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國度讀後感3篇

如果說柏拉圖把哲人主政的國家稱作‘'理想國”的話?那么充滿勃發的創業激情的以色列則應算現代世界的另一種“理想國”。大家閱讀了之後都有哪些感受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創業國度讀後感3篇,供大家參考。

創業國度讀後感篇一:

近期,我認真閱讀了《創業的國度》這本電子書,對猶太人的成功感到很驚奇,我覺得猶太人的成功,除了由於他們擁有聰明的智商、強烈的危機意識外,還有其他因素。通過這本書,我了解到以色列是一個那么富有韌性的國家,以色列人民是那么的堅強、那么的努力和那么的團結,並由此可以看出以色列以及以色列人的獨特之處:一是“肆無忌憚”的溝通方式,預備兵役制以及這個民族的傳統,使得學生能勇敢挑戰教授、下屬能勇敢挑戰上級。二是對失敗的包容,只要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實驗,就沒有失敗,因為你能從失敗中獲得經驗。三是憂患意識,以色列戰爭連連,他們長期受到周圍阿拉伯國家的圍攻,即使在外國生活的猶太人,他們也必須在自己的領域冒尖,因為他們的社會地位低,總受到排斥,只有努力爭先,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四是“扁平式”的管理模式,使得以色列人不唯上、不唯權、唯科學、唯真理,這為以色列人充分地發揮創造性思維提供了空間。

古語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以色列經濟奇蹟的出現,我認為正是她獨特的處境,以及自身和外界不斷的爭鬥中得來的。只有做到最好,才有出路,才有被人瞧上一眼的可能。不在尋找出路中爆發,就在尋找出路總滅亡。以色列人渾身2 的血液沸騰著,在一小片土地上創造的奇蹟讓世界刮目相看。

以色列獨有的體系其他國家難以複製,通過國防工業,而衍生或將技藝運用到其他產業上,以色列的人們通過軍隊的磨練,甚至經過生與死的考驗,再加上堪稱完美的執行力和堅強的韌性,敏銳的思維,自成體系,並且相互之間的團結,使得與生俱來民族獨有的質疑精神也在平常的工作中得以充分發揮。以色列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一是團結就是力量。 回想中國的過去,日本這么一個小小的國家侵略我們,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完全有力量去抵抗他們,但因為中國腐敗的政治還有國民散沙一盤,中國政府屢屢簽下不平等條約,所以才有悲劇的南京大屠殺,直到後來,國民開始覺悟,他們終於知道團結的力量是多么強大,才有了戰爭的勝利。二是成功背後少不一群精明的政治家。一個國家的強盛,不僅僅是因為有眾多人口,而是有一些出色的人。以色列人具備了這么一點,英明的決策將帶離國人脫離困境。相反,中國的過去就是缺少了這樣一些人,那些政治家太過於愚昧無知,只知道從國人那裡汲取利益,久而久之,國人開始反抗,國家開始走向滅亡。三是創新是國家迅猛壯大的原因。一個國家沒有創新能力,就沒有了前進的動力;一個國民沒有創新意識,只懂得搬照前人的知識,只能停滯不前。日本是一個小國,他們之所以能夠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迅速發展成世界經濟大國,靠的就是創新,以色列人不缺乏創3 新人才,所以國家經濟才得以發展。中國具備創業國度的人文基礎,中國的資本市場日漸成熟,金融危機後,中國一枝獨秀,應該說是非常有潛力,中國的經濟轉型發展靠什麼呢?靠創業精神,只有創業精神,才是真正的民族精神。

創業國度讀後感篇二:

如果說柏拉圖把哲人主政的國家稱作‘'理想國”的話,那么充滿勃發的創業激情的以色列則應算現代世界的另一種“理想國”。在這種理想國中,有寬鬆自由的社會氛圍,有鼓勵創新的制度環境,有無畏樂觀的國民精神……這種種因素的結合,才能在不毛地帶誕生像以色列這樣奇蹟般的國家。

以色列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處於被攻擊、被包圍的狀態,沒有任何自然資源,也沒有可供企業成長的國內市場或地區市場。從某種意義上說,以色列除了創新沒有第二條路可走,這是一個“要么創新、要么滅亡”的選擇題。有人認為創新就是有好點子,但為什麼在這個世界上有好點子的人很多,能創新並最終創業成功的人很少?這是因為,在很多國家,有好點子的人願意去大公司供職,而在以色列,人們卻樂意通過創業讓創新的點子生根發芽。

