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讀後感1000字

散文的精髓是形散而神不散。讀了之後,讀者的讀後感如何寫?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散文讀後感1000字,希望你有所收穫。

散文讀後感1000字篇一

讀一篇好的散文,就像在炎熱乾燥的沙漠裡逢著一片綠洲,滿心裝滿了欣喜與崇拜。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真正地將我推進了散文的殿堂,但只是崇拜他的文筆,並沒有激起感情的陣陣漣漪,好像內心的一片天地是空虛的一般,林清玄的散文卻總能引起思想的共鳴。

林清玄帶給我的是感動與崇敬,不是因為他是作家,而是他的寫作思想風格全都扣住了我的心弦,仿佛迷惘的心找到了方向般清澈明亮。我的一切,不再流浪,而是有了自己的定位。

台灣是一個佛教的信奉地,而林清玄的思想里也融進了佛教的質地。佛曾曰:一切因緣而起。而我與它的第一次邂逅卻是奇妙而朦朧的,也許這是緣的造化吧。放飛思想,在文字的跳躍里,自由的呼吸著。文字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在穿梭的進行中,你會發現樂觀是他的主鏇律。雖然出身卑微,但卻堅信自己的夢想,他總會把困難與挫折當成人生的經歷,童年的滿身光輝是他寫作的根本源泉。他如苦難的沙子般處處沉澱,漸漸將他的靈魂磨礪成了 耀眼的珍珠,不是每個恩都配得起那些苦難的。尼采曾說過,生命是一條毯子,整個生命。

他的散文樸實、優雅,而他的安靜卻是他最豐富的色彩。一顆煩躁的心會被洗滌的透徹明靜。讀他的散文才深刻體會到了他所表達的含義:時間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渴望交流,但卻將心靈禁錮起來,怎能化解氤氳的陰霾?通過他的心與你的心的交流,會讓力量穿越時空隧道流進你的靈魂里。手捧著書,斟酌每個字,都會漾起心中的溫暖。

漂泊是他的命運,也成就了他的性格,但他卻用一種花開的聲音溫暖了我的世界。佛曰:一花一世界;農曰:一葉一菩提。沒有相對的答案,只要符合了內心的感覺,就能獲得心靈上的寧靜。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誰也不是誰的誰,而林清玄的文字表達出來的內涵卻是我靈魂的根本,不希望現實的落寞隱埋了內心的平和寧靜。

時間在鏇轉,日曆再翻頁,而林清玄的散文將經得起歲月年輪的考驗,通過他的散文,我知道世間萬事的一切取決於你自己生活和心靈的視角。花朵下可以看見銳利的刺,而在刺上,我也能看到斟滿陽光的花朵。

讀書的目的,不一定是增加了多少知識,有時學會了怎樣實現人生的價值是非常關鍵的。其實人生半徑像水一樣可以拓展得更寬更長,而在他的散文里,我就像一棵讀懂了陽光雨露的樹,開始有了在陽光下茁長成長的跡象。林清玄對媽媽的愛是那樣簡單樸素,但卻是最真實的人生寫照。他有一顆漂泊的心,這也注定了如斷線風箏的命運,不知會飄落到哪裡。

讀他的散文像是在細數自己的人生,奇妙無瑕。

散文讀後感1000字篇二

我尤愛散文,尤其是朱自清的散文。因為他的散文總能讓我感受到真善美,且描寫的細膩,別有一番風味。

首先了解朱自清的散文,則是由《荷塘月色》開始的,初度《荷塘月色》時,並沒有讀出什麼新奇。但若一遍一遍地細細品讀,卻發現其中的韻味。

作者開頭就用了“頗不寧靜”來吐露出自己的心聲,以獨處的心境創造出孤寂的氛圍,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往下細品時,又感到作者的彷徨。作此篇時正值大革命失敗不久,白色恐懼籠罩這大地。朱自清,當時大時代中的一名小卒,雖沒有魯迅先生那樣用犀利的筆鋒寫就一篇篇抨擊國民黨反動派的文篇,但也用他獨特的方式反對當時的黑暗統治。但他卻陷入了苦悶和彷徨。他像一個盲人在黑暗的世界慢慢摸索,這正如文中所說“我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看著景色如此美妙的荷塘月色,朱自清完全陶醉了。“在蒼茫的月下,什麼事都可以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對現實的不滿和無奈,使朱自清拋開一切煩惱,盡情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文末又寫到採蓮。那是朱自清開始懷念自己的家鄉---江南水鄉了。況且採蓮時的快樂和幸福又更加激起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不願讓黑暗的現實打破他的夢想,只有在這荷塘的月色下獨自回味了。

由起初覺得這只是篇遊記性的散文到後來的帶有愛國色彩的散文。其中的過度是非常值得回味與品味的。這就是朱自清散文吸引我的地方。耐回味,豐富的情感。。。。。。這就是朱自清散文的魅力之處。

然而使我更加喜歡朱自清的散文,則是由《背影》引出的。《背影》相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是十分熟悉的。這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這是一篇描寫親情的文章。文章主題是描寫父子之間的感情。雖然它的文字不是很多,但其中的一字一句都反應這父子之間的深情,且作者把文章描寫得栩栩如生,令人感同身受。《背影》所以能感動作者之處,在於對父親的回憶,作重要的是他寫出了自己真情實感。印象最深的2個片段,一是胖胖的父親蹣跚地穿過鐵道,跳下去又爬上來,就為了給兒子買橘子;二是父親來信:“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得厲害,舉著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寫得平靜自然,我們今於心間,會與作者發出一樣的感想。

