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少年的榮耀後感3篇

讀少年的榮耀後感1

懷著沉重的心情放下《少年的榮耀》這本書,回想起書中所描述的可怕的抗日戰爭,我陷入了沉思……

少年沙良和弟弟沙吉所住的大木吉鎮被日本鬼子占領了,而沙良又得罪了殺死沙吉母親的漢奸潘子厚,情急之下,沙良和沙吉逃到沒有日本鬼子的北大窪太姥姥那兒住下。在那兒,沙良和沙吉遇到了久別重逢的好友三水、阿河、阿山,他們一起玩水、放馬、采果子,天天無憂無慮……知道遇上了潘阿在。

潘阿在是漢奸潘子厚的女兒,但和她的爸爸有很多不同。雖然阿在對沙吉很好,但仍免不了受到沙良的懷疑,總擔心阿在會出賣他們兄弟倆。但最後,小夥伴們齊心協力,不僅救下了八路軍的傷兵,還幫助八路軍打鬼子。但面對兇殘的日本鬼子,阿在的爺爺、阿山還是為了保護八路軍傷兵而犧牲在日本鬼子的槍下……

想到這兒,我恨起日本侵略者,是他們把原本美好的村莊變得烽火連天,是他們把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逼向仇恨和痛苦。罪惡試圖用濃黑的陰影遮蔽童年的純真,但童心依舊在掙扎中孕育出了友愛、同情、仁義、感恩的種子;苦難屢屢阻斷他們的成長之路,但生活的磨礪反而把這些少年的心靈鍛造得硬朗、堅韌。

戰爭給我們的心靈留下了深重的創傷,我們為什麼不能和平共處呢?想想看,我們離不開日本的動漫,離不開美國的科技,離不開韓國的綜藝,也離不開德國的汽車……而且其他國家也離不開中國的歷史、傳統和文化。既然我們都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彼此需要,為什麼非要有戰爭呢?難道和平,和平就不能創造未來?

少一點戰爭,少一點仇恨,讓抗日戰爭永遠成為歷史吧!多一點和平,多一點仁愛,讓和平鴿永遠翱翔在安寧的天空!

讀少年的榮耀後感2

《少年的榮耀》是一本閃耀著人性光芒的戰爭小說,它表達了人世間的醜惡與正義。

這本書講了沙良和一群孩子生活得無憂無慮,但是抗日戰爭爆發,日本兵占領了他們的住所,沙良和弟弟四處避難。戰爭的傷害,生活的艱苦並沒有沖淡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互相間的友誼。

一開始,沙良和親戚去北大窪避難,後來沙吉生病了,北大窪村里沒有醫藥店,只好回去治,沙良看到沙吉病了心裡很難受。他不辭辛苦冒著生命危險把槍從鬼子大院奪了回來。我看到這裡不僅熱淚盈眶,沙良十分講信用,答應沙吉把小錫槍給他,就千方百計做到。這種一諾千金的品質讓我十分敬佩。雖然只是一把玩具槍,但是卻凝聚著沙良的善良與誠信。現在很少有人能一諾千金,如果社會上沒有虛偽該有多好呀!

沙良對朋友重情重義,有一次日本鬼子去抓三水,他想去救還好阿山攔住了,不然三水的鬼把戲就要傷到他了。當沙良看見夥伴阿河倒下時,十分悔恨自己無能不能去救他。可現在有許多人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想法,只要不傷到自己,就袖手旁觀,冷漠無情。

讀了《少年的榮耀》這本書,我明白了做人要一諾金,重情重義……更要熱愛和平,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讀少年的榮耀後感3

讀李東華的新作《少年的榮耀》,其感受與讀她以前的作品很不一樣。她在嘗試一種與她以前的寫作路數很不一樣的寫作,顯然,它是她寫作生涯的一個標誌性的轉折點。讀它,再回頭看她以前的作品,自然會想到一個話題:成長能力。當我們將她的作品按時間排列成線往回看時,我們看到的是她的不斷前進。“成長”這個詞不只是用在一個人的青春歲月,而可用在人的一生。我更欣賞這種“綿長而不住顯示活力”的寫作狀態。

