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讀後感作文3篇

巴金家讀後感作文1

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熱情、有進步思想、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文學巨匠之一。1920xx年,旅居法國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滅亡》,此後,他陸續創作了一系列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卓越影響的長篇小說和中、短篇小說。《家》是巴金30年代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從1931年問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輝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廣大讀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著重要的地位。

覺新是這部小說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采勸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為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為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說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為他,鬱鬱寡歡而死。然而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他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著“舊式”的生活。小說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著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說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著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孝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家》是一部充分體現了巴金創作成就和風格的優秀作品,它充分顯示出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小說創作領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巴金家讀後感作文2

《家》是巴金最傑出的作品,以五四運動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描寫了高公館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讚青年一代的反抗鬥爭精神。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段,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意義的文學形象。書中人物不下七十個,既有專橫、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統治者、封建家長只代表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和劊子手馮樂山,腐化墮落的敗家子克定,狡猾貪婪的克安等等統治階層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如敢於以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鳴鳳,溫順善良地吞咽著舊禮教俄國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長孫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響、嚮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開放、敢於反抗封建統治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覺新,他雖然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是處於“長房長孫”特殊地位,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薰染,鑄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順從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們反封建的抗爭,有屈從於封建勢力的壓力,維繫著封建統治的權威。這些人物都寫得血肉飽滿,個性鮮明,富有深刻的歷史內涵和闊大的現實包容。

在這個家裡發生的故事也讓人感覺到氣憤與悲哀。第一個悲劇發生在鳴鳳身上。已經六十歲的馮老太爺要在高公館的丫頭中選一個去給他當小老婆,而這個災難恰恰降臨在十六歲的鳴鳳頭上。鳴鳳和覺慧之間有一段愛情,但是因為兩人一個是婢女,一個是少爺,身份懸殊,才導致這段純潔的愛情別成了一個悲劇。剛烈的鳴鳳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盡。梅的命運更加悲慘,她死得比鳴鳳懦弱多了。梅是覺新的表妹,他們二人之間也曾有過愛情,本來兩家都同意結婚了,卻又因為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覺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獲得了愛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卻當了寡婦,又回了娘家。兩人依然對對方念念不忘。後來沒得了肺病,卻因為父親守舊,不肯看西醫,耽誤了治療,最後她懷著遺憾,軟弱的死去。高老太爺的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醫藥已經不起作用了,在陳姨太的提議下,人們開始求助於封建迷信。最開始找道士在大廳里做法念咒,深夜陳姨太又在天井裡拜菩薩。後來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後居然找巫師到家裡來捉鬼,把老太爺嚇得夠嗆,陳姨太等人被覺慧說了一番後羞愧地散了。又過一天,老太爺死了,臨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覺慧等年輕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經太遲了。死得最令人悲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爺死後,封建的思想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嚴重了。葬禮就辦得充滿封建色彩,這還不夠,長孫媳瑞珏生產的日子近了,太太們說長輩的靈柩停在家裡,家裡有人生產就會有“血光之災”。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後來瑞珏難產,卻不能與覺新相見,她在生下一個兒子之後,含恨離開人世。

這是四個悲劇,雖然發生在了幾個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卻都揭露了封建統治的罪惡。梅和瑞珏都是覺新曾經愛過的女人,而她們也都是封建主義的悲哀,她們同覺新一樣,太軟弱了,對於別人說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錯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裡,只會服從,不會反抗,他們的所謂“作揖主義”哲學純粹是給在封建社會白白做出犧牲。高老太爺在臨死之前能夠醒悟也稱得上是一種慶幸吧,不過他醒悟地太遲了,沒有任何的意義和價值,根本不能給這個家庭,這個社會帶來絲毫的改變。而鳴鳳,她與常人不同,她性格剛烈,雖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犧牲,根本不會引起任何人(封建主義)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寧死也不屈服於封建主義,至少她死得不窩囊。總之,封建社會給人們的痛苦遠不只這些,所以年輕人才要推翻這個社會,讓人們看到新社會、新生活的希望。

巴金家讀後感作文3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家》這部小說是巴金為他的哥哥寫的,並且以他哥哥及他的事為原形,巴金的哥哥就是覺新的原形,懦弱和無奈,但他哥哥三十幾歲就服毒死了。巴金的哥哥也曾愛過一個少女但父親用抓鬮的方法決定去和另一個女人結婚。他愛他的妻子,但終因別人的鬼話不得不把待產的孕婦送到城外荒涼的地方,忍受著這一切不義的行為。他知道他已走到深淵邊,但就是不願意去走另一條新的路,只顧著向深淵走去,這和覺新是一模一樣的。而覺新是這部小說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為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為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說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為他,鬱鬱寡歡而死。

雖然他哥哥是這樣的不願意死,因為他寫了三次遺書,又撕了三次,但終於寫了第四次,字裡行間控訴著“我不想死”,但終究還是走進了深淵。與覺新一樣,覺新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著“舊式”的生活,最後在壓迫下痛苦的死去。

而小說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著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說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覺慧代表的一代覺醒了的青年,同這個罪惡家族進行的鬥爭。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鬥,最後,真正敲響了這個封建大家庭的喪鐘。

此外《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著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其實,巴金寫覺新、覺民、覺慧是想體現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寫梅琴、瑞玉、鳴風,也是想體現那個年代,不同的女人、不同的思想,但都是同樣的約束和封建。鳴風倒沒什麼原形,只是靈感來自於巴金家後來一個叫翠環的丫頭,寄飯在他們家,當有一個遠房親戚要取她去做小老婆,被她嚴詞拒絕,後來她快樂的嫁給一個農夫,雖然很貧窮,但只有無價的快樂和幸福。鳴風是從這迸發出的靈感從而塑造了這人物,由於封建禮節約束,湖水成了她的最終歸宿,這是一個悲劇,也是美好的結局,沒有屈服,而是自已選擇歸宿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個年代來說。而最後出嫁的婉兒,也是這場悲劇是一個替代品。

可以說這整本書說的都是一個家庭悲劇,一個被封建禮教約束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