藝術與科學的統一,看得出作者閱讀了大量的科普著作,然後用有趣、通俗的筆觸向讀者娓娓道來,或許這也是作家的一種價值所在。

《思鄉與蛋白酶》:人尚未發育成熟的時候,蛋白酶的構成有很多種可能性,隨著進入小腸的食物種類增多,蛋白酶的種類和解構開始形成以至於固定

“思鄉這個東西,就是思飲食,思飲食的過程和氣氛。為什麼會思這些?因為蛋白酶在作怪”

“老了的標識,就是想吃小時候吃過的東西,因為蛋白酶退化到了最初的程度。另一個就是覺得味道不如從前了,因為味蕾也退化了……如果你儘早地基礎到不同的文化,你就不會太大驚小怪。不過我總覺得,文化可能也有它的蛋白酶,比如母語”

《愛情與化學》:爬蟲類腦-舊哺乳類腦-新哺乳類腦(前額葉區,主司壓抑),痛苦中樞和快感中樞鄰近,不管哪個放點,往往使另一個中樞受到影響

“景象和視覺藝術則是通過視神經刺激情感中樞,聽覺和視覺聯合起來同時刺激情感中樞的時候,我們難免會呼天搶地。不過刺激久了也會麻木,仰拍青松,號角嘹亮,落日餘暉,琴音顫抖,成了令人厭煩的文藝腔,只好點菸沏茶上廁所”

“全世界教育的本質還是這樣,畢業證書是給社會組織看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臉上或深或淺都蓋著"高等壓抑合格"或“高等偽裝成功”的印痕,換取高等的社會待遇”

“遺傳學家解釋說,遺傳基因的這種安排,是為了將"狂迷"的一對分開,因為從偶然率上看,交配者的基因不一定是最佳的,只有另外組合到一定的數量,才會產生最佳的基因組合”

《藝術與催眠》:凡是流行的食物,都有催眠的成分在,催眠是由暗示造成的精神活動,由此產生的能力驚人。藝術本質上預期相通(藝術起源於母系時代的巫)

“藝術最初靠什麼?靠想像。巫的時代靠巫想像,其他的人相信他的想像。現在無非是每個藝術家都是巫,希望別的人,包括別的巫也認可自己的想像罷了”

《魂與魄與鬼及孔子》:魄是爬蟲類腦和舊哺乳類腦,魂是新哺乳類腦,鬼是只有魂而沒有魄

《還是鬼與魂與魄,這回加上神》:

“鬼故事差不多就是在表達我們在文化中不得不釋放的潛意識,自我意識屬於顯意識,因此它也會壓抑潛意識。如果說自我意識強的人就不亂力怪神,只是子不語罷了,孔子還要祭神如神在呢 ”

“(自我意識)這個載體,是由人類的神、鬼、魂所體現的潛意識,在人類行為的沼澤中,這些潛意識,頻頻冒泡兒,經久不息。它混雜了集體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中的個人經驗”

“這類鬼故事在功能上類似黃色笑話,只不過有關性的鬼故事趨向於滿足人類對於性與死亡的焦慮”

《攻擊與人性》:勞倫茲認為攻擊性是動物的本能,也是人的本能;同時,中樞神經在反應前並不需要等待刺激

“完全互相依賴的小團體可能互相發泄怒氣,團體裡的分子愈是彼此了解,彼此相愛,則受到壓抑的攻擊性就愈危險”

“同類相爭最重要的作用是公平分配存活領域”

“既然個體之間永遠存在緊張狀態,所以社會性動物都是社會地位的追求者。兩個動物在階級次序中愈接近,緊張度就愈高,相反,階級遠遠分開,緊張度就消失了”

“當人類不再由己身獲得習慣,而是經由文化的傳遞,一種新的,有意義的特徵就出現了”

“笑是抑制攻擊的儀式產物,它與攻擊的本能是相關的”

“每一個真愛的情況中,有很高的攻擊性潛伏著,通常為結所抑制,一旦結破了,恐怖的現象,如恨,就出現了。沒有一種愛沒有攻擊性,沒有一種無愛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