讀多了朱自清的文章,便也了解了他的寫作的特點了,他的散文主要由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組成題材大致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篇散文。二是以《背影》,《兒女》等惟代表作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兒子,夫妻,朋友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是以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抒情小品。其散文素樸慎密,清秀沉鬱,以語言洗鍊,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感情色彩。他在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沒有半點嬌柔造作。而有動人心弦的力量。他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都傾注在字裡行間。而這種從心靈深處流露出來的喜怒哀樂之情,更容易引起讀者共鳴。

散文讀後感1000字篇三

一個人的一生該如何界定,或許誰都沒有權利。只是那些死去的人們,用他們鮮活的過去,通過人類發明的各種渠道灌輸著孜孜不倦的氣流,讓現在變得豐富,讓心靈尋到根源……

面對天才性的人物,我總有種負壓感,可他們強大的氣流像黑河中的漩渦,驚起每一個探尋者的好奇,誰也不知道這種吸引力會引發什麼,只是那無可抗拒的力量被冠以命運的稱號,於是我不可迴避的頂著這強大的負壓感,去探尋他們傳奇般的人生……

這是一顆浪漫的種子,不幸地降生在那紛亂的動盪年代,如果不是如廊橋遺夢般的劍橋兩年陶冶,那深埋的浪漫或許永遠都不會被挖掘,而成為父輩沿襲下來的金融巨子呢。但命運的事,誰又有力量更改。一切都完結般地記述在人類承接命脈的歷史冊上了。

徐志摩,中國新舊文學(古體文和現代文)交替時最具才氣的學子,半路出道,在劍橋大學旁聽的兩年時間裡,如饑似渴的學習西方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還認識當時諸多有名氣的文豪,在與他們耳睹目染的交流中獲取大量的人文氣息,以及劍橋優美的環境和閒暇的時光都充分滋養了他心靈深處的浪漫情懷,像雨後春筍般不斷地發芽、滋長新綠……那段美麗的時光給予他豐碩的靈感,也成就了他心靈中最清澈的綠泉,一股股的流溢在他華美的文采里,這一切都見證在他流傳下來的散文和詩歌中,如著名的篇章《我所知道的康橋》和詩歌《再別康橋》,讓多少莘莘學子陶冶不已。

只是美麗的時光總是短暫,那個貧乏苦澀的年代,在國內外強烈的衝擊對比下,一次次撕咬著這顆浪漫的心靈。他一次次的執著於筆桿,用他心靈中趟出來的熱淚幻化出了一篇篇優美無比的文章,為那個時代中苦悶的日子投下一枚枚宛如希望的焰火。1920xx年他參加成立新月社,成為了該社團文學投稿主力,為當時胡適先生、魯迅先生所倡導的新文學開封拓荒,他清新的詩歌文體在當時猶如一顆新星照亮了漆黑一片的現實,他寫意般的散文如古典派繪畫構置出一片片絢麗奪目的圖景,不僅如此,他在諸多文學領域做出過嘗試,小說、戲劇、雜談論稿幾乎都留下了他不可磨滅的影子。

浪漫是源自於愛,他一直顛簸在愛情的泥沼里,越陷越深,最終用生命澆灌了這在黑暗現實面前無法存在的完美,而今的我們又有幾人能為之付出一切呢?現實的不公、情感的糾葛都讓他心煩意亂,他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的身體放逐四野,在流離中他才找尋到那份真實的存在,空幻的愛欲是那個恐怖時代不可容納的,他一直在逃離的狀態中,用一封封飛鴻與殘風中備受折磨得愛情構架起一種可能的平衡和永存。只是這放蕩四野的開闊也未能拯救這在當時開創第一自由戀愛的婚姻,他在與陸小曼往來書信中記錄了遊歷歐美、蘇聯、日本、印度等諸國時情感的思念和對世界現實狀態的各種感悟,也曾經多次用一位丈夫寬厚的胸懷指點心愛的妻子生活的方向,悲劇啊,還是無法抵擋你最深痛的誘惑,現實種種的負重幾乎透支了詩人才剛邁入壯年的年華,疲乏、無奈、掙扎是每一個時代中為真實奉獻自身的副產品,唯有消耗生命,才有可能保存一線希望。為了節省生活的開支,為了安撫妻子日漸枯萎的性靈,他奔波在生活永無休憩之日的路途上,在愛情和婚姻中徘徊又徘徊,經常往返於上海與北平之間,勞頓和不堪一次次如淚滴落在他維繫愛情的信箋上,他總是選擇順風飛機,減輕生活的消耗,卻不知道死亡的魔爪瞄準了當時這空中還不多見的鐵鳥,在與妻子怨恨的爭執後,於1931年11月19日,在由南京飛往北平的途中機毀人亡,臨行前也不忘在飛機起飛前家書一封安撫懊惱的妻子……

真摯的生命無論何時何地都會永存,他把自己的靈魂寫入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詩稿文卷中,那悽美的愛情開拓了當時社會人生渴求自由依靠的性情,或許我們不該提起這些已經沉睡安寧的心靈,讓他徹底地休息在那寧靜的天堂吧,讓我們苦澀的心靈在那一卷卷的文字中尋找屬於我們自己的方向吧,這或許才是生命能真正被延續的全部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