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飛俠彼得潘讀後感和作品的影響

導讀:《彼得·潘》是蘇格蘭小說家及劇作家詹姆斯·馬修·巴利(James Matthew Barrie,1860年——1937年)創作的文學作品,該故事原本為舞台劇,作者將劇本小說化於1920xx年首次在英美出版,原名《彼得·潘與溫迪》(Peter Pan and Wendy)。

《彼得·潘》讀後感

彼得·潘,滿口珍珠般的乳牙,穿一身用樹葉和樹漿做的衣服,一個不願長大也永遠不會長大的可愛的小男孩。因為害怕長大,他在出生的第一天,就從家裡逃了出來,常去倫敦的肯辛頓公園遊蕩:如今長住在一個叫“虛無島”的海島上,成為一群被大人丟失的孩子們的隊長。在一個夏夜裡,彼得·潘飛到倫敦,趁達林太太不在家,誘使她的小女孩溫迪帶著兩個小弟弟跟他飛回夢幻島。大家推舉溫迪做母親,從此過上了童話般奇妙的生活。他們一起做了許多英勇的事,包括一次被掠一了海盜船,彼得·潘與詭計多端的海盜頭子胡克決一死戰,使他掉進了鱷魚的口中……

這個學期,我看了《彼得·潘》這本兒童階梯閱讀叢書,感受到了童年時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我想,珍惜時間,就會帶給自己快樂,我們應當盡情地享受童年給我們帶來的無限的樂趣。

文章講了彼得·潘的天真,溫迪的溫柔,約翰的勇敢……我讀了一遍又一遍,還是愛不釋手,還想再看一遍。我想,這就是老師說的“百讀不厭”吧。

整篇文章充分表現了所有人都喜歡童年時代,不僅僅只是彼得·潘一個人,還有很多很多的人都是,比如故事中的溫迪、約翰、邁克兒等人,就連大人也是。他們不用上學讀那些勞什子的書,不用學規矩,還不時碰上驚險的樂事,真是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我真希望自己永遠不會長大,真希望自己能像彼得·潘一樣學會飛翔,帶給別人快樂!

作品影響

“彼得·潘”—這個不肯長大的男孩,已經成為西方世界無人不知的人物,象徵著永恆的童年和永無止境的探險精神。[5] 在英語大字典中,“彼得·潘”作為一個專有名詞被收錄。

《彼得·潘》被多次改編成舞台劇,動畫,電影等作品,較有名的有1991年史匹柏執導的《鐵鉤船長》,20xx年迪士尼推出的自編續集電影《重返夢幻島》,20xx年環球影業的電影版《小飛俠彼得.潘》。

英國政府為了紀念《彼得·潘》的出版,斥資三千萬英鎊,請三千名作家競相續寫,英國兒童文學女作家麥考琳被選中寫出了官方續集《重返夢幻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