這是一部與當下流行的兒童文學很不一樣的作品。我們可就這部作品討論許多重要的話題,譬如“寫實性兒童文學的意義”。

當下兒童文學似有一個幾乎無法阻擋的趨勢:疏遠甚至放棄寫實一路,而扎堆湧向幻想一路。特別是剛剛進入兒童文學寫作的年輕作者,走寫實路子的少之又少,絕大多數走的都是幻想一路,仿佛這就是兒童文學的全部——幻想就是一切,“幻想文學”成了“兒童文學”的代名詞。在幻想一時成為時尚文學時,眾多寫手紛紛加入,加之出版門檻過低,此類作品鋪天蓋地,倒也造出了兒童文學一番繁華盛世的樣子。細看,其中固然也有令人注目的作品,但相當數量的作品只是流於上天入地、裝神弄鬼、妖霧瀰漫、群魔亂舞、口吐蓮花……再加上穿越時空隧道一類的落套把戲。在如此情景中,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少年的榮耀》。作者從川流不息的寫作浪潮中閃出,站定現實主義立場,以傳統的筆法,用寫實作品所需要的一切元素,耐心而細緻地寫著一段雖然已經遠去但依然可以觸摸、可以對話的歷史。這裡的天空與大地、小鎮與鄉村、田野和河流、藥鋪和墓地、男人與女人、大人與小孩,雖然已處於文學的書寫中,但作者是以寫實的心態看待的,是以寫實的方式進行敘述和描寫的。那種能聽到細微喘息、感到體膚溫熱的真切感,那種回到大地的又一種閱讀愉悅,已經久違了。這些年,我們太多又太久地沉浸在虛幻世界中——當然我們領略到的審美情趣無疑是合理合法也是有益的,但卻過於單調了。理想的閱讀,應當是天上飛翔與大地行走的時常交替,飛飛走走,走走飛飛,有空靈,有踏實。這種交替,肯定是有利於精神的完美發育和心智的健全的。

我們現在還不能確切地知道《少年的榮耀》的作者為什麼會從以前的寫作途徑中離開而寫這樣一種基調的作品,但當下的兒童文學顯然更需要有這樣的作品登台發聲。

因為兒童特殊的認知方式和心理傾向,相對於成人文學而言,幻想在兒童文學這裡有著重要的地位。但並不意味著兒童文學要將它的全部文字一字不剩地都交給幻想。就一部兒童文學史來看,它也不只是一部幻想的兒童文學史。事實上,寫實的兒童文學與幻想的兒童文學一直是結伴而行的。《少年的榮耀》也是對一份傳統的繼承。

從中國兒童文學的現狀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從事寫實性寫作的作家,大多為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出生,而後面出生的作家則似乎更傾向於幻想類作品的寫作。我們又看到了這樣一個事實:當四五十年代出生的這批作家也穿插著寫一些幻想類作品時,寫出的依然是此類作品中的上乘之作。這可能是因為寫實性作品的寫作培養了他們良好的寫作功底。寫實,也許是一種基本的寫作訓練。李東華是後來年代的作家,她卻寫了這樣一部作品,有點意味深長。她的寫作調整,給前輩作家帶來了一份新的期盼,也是值得她同齡作者們借鑑和思考的。

與成人文學相比,通常兒童文學不負有承載歷史的重任。但這不是一個關於兒童文學的定義。事實上,兒童文學中也有很多與歷史生死相隨的作品,並且最終成了兒童文學的經典。即使給低幼孩子看的圖畫書都有強烈歷史意識的作品,比如以納粹德國大屠殺為題材的《鐵絲網上的小花》。

《少年的榮耀》寫的是一段令中國人刻骨銘心的歷史。與中國歷史上其他歷史事件不一樣,這段歷史似乎直到今天還未結束。那個曾給中國帶來巨大傷害的國家,相當多的人不僅沒有從心靈深處為他們先輩的惡行懺悔,還依然克制不住地顯示他們對從前侵略歷史的嚮往,緬懷罪惡先人的罪惡行徑的衝動不時地泄露出來——儘管那些受害國家的傷疤至今還在流著血。這個歷史上一貫擅長陰謀詭計的國家,雖說政治派別林立,卻在很有默契、很有步驟地去實施他們的陰謀。這無疑是一個需要我們警惕的鄰邦。而今天的中國孩子已經不再了解那段歷史了。這是一個嚴峻的問題。也許,李東華寫《少年的榮耀》,並無要讓今天的孩子了解那段歷史的明確動機,但它的問世無疑會產生這樣的效果。

