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讀後感精選兩篇

《百年孤獨》馬爾克斯採用環環相套的結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小說的一個主題:人的孤獨、封閉以及由孤獨封閉而造成的落後、消亡。作者對“孤獨”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問題作了深刻的揭示。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百年孤獨讀後感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

前幾天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直打算寫篇讀後感,苦於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於理不出頭緒。

對我而言,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說,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同,百年孤獨里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牆。也許是因為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為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百年孤獨》的敘事結構不同一般,馬爾克斯採用了連環、環環相套、循環往復的敘事結構來展現小鎮馬孔多的歷史。仿佛一個循環向上的氣流。這種環環相套的結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小說的一個主題:人的孤獨、封閉以及由孤獨封閉而造成的落後、消亡。作者對“孤獨”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問題作了深刻的揭示。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於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秘密”,他們的孤獨並不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於與愚昧並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竟可以將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著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後為伍。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何賽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里亞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里亞諾上校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爾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黛絲到喜歡熱鬧的奧雷里亞諾第二。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的,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何賽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麗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比如阿蘭瑪坦;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爾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黛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上校奧雷里亞諾。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著著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黛絲的蘿莉像被作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後仍然在咬手指的麗貝卡執著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000人生命騷亂的阿爾卡蒂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群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總的來說本書的基調還是黑色的,結尾那句話“遭受百年孤獨的家庭,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我的理解與書中的簡介不同,書前面的簡介說這句話代表的是積極,黑暗總會過去,光明即將來臨,我卻覺得這句話是為這個悲劇魔幻的家族120xx年的孤獨歷史畫上句號。並不預示著以後的家庭就不孤獨,而孤獨其實是揮之不去的,誰也逃不掉的。書中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每個人面對的方式有所不同,奧雷里亞諾上校採取的方式是戰爭,永無休止的戰爭來排遣孤獨,但戰爭只讓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愛情,可惜他的愛情不被母親允許,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隨。

叔本華的哲學認為,人生注定是無聊的,如果實現了理想,那么就會覺得無趣,如果無法實現理想,又很挫折,總是就是很鬱悶無聊。解決方法有兩個,一個是在宗教中尋求解脫,另一個是通過欣賞高雅藝術。

人與人之間並不是一旦遇到悲涼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來安慰,因為你體會不到他的孤獨,你那善意的勸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獨的感傷,使他倍感孤獨,適宜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懷。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樂曲,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無非就是將他的孤獨表達出來的藝術,而這期間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獨希望與安靜和黑暗為伍,但人卻要面向陽光,否在會在無限的孤獨里被黑洞吞噬。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周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高大,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里亞諾上校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么想的。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

《百年孤獨》讀後感800字

前段時間剛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這樣評價《百年孤獨》道:這部標誌著拉美文學高峰的巨著,具有駭世驚俗的藝術力量和思想力量,他在用一顆悲愴的心靈,去尋找拉美迷失的溫暖的精神家園。

《百年孤獨》被人們認為是拉丁美洲“文學爆炸”時代的代表作品,它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說道魔幻,這個也不難理解,相信我們平常都接觸不少這類作品。魔幻的話肯定就少不了鬼怪,書中最足夠資格成為鬼怪的就要數梅爾基亞德斯了,這個人總讓人有一種捉摸不透的感覺,曾經死去,又神奇般地得以復活。而他好像有神一樣的預知能力,所有的一切事情都好像在他的意料之中。他曾經說過,“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個人將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後來果然是這樣。

書中內容龐雜,人物非常之多,以至於看一遍書根本就理不順,而且情節曲折離奇,真的是令人應接不暇、眼花繚亂。但讀完這本書後,我們可以看出作家主要是通過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其中真是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神奇事件,令人目瞪口呆、詫異不已。在讀書期間,就一直是處於一種懸著一顆心在半空中的狀態,好不容易吐口氣之後又要打起萬分精神來應對接下來的情節發生。

而對於書中各類人士,印象最深的還是奧雷里亞諾他不像他的哥哥出生於路途中,他生於馬孔多,在娘肚裡就會哭,睜著眼睛出世,從小就預見事物的天賦。長大後和蕾梅黛絲結為夫妻,然而在這前面,他和哥哥的情人有一個孩子,名叫奧雷里亞諾?何塞。然而蕾梅黛絲英年早逝,於是他參加了內戰,當上上校。他一生髮動了三十二場武裝起義,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都大難不死,甚至開槍自殺也只是受傷,奇蹟般地沒有死去可。在這期間,他與十七個外地女子發生一夜情,然後她們分別生下自己的孩子,總共是十七個男孩。這些男孩以後不約而同回馬孔多與父親相認,然而卻都被追殺,無一生還。奧雷里亞諾年老歸家,像他的父親一樣過著與世隔絕孤獨的日子,一直到死,光是他的一生就已經是占據各種傳奇色彩,更別提其他的,因此說其情節之繁複,內容之龐雜。總之,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紐約時報》也這樣評論:《創世紀》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