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

導讀摘錄:關於素質教育,可以下幾十種定義,但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素質教育就是學做人的教育。而“無為”教育藝術所具有的或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或晴天霹靂開悟撼心靈的魅力和威力,難道不令我們的教育工作者神往嗎?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

————宋 凌

前段時間拜讀了《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一書。全書分為做人、學習、做事和交往四個部分,圍繞著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樣一個主題問題給出了66個小的教育主題。通觀全書這是一本有關教師自我修養、教育常識重新確認的好書,書中倡導教師要進行“無為”教育,非常耐人尋味。這裡我想就對“無為”教育的理解談談自己的感受

《中國教育報》曾以《不教而教的啟示》為題刊登了這樣一個教育故事:一個女孩初學小提琴,琴聲如同鋸木頭,父母不願聽。孩子一氣之下跑到幽靜的樹林中學練。突然,她聽到一位老年女人的讚許,老人說:“我的耳朵聾了,什麼也聽不見,只感覺你拉得不錯!”小女孩受到鼓勵,於是每天都到樹林裡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勵說:“謝謝,拉得真不錯!”終於,家長驚異地發現了女兒優美的琴聲,忙問是什麼名師指點。這時,女孩才知道,林中的老人是著名的器樂教授,而且她的耳朵從未聾過。裝耳聾,引導孩子走向自信。她認真傾聽孩子的琴聲,對孩子不斷鼓勵,雖沒有具體施教琴藝,又沒任何說教,但卻給了孩子動力和自信。女孩每天為孤寂的老人拉琴,從中悟到藝術的價值和魅力,琴德、琴藝都得到升華。

這個傳奇故事便蘊含著豐富的“無為”教育的哲理。

“無為”教育,即作為被教育主體的學生,在沒有意識到被教育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受到教育。“無為”教育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無為”思想與現代教育學中“主導、主體”理論的結合。

現代教育理論要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導”要促進“主體”的發展,其真諦應是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則應開發潛在的積極因素,引導其開悟。“無為”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這一過程是因勢利導,是教育者的“無為”,促使受教育者的有為。

可以說,“無為”教育藝術反映了一種特定的教育過程。在教育過程中,如果能較好的運用這一藝術,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垂範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講的就是垂範的作用。青少年善於模仿,教育者的行為成為楷模,自然會產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傾聽

當人產生心理衝突時,自然的需求就是要找人訴說。教育者要善聽,即對教育對象的任何想法(當然不一定正確)要聽得進去,表示理解,在傾聽中因勢利導,讓教育對象自己得出正zuowen.diyifanwen.com確結論。

三、激勵

教育者通過語言或文字等多種手段,含蓄地、寓意深長地觸動教育對象的心靈,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開發潛能。激勵源於尊重,源於信任。出乎意料的處理,往往能促使教育對象的心靈產生震撼。

四、體驗

通過創設情境,引導教育對象在親身經歷中實現情感體驗,獲得真切的感悟,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沒有體驗,就沒有完成教育過程。體驗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有效途徑。

五、對比

沒有比較就沒有認識,沒有比較就沒有教育。反差越大,給人的印象越深。在反差中,發現道德境界的高低,自然產生羞愧、自責,從而獲得認識的飛躍、精神的升華。

有這樣一個故事:古代某武士一心想成為世上第一射手,他遍訪名師,刻苦訓練,終於達到了百發百中的境地,武士自喜。一日,在深山偶遇一高僧,高僧明其箭術,遙指空中的兩隻飛鷹,武士心領神會,一箭射落了其中的一隻,而高僧卻說:“取鷹何用弓箭,高手當‘不射而射’”。言罷,高僧抬手一指,虛點向空中的一隻飛鷹,只見那鷹好如受重創,徑直落至高僧的腳下。武士大為震驚,嘆道:“這才是射藝的最高境界啊!”

六、迂迴

一位學生是生物愛好者,蒐集了眾多的標本。他媽媽是教師。一天,媽媽發現兒子的情緒不高,但沒有直接詢問,而是對兒子說:“媽媽今天比較累,想去逛公園。你陪媽媽一起去好嗎?”兒子答應了。逛公園時,面對各式各樣的植物,媽媽不斷發問,兒子滔滔不斷地解答,顯示了豐富的知識。

這位媽媽發現,晚上兒子做作業時情緒特別好。

七、寬容

有這樣一個故事:電影委員會主席博爾謝科夫在為史達林放映完一部影片後遞給史達林一隻鋼筆,以便史達林簽字批准上映這部影片。不巧的是,鋼筆不出水。博爾謝科夫面帶愧色地從史達林手中拿過鋼筆,甩了兩下。不曾想,甩出的墨水竟濺到了最高統帥的白褲子上。博爾謝科夫嚇呆了。看到他嚇成這樣,史達林打趣道:“喂,博爾謝科夫,害怕了?你是不是以為史達林同志只剩下一條褲子了?”

我為這位偉人的幽默語言喝彩,更為他虛懷若谷的人格拍案叫絕。的確,能夠寬容別人,善待別人的過失,實在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

關於素質教育,可以下幾十種定義,但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素質教育就是學做人的教育。而“無為”教育藝術所具有的或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或晴天霹靂開悟撼心靈的魅力和威力,難道不令我們的教育工作者神往嗎?

試一試,在教育中多一些“無為”藝術,看會出現怎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