當然,我們可以越過兩個國家的世代恩仇,從更宏大處理解它的題旨和意義,比如“戰爭與和平”。作品在戰爭的大背景下,其故事是在兩個基本空間展開的,一為大木吉鎮,一為汪子窪。前者已被侵略者占領,而後者相對來說還是世外桃源。也許,我們會在閱讀這部作品時產生誤會:故事後來偏離主線了。會覺得用在汪子窪那邊的筆墨太多,沒有沿著在大木吉鎮發生的故事情節往前推進,游離別處了。但我們何不這樣理解:這是作者的刻意安排,她是想通過這兩個境況很不一樣的空間對比,讓人們體會到戰爭與和平的巨大差異,從而訴說戰爭是該詛咒的,和平是彌足珍貴的。在汪子窪,那群孩子雖然還時時刻刻感受到不遠處的戰爭恐怖,但他們依然享受到了田園的快樂。在這裡,他們才是真正的孩子,而大木吉鎮不能——大木吉鎮使孩子們的天性完全被忽略,完全被窒息。其實,汪子窪也不是純粹意義上的世外桃源,它也不時會被戰爭的陰影籠罩,並有許多隱藏的疑惑。但這裡還是一隅可以讓天性得以伸張的空間。兩個空間的對比並沒有堅持到底,汪子窪最終也被戰爭洗劫並流血了。這樣的安排,讓閱讀者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戰爭給人類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和諧。將孩子還原到戰爭的背景之下,也許是一個最能揭露戰爭罪惡的方式。天真無邪的孩子本不屬於戰爭,可戰爭從未因為他們是孩子而放過他們,並且還有一種可能,因為他們沒有反抗能力,他們會成為被戰爭最先加害的人群。

如何將中國經驗轉化為中國兒童文學的財富,《少年的榮耀》也許可以給我們啟示。

由於文學的話語權並不在我們手上,我們今天使用的包括成人文學在內的全部文學的價值標準,其實都很難說是由我們來制定的。中國的先人們在《文心雕龍》《滄浪詩話》等書中所闡述、所制定的文學標準,是另樣的系統,另樣的話語。我們使用了幾條?那些其實更接近文學腹地的標準,在強大的西方文學話語中,早已成為微弱——微弱到幾乎聽不見的聲音。在這樣一種尷尬語境中,就兒童文學來說,最可惜的一件事情就是它放棄了巨大而豐厚的中國經驗。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大量作品,是一些沒有中國經驗色彩的作品。這些作品只不過是用中文寫出的罷了。如果我們將它們譯成另外的文字,換上洋人的名字,大概是看不出什麼特別之處的。經驗的白白流失,未免不是一件遺憾的事情。《少年的榮耀》書寫的卻是一份地地道道的中國經驗。但它是文學。作者給我們的啟示也就在這裡:書寫的雖是中國經驗,但一切是放置在文學的框架中進行的。從語言到故事情節的安排,從人物關係、人物形象刻畫到自然風光、風土人情的描繪,處處可見“文學”二字。我們能夠感覺到,作者從構思作品的那一刻開始,就將一切納入文學的範疇之中。使用中國經驗,並不只是為了呈現中國經驗,而是將中國經驗作為文學的資源和財富。正是文學,使寶貴的中國經驗最終成為了精神財富,並且是可以輸出和被世界享用的財富。

說到兒童文學,我們自然會想到“快樂”、“有趣”、“輕鬆”、“單純”、“可愛”、“飄逸”等詞語,而不太會想到“厚重”這個詞語。特別是在這個以享樂主義作為生活哲學和生活境界的當下,我們對兒童文學的看法更是如此。這個社會甚至公然散布對那些承載了沉重主題的、莊嚴肅穆的、有歷史感的、情調高雅的作品的不屑一顧的情緒,以至於要明確告知我們:這不是真正的兒童文學。而《少年的榮耀》恰恰是一部厚重的作品。儘管作者依然在殘酷的戰爭背景下寫出了孩子的樂觀本真,寫出了他們的歡愉和輕靈,但它的基調卻是嚴峻而凝重的。難道我們不需要這樣的作品嗎?難道一個孩子的成長僅僅在快樂中就能夠很有質量地完成嗎?“在快樂中健康成長”肯定就是一個不需要檢討的命題嗎?一個孩子沒有憂傷、沒有憂愁、沒有悲劇感、沒有對生命的嚴肅思考,而只是一味沉浸於快樂,可能會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健康成長嗎?《少年的榮耀》讓我們再度懷疑“兒童文學是給孩子帶來快樂的文學”這樣一個感性的定義,它要我們修正這樣一個定義,而作出另一個定義——一個理性的定義:兒童文學是給孩子帶來快感的文學,而其快感既包括喜劇快感,也包括悲劇快感。

厚重,同樣也可以作為兒童文學的一種品質,甚至可以作為兒童文學的一種重要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