就如這個國家的名字一樣,以色列的希伯來語意為“與神角力者”,她的國民從不循規蹈矩的生活著,與生俱來的冒險氣質,和對待任何事物的懷疑態度,包括對他們的上司和領導,

一、勤於尋找市場機會的“背包客”週遊世界。在以色列,絕大部分人只要過了20歲,就嘗試著到外面的世界去挖掘機會。他們從不懼怕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也不擔心和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打交道會發生什麼麻煩。到35歲的時候,這些以色列人就已經遊歷過12個以上的國家。他們的“旅行癖”,不僅僅是為了欣賞這個世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以色列曾經遭到20xx多年的驅逐、62年的制裁,與周邊國家基本上處於隔絕狀態,因而不得不將自己的產品出口到很遠的市場。以色列的企業家對於那些大型的、容易識別的製造品不感興趣,因為它們的運輸成本很高,而對那些體積小、不知名的組件和軟體則善於發明創造。對於以色列人來說,接受網路、軟體、計算機和電信等事物,是非常自然的,因為在這些領域中,邊界、距離和運輸費用實際上都沒有意義,高科技通信作為一種全國性的運動,能幫助以色列人克服生活在一個小國所產生的那種“幽閉恐懼症”。在當今全球經濟轉向知識型、創新型的背景下,週遊世界為以色列的創新創業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條件。年輕的以色列“背包客”足跡遍布全球,與以色列的科技企業家們滲透到國外市場,兩者自然而然地融為一體。正是因為如此,以色列在納斯達克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數量,比中國、印度、韓國、日本、加拿大和整個歐洲大陸在此上市的公司數量還要多。

二、源於“永不滿足”、爭辯中出真理,孕育創新的文化土壤。以色列人的創新創業精神,並不全是因為“猶太人特聰明”,歸結於“聰明”似乎太過簡單。猶太人的智慧的確是從種族遺傳中汲取的營養,但這種營養並非憑空而來,也不是說不清道不明的。

真正的答案在於更加廣泛和深刻的文化根基:以色列人一直保持著猶太文明的特徵——懷疑和爭辯,他們的思維方式是“解釋、反解釋、重新解釋、反對性解釋”這樣一種開放型、充滿善意的爭辯文明,這是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更是一種極有可能孕育創新的民族文化土壤。在這種文化現象和文化土壤的催生下,以色列人永不滿足,充滿著企業家精神。在以色列,人們生活在一種“扁平化”的社會中。移民是這個國家創新潮的推動者,而一個移民國家就是一個企業家國家,其經濟奇蹟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那些移民。也是在這種文化現象和文化土壤的催生下,以色列人永不滿足,具有一種強烈的風投意識。風險投資是這個國家的普遍現象,政府借錢給公民投資,如果失敗了,一分錢不用還:如果成功了,只要把最初的投資再加上每年必要的利息還上即可。以色列人的信條里從來只有成功不甘失敗,政府在這當中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而社會對於國人的“建設性失敗”或“聰明的失敗”也都能給予包容。也正因為這樣,全以色列國總資本超過10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業,在全球規模僅次於美國,人均創業風險投資位居世界第一,等於美國的2.5倍,歐洲國家的30餘倍,中國的80倍,印度的350倍,成為國民經濟的核心特色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源泉。

創業的國度——以色列,有永不滿足的文化土壤,有樂觀向上的國民精神,有鼓勵創造的制度環境。這些因素的結合,正是該國今日經濟奇蹟背後的“秘密”,更是一個經濟體“進化和再生”的永動力。

創業國度讀後感篇三:

因某些緣分,我看過《創業的國度》這本書。講的是以色列這個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歷史,各章相對獨立,向我們講述了一段段傳奇。

進入21世紀以來,科技更加發達,幾乎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東西在50年前基本是不可想像的。而高科技的發展必然是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比如改變人們購物方式的阿里集團,在剛成立的時候只有18個人,當時情況也很艱難,而現在我們基本離不開網上購物了。這些公司都是通過創業走過來的,其實創業公司能存活下來的還是少數,而我們不能忽視那個時候他們的努力,以及改變一切的夢想。

這本書講到,以色列的科技發展相當超前,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新興企業總和,超過全歐洲的企業總和。我們不禁對此發出疑問,“究竟以色列為何有如此魔力?”。哲學上講,存在即合理。有果必有因,以色列絕對有自己的法寶。所有的事情歸根結底還是說到人,首先我們說說以色列人的問題。以色列人基本都是猶太人,我們對猶太人接觸不多,而希特勒大肆屠殺猶太人的事,我們還是知道的。有人說這是因為猶太人太聰明,而希特勒又不能控制猶太人。真正的原因我們無法知曉,從這本書中我們對以色列人有了一點了解。

