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讀後感作文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書中情節始終圍繞三個人展開:善良,美麗的少女愛斯梅拉達,殘忍虛偽的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羅洛和外表醜陋內心崇高的敲鐘人伽西莫多。下面是小編向各位推薦的巴黎聖母院讀後感作文,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作文篇一

一四八二年一月六日,巴黎市民沉浸在慶祝主顯節和愚人節的狂歡中。格雷沃廣場上,一位波西米亞女郎的優美舞姿吸引了成群的觀眾,她婀娜多姿的身影和森林女仙般輕盈活潑的舞步,引起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和由衷的讚嘆。這就是《巴黎聖母院》的主人公,美麗而不幸的賣藝女愛斯梅拉達。由於母親的影響,這本書的作者雨果的早期作品充滿對王室的熱情讚頌,但隨著時代的步伐,他對被壓迫者的同情更加明顯。在這樣的條件下,他以自己的文學作品,對當時從精神上和肉體上摧殘人的社會提出了憤怒的抗議,在不少的方面反映了人們的心聲。《巴黎聖母院》中善良美麗的少女愛斯梅拉達是巴黎流浪人的寵兒,她靠街頭賣藝為生。因為不忍心看見一個無辜者枉死,她接受詩人甘果瓦為自己名義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性命;她對一個醜怪的敲鐘人表示憐憫,把水送到他的嘴邊。她是多么的天真善良、富於同情心、樂於救助人啊!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心地高貴的女孩,竟然被教會、法庭誣為殺人犯,並被判以絞刑。這些完全可以體現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到處是不公平。而克洛德副主教表里不一。表面上他是道貌岸然,過著清苦的生活,但內心卻是為滿足自己的欲望不擇手段。他得不到愛斯梅拉達,就想盡一切辦法去陷害她,將她置於死地。如此心狠手辣的人終會成為社會的犧牲品。《巴黎聖母院》中的情節向我們詮釋了:世界上的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都是隨著人的內心、靈魂而發生改變的,這也讓人產生了強烈的情感,讓我們面對未知的世界。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作文篇二

最近,我閱讀了一本愛情小說-----《巴黎聖母院》。說起巴黎聖母院,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吧!此書是維克多、雨果創作的歷史小說。這不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作品以18世紀法國的巴黎聖母院為中心,描寫了駝背的敲鐘人對一位吉卜賽姑娘的真摯的愛情,同時揭露了當時的統治階級的醜惡嘴臉。

巴黎聖母院裡住著道貌岸然且性情乖戾的副主教克洛德神父和駝背的醜八怪卡西莫多。卡西莫多對克洛德神父忠心耿耿,百依百順。有一天,貌若仙女的吉卜賽姑娘愛斯美拉達出現在他們兩人的面前,起舞翩躚。她是那樣的美麗而神秘,始終帶著一隻有金色犄角的山羊。

貧窮的詩人、哲學家格蘭古瓦不幸落入一群無賴漢之手,在生命垂危之際,被愛斯美拉達借假結婚所救。可是,愛斯美拉達卻愛上了從怪漢手裡救出自己的御前衛隊長孚比斯。

一直對愛斯美拉達心懷邪念,在她周圍遊蕩的克洛德神父得知此事後,感到十分痛苦,以致行刺孚比斯後逃走。結果,昏到在孚比斯身旁的愛斯美拉達以殺人和施妖術的罪名被逮捕……

看完了這本書,我感到了當時18世記的社會統治階級當道善良的人是他們的玩物,善良的愛斯美拉達成了他們的犧牲品。但,邪惡終究鬥不過正義,真正的兇手克洛德神父得到了應有的下場。歷史到了21世紀的今天,在政府帶領下,邪惡受到了抑制,真善美得到了頌揚,人民安居樂業!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作文篇三

美麗與醜陋只不過是瞬間的事,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就表現了這一主題。雖然這似乎並沒有多大的意義,但畢竟雨果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他不過只有二十多歲。恐怕他在其中只是想講述這樣的一個故事,提高自己描繪故事情節的能力。但這個故事卻有許多吸引人的地方。

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在中世紀的法國靠賣藝為生,在一次“錯誤的審判”幫助了巴黎聖母院的敲鐘人卡齊莫多。這是個極其醜陋的人,雨果描繪他醜陋外貌的語句不亞於描繪一個十足骯髒的怪物。他小的時候被拋棄在巴黎聖母院,一個神甫本著由他弟弟而生的憐憫之情“解救”了他。這神甫後來變成了主教代理,同時也成為了卡齊莫多的父親。而主教代理卻瘋狂的愛上了吉卜賽女郎,他不斷的在公眾面前詆毀她,甚至陷害她入獄,藉此壓抑著自己心中的激情。卡齊莫多解救了吉卜賽女郎,並與她相處在巴黎聖母院的塔樓里。到了這裡,我們不禁要發問:解救這美麗女郎的為什麼是這個醜八怪?難道不應當是一個“帥哥”去拯救了她嗎?書中並不缺少這樣的人物呀。而雨果創造這樣一個畸形的存在,是不是故意以這個存在來吸引讀者?

但接下來的情節發展卻由不得我們多想,故事立即就以一個悲哀的結尾結束了。愛斯梅拉達被絞死;主教代理則被憤怒的卡齊莫多推下了塔樓,摔的是血肉模糊;而卡齊莫多帶著愛斯梅拉達的屍體永遠長眠於一個死人窟里。書的結尾寫了這么一段話,令剛讀此書的我立即呆住了。後來人到死人窟里尋找他人屍體的時候,引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愛斯梅拉達與卡齊莫多的屍體變成了兩具白骨,而這白骨也在那群人的不小心觸碰中變成了塵埃。這是本書的最後一句話,故事的終結是一個完完整整的人的自然的終結,而作為雨果練筆的巴黎聖母院故事到此結束。顯然,雨果到最後沒有了對作為練筆之書的激情,只是給了故事一個很“自然”的結局。

從閱讀大量的西方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出來,這些作品多是在傳達一種思想,而對於藝術與文化的講述卻是很少,這可能與本身西方文化就不怎么豐富有關。但對於個人思想的高而強的追求,卻使他們很快的了解到做人的奧義,這是與很多中國作家的作品所不同的。

從書中我學到了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同時也要做一個感恩的人,以自己微小的能力去奉獻著大眾,不求回報,只有關鍵時刻能伸出一把援助之手,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