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約作於政治風雲激盪、詩人內心苦悶彷徨的1920xx年夏天。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讀後感雨巷,希望大家喜歡。

讀後感雨巷(一):

讀戴望舒的《雨巷》,詩中那份幽怨與蒼涼穿越時空如影隨行,那份對愛情的守望的決絕與果敢讓人望塵卻步。在這首詩里,我感到強烈的期望和等待,最美好的是等待,最殘酷的也是等待,所有的美麗的心愿,也許在期待中實現,也許在期待中破碎。

一首好的抒情詩,應該是藝術美的結晶。它會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喚起人們審美的感情。《雨巷》創設了一個富於濃重點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裡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沒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在自己面前。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到象徵。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悵,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

戴望舒的詩歌創作,也接受了古典詩詞藝術營養的深深陶冶。在《雨巷》中,詩人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就著愁怨的姑娘的象徵性的抒情形象。這顯然是首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把丁香結和雨中惆悵聯繫在一起了。他的《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裡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結作為人的愁心的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想像。

戴望舒之為戴望舒,恐怕大抵是因為《雨巷》,這並非是說他別的詩不好,或有質疑他的才華。完全是因為這首實在是太美了,光輝太過燦爛,以致襯托得其它詩稍顯黯淡。《雨巷》就像太陽,其它月光之詩的亮竟都隱沒於烈烈陽光下了。雨巷》之於戴望舒,就像《洛神賦》之於曹子建,《滕王閣序》之於王勃,《長門賦》之於司馬相如,《再別康橋》之於徐志摩,《邊城》之於沈從文„„巨擘之作,一篇足以雄踞文壇,傲視群俠,占分天下十斗才之一二。

讀後感雨巷((二):

讀完了《雨巷》,心中別有一番感慨!

那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是有多么地高潔、美麗,讓詩人可望不可即。她那嘆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是有多么大的光芒,讓世人沉醉其中,無法自拔,以至即使是徒勞的等待,也願意在彷徨中繼續追求。也許,這首愛情失落與理想失落的協奏曲,是他在苦苦彷徨追求的時候,那顆孤苦迷茫的心所演奏的,如此哀怨,淒清,連我這個局外人,也不禁感動得心都在顫抖了! 生在俗世,沒有誰天生就具有詩人的氣質,所以我們只能在喧囂中沉浮,在忙碌中徘徊,在昏昏沉沉中迷失自我。可是,戴望舒卻在徘徊、昏沉中寫出了如此唯美的詩句,這該是經歷了多少磨難與打擊後的重生!成長,便是如此充實的一個過程。只有經歷了痛,才會懂得苦,只有懂得苦,才會覺得甜,便能如滿月朝陽,投射出圓潤的光芒,才能在昏昏沉沉中,找到迷失的自我! 泰戈爾曾經說過:“只有經歷了地獄般的磨練,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台灣作家劉墉也曾說過:“人生如茶,不會苦一輩子,但總要苦一陣子。”我想,那些苦難與挫折,便是成長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吧,其實痛定思痛,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挫折,愁中評愁,也沒有什麼越不過去的坎,抗中抗敗,失敗後的陽光依舊燦爛!

感謝戴望舒,感謝《雨巷》,感謝他在挫折中的執著。他帶個我的不只是丁香般朦朧的姑娘,不只是美好高潔的理想,還有

成長道路中面對艱難苦困不放棄、不退縮的勇氣!

生命就像是一個舞台,偶爾有悲劇也是在所難免的,而我們每個人都是那舞台上的人,劇情再悲慘,也終會落幕,而那舞台上的“演繹”,也許已成為經典,閃閃發光,而故事的主角,卻因為這個“悲劇”而變得更加出眾,甚至名揚四海,萬古流芳„„

挫折並不可怕,它是我們成長的催化劑,可怕的是不敢面對挫折,那會把我們推進墮落的深淵。

讀後感雨巷(三):

讀完《雨巷》,合上書,閉上眼,腦海中一幅陰雨朦朧下江南寂寥小巷的畫面:

正值江南的梅雨季節,天陰沉沉的,小雨淅淅瀝瀝地下著。青瓦白牆間,一條悠長寂寥的小巷,只有詩人一人撐著油紙傘在雨巷中獨行,漫天的雨霧冰冷地拒絕了詩人對天空的仰望,對天空的高遠遐想,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態則更透露著他內心的孤寂和苦悶。詩人此時希望遇到一位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從而來轉移詩人,在更加逼仄、侷促的傘下的那縷剪不斷的愁緒,希望走到那“頹圮的籬牆”“走盡這雨巷”……

中國古代的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說是引愁之物,南唐李璟有詞“青鳥不傳雲外語,丁香空結雨中愁”; “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墜”;“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不過丁香姣好,卻又容易凋謝。由於中國古代詩人們的反覆吟詠和廣泛傳唱,在文人心中,丁香逐漸成為美麗、高潔、柔弱、愁怨之類性質的象徵。丁香一樣的姑娘,即愁怨著,做著脆弱的夢的姑娘。

在長久的期待中,姑娘終於來了,在雨中哀怨,“像夢中飄過”一樣,只在面前一閃,轉瞬便消失了,連同她的顏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與她的惆悵,空留下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獨自彷徨。“她靜默地走近”,然而又終於失望了,“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終於從身邊一飄而過,漸漸遠去。這兩位彷徨者都同樣抑鬱而孤寂著,正因為病症相同,他們卻不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們在彷徨,更是在彷徨中追求。在這裡,詩人把當時的黑暗

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這裡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在自己面前。“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但丁香卻又容易凋謝的!詩人通過悠長寂寥的雨巷,頹圮的籬牆,冷冷的哀怨,蒙蒙的細雨等環境渲染,和遊子對丁香一樣的姑娘的期待。一切都沒有說穿,沒有點透,然而我們懂了,感覺到了。

《雨巷》創作於1920xx年夏天,寫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xx政變之後,當時全國正處於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詩中不難體會到這是戀愛情緒和政治情緒的契合,而不能僅僅當作戀歌。

讀了《雨巷》,我會憎惡這雨巷,渴望離開這雨巷,走到一個沒有陰雨,沒有愁怨,視野寬闊,陽光明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