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化苦旅的讀後感900字

《文化苦旅》中憑藉作者對山水的詩化描寫以及對歷史事件的故事化敘事,來尋求一種對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禮,從而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那么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於文化苦旅的讀後感900字,希望你感興趣。

文化苦旅大學生讀後感900字

在《道士塔》一文中,作者余秋雨表達的是對王道士深深的恨,而我,從中看到的是當時中國的弱。

20世紀初,中華民族的瑰寶莫高窟由一個做了道士的農民王圓籙掌管。可是,這個王道士卻嫌壁畫太暗,將它用石灰刷白;他又砸碎古樸的中座雕塑,重新堆塑上幾個怪裡怪氣的塑像;他還將發掘出的文物送往京城的各個官員家中。當那些為敦煌文物慕名而來的外國冒險者想用大量的金錢換取它們時,王道士竟然也只收取極少的貨物,甚至還會把文物主動送給這些外國人。

看完這個故事時,我真恨這個王道士,他就是個賣國賊,可是再仔細想想,又覺得他很可憐。王道士是個沒有文化的農民,那時候的農民根本吃不飽飯,可以賺到點零碎銀子是很不容易的,更別說接受教育了。當時的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些文物有多么珍貴,即使王道士他知道,但在吃不飽飯的情況下,他也一定會把文物賣掉的,因為他要吃飯,要活下去。畢竟,像朱自清那樣“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有氣節的人是少數。而“塗牆砸像”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是王道士個人的審美觀與敦煌壁畫完全不和造成的。因為當時的中國農民都讀不起書,沒有接受過什麼教育,他不知道這些壁畫也是一種美,這些文物有多么的珍貴。

王道士不是可恨,是愚昧,是可悲。可恨的是當時中國是個弱國。弱國,國民吃不飽穿不暖;而強國,國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弱國的大部分人上不了學,而強國,大部分人都接受了教育;弱國,就是內部人心渙散,而強國,則是所有人團結一心。“王道士”是一個民族的悲劇!

經過幾代中國人的努力,我們現在已經邁上民族復興的道路。毛澤東、周恩來帶領人民打跑了日本鬼子,並為新中國的富強奮鬥一生;科學家錢學森放棄了美國錦衣玉食的生活,毅然回國報效祖國;馬雲創建了淘寶公司,不僅使我們的購物生活更輕鬆,還使許多人實現了“做老闆”的願望。再回到我們的身邊,每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有老師、司機、農民、消防隊員還有環衛工人……他們都正在為中國能成為強國而奮鬥著。假如中國是一列火車,14億人就是火車上的零件,少了一個火車就會減速,零件多了火車則會跑得更快。

周恩來曾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學生,我們現在要為中華之富強而讀書,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讀書。

讀《文化苦旅》有感

——家國情懷沉默於一場文化的苦旅

近段時間拜讀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書,深感此過程不需要疏竹月影、香茗淡酒與伴,只需要一顆懇誠的心和甘願經受洗禮的靈魂足夠。此書記載的是余秋雨先生從夕陽映照的茫茫黃沙出發,穿過踴躍著喧囂生命的都江堰,又來到溫柔小意的江南水鄉的處處行跡;書中處處蘊藏著他用最輕柔的筆觸刻出的最沉重的歷史情感。

初讀這本書,我以為是一汪帶人遊歷山水的清潭,卻未曾想到會是一腳踏入便鞭撻心靈的深谷。從第一篇《道士塔》開始,從那一句嘶啞著的“我好恨!”開始,我已進入到這場文化的苦旅中去了;再一步步艱深的邁出,更是進入了一個無時無刻不溢出強烈情感的所在,那濃厚的使人顫慄的情感一點點沉澱在我心裡,這份感情是關乎國家,關乎民族的。我就好像一個蹣跚前進的幼童,懵懂而又惶惶然地與秋雨先生一齊被歷史的洪流裹卷著,又一齊沿著漫漫長路彳亍,只覺身心脫離,伴隨情感的沮喪與靈魂的悸動竟也脫去了一些所謂的少年英氣。而整顆心都在書中的萬里黃沙歷經浸泡,再回歸現實稚嫩的跳動,平白生出了些許不甘與不適,只得感嘆先生筆力之深厚。

對於余先生來說,這是一場文化的苦旅,於我而言又覺不止於此,且還是一場饕餮盛宴——關於家國情懷的盛宴。你道字裡行間看去,我為何連身心都悸動?畢竟秋雨先生並沒有多少著墨於文筆的華麗,反而頗有些平實的味道。在此借用先生在書中所說的一句話:“它因深厚而沉默。”先生對於文人古蹟朴樹鎮邑的情感表達無疑是激烈勃發的,但有更深厚的存在匍匐其間,是什麼?不僅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行跡和文人心路,更是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對中華文化的膜拜,是民族情感的流淌!雖然沉默卻又足夠響亮!

多少人只在文章中大談特談“愛國”二字,他們只把愛國當做文章的一個升華點,卻未曾明白愛國是不可咄嗟離棄的一種價值觀,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又因為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愛國情懷是貫穿於五千年的中華歷史長河中的。所以在我看來以上提到的所謂“愛國者”遠不如先生親手撫上那一方方青磚,親腳踏上那早已荒蕪的古戰場,只有在那些地方,才能身心臣服於歷史所給予你的沉重的家愛國情,那些隱而不密的愛國之情如沉沉的鐘鳴使人幡然醒悟深自震撼。

這份家國情懷迴蕩於莫高窟抑揚的色彩洗禮中,徜徉於風雨天一閣的涉水而入中……一處處微小的細節構成了這本書最鮮活的生命力,不是口號式的呼喝,只需屈指輕輕一叩,那濃郁的情感便迫不及待地破門而出湧入我的心頭了。

合上書,環顧這略顯狹窄的四角房間,卻已覺得自己完全暴露於這個不停前進的國家的某個節點中,心靈是開闊的,盈滿了對祖國的認同,對民族的認同。魯迅先生說:“惟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秋雨先生的文字就是一記警鐘進一步敲醒了我的民族魂,身為學生,我唯能抱不虛度光陰、不碌碌而為此情懷,只願能為這個經歷數百年的中華復興獻上綿薄之力。

因為有幸打開了這本書,帶著輕鬆的心靈啟步,以沉重的步履結束,感觸頗多,方有了以上淺薄的感慨,僅以我心底之聲音,期望夜晚入夢能繼續與秋雨先生結伴同沐那歷史山水。

《文化苦旅》讀後感

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甘甜因為裡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乾淨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於我們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裡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並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換。

「淺渚波光雲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道盡了江南小鎮的魅力。江南小鎮它不是經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於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們不曾到過此處但書中的江南小鎮卻給予我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難怪歷年來許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時便會到此隱居起來但在荒山結廬有著生活上的麻煩「大隱隱於市」便成了文人來江南隱居的最好推力。其實我們對「隱」有著正反兩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當中國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區而開始凋零時文人或學者們就會帶著他們的知識修養到此處隱居起來藉以免於戰爭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與官場浮沉是文人們的失意時刻做什麼事都不順心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的身心獲得紓解找個地方隱居等休息夠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開始。壞處是有人會把隱居當作沽名釣譽的工具假隱以求得一官半職這些舉動讓中國特有的隱的文化開始產生變質隱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後的名聲全然黯暗。儘管如此我們對隱還是保有著正面看法因為古代中國給文人發展的空間實在大狹隘了逼得他們除了隱或許只有一死與其這樣讓自己的雄心壯志殞落我們會選擇沉潛待有朝一日能東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