以色列人的個人信條:坦率,不懼傳統,專注。坦率這一條,可以說強化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交往,他們有什麼想法都會當面說出,不會私底下議論或者說人壞話,這就使人與人的交往變得簡單許多,沒有摻雜那些亂七八糟的事。第二條不懼傳統,這才是難能可貴的,俗話說,不破不立。因循守舊也有可取之處,而打破傳統,敢於創新在高科技大力發展的今天,顯得更加可貴,畢竟新事物總有失敗的可能。第三條專注,這是決定事情能否做好的關鍵。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成不了事,只有付出努力,我們才能收穫甜美的果實。細看這三點,對於以色列人來說,他們的成功也並非偶然,我們有些方面也是需要向他們學習。

少數人的成功是偶然的,而這么多以色列人的成功必然有它的深層次原因,要說以色列人的歷史也不簡單,自從建國後,眾多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進行了多次戰爭,而以色列也從中吸取了經驗。以色列幾乎每個人都要在軍隊服兵役,然後,就把最優秀的人才留在軍隊,這樣一方面保證了軍人是最優秀的,另一方面也讓每一個以色列人都有了不一樣的經歷,不得不承認,在軍隊中收穫的好多東西在其他場景學不到。而軍隊生涯讓以色列人堅強很多,畢竟在四周國家都不友好的時候,能夠活下來是很難的。而正如書中講到的,軍隊內部的靈活性也是其他國家沒有的。高級軍官很少,低級軍官就有了很大的責任,他不得不要學很多東西,同時士兵也有更大的靈活性。遠離呆板的領導一言堂機制,對於軍隊來說,難能可貴,因為在戰爭中,戰機是稍縱即逝的,而對於以色列來說,很可能很快又捲入戰爭。當有過軍事生涯的人回到公司或者自己創業的時候,軍隊里的這種高度靈活性又給了他們不一樣的待人待物態度,讓他們套用在創業中。經歷過戰爭的以色列人們又喜歡出去走走,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大部分以色列人在35歲的時候,就已經遊歷超過12個國家。而看看我們,步入社會後就要為生活所迫,疲於生計。旅遊也是一種不錯的歷練,能夠接受不同的風土人情,對人生閱歷也是很好的提升。而走出去看看這段經歷,也會讓他們創業的時候思維更加開闊,服務的是全世界。

正如書中所說的,以色列一開始人口非常少,而且國外的猶太人,都在其他國家受苦受難,以色列展開了一系列營救計畫,先後多次把大量猶太人運回以色列,先不說以色列自己有沒有什麼想法,這種行為很高尚,畢竟是人道救援,而

且是尊重那些人意願的。當然,以色列這么做也給這個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富。財富一開始並不是那么明顯,當大量外來人口湧入以色列之後,首先以色列要幫助他們渡過難關,讓這些人融入以色列的生活,同時一個文化大融合的國家也將誕生。有專家說,美國就是一個文化大融合國家,黑人白人,歐洲後裔,印第安部落,最後組成美利堅合眾國。所以說,以色列的崛起也不足為奇。文化大融合對以色列這個國家以及它的人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想,這也為以色列成為現在創業的土壤打下了基礎。

以色列高新科技發展迅速,很快就吸引了美國幾大巨頭進行投資或者收購。如第九章中寫到的,谷歌、微軟、英特爾還有巴菲特都對以色列頗感興趣,正如巴菲特所說的,“設備壞了可以重建”,他看重的是以色列的員工以及這家公司的潛力。而以色列人果然沒有讓人失望,在處於戰爭的時候,以色列人依然正常上班,為他們的客戶完成訂單,力爭不丟下每一個訂單。以色列整個國家及個人對成功的不懈追求——你越是攻擊我們,我們就越是會成功。這就是以色利人的執著,就是這份執著,讓他們以及國家逐漸強大起來。

唐太宗曾問大臣,“創業與守成孰難?”,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從現在社會來看,守成不易,創業更難。創業需要新的思路,新的人員,做全新的事情,去面對更多未知的可能。當今科技水平高速發展,科技公司未來還有無數可能,而這些,都是創業者們的努力。我相信,發生在以色列的創業者的故事,以後還會有很多,而我們也應該從中學到點東西,讓有夢想的人去實現更偉大的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