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三千年讀後感

耶路撒冷三千年理清了耶路撒冷的歷史。那我們從中得到哪些啟示?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耶路撒冷三千年讀後感,一起來看看。

耶路撒冷三千年讀後感篇1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叫《耶路撒冷3020xx年》。故事內容如書名一樣,講了耶路撒冷3020xx年的歷史,也許是這本書太吸引我了。我只囫圇吞棗的讀了半本,就迫不及待的想寫一篇讀書筆記了。

古時候,人們一直稱耶路撒冷為世界的中心,因為他是是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聖地,是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地點,但是在耶路撒冷也爆發了許多戰爭。 於耶路撒冷地處歐,亞,非洲的交通要道,自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20世紀初,一直處於周圍大國的爭奪,占領之中,多次易主,備受戰米洗劫,曾多次被毀又重建。 先後有迦南人、猶太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拜占庭人、埃及人、阿拉伯人、中世紀十字軍、土耳其人和英國人占領過這座城市。

但耶路撒冷卻一次一次的從跌倒中站了起來。同時建造了別具一格的建築。哭牆,基督教的聖墓教堂,伊斯蘭教的阿克薩清真寺和薩赫萊清真寺都是最好的體現。

作者夏多布里昂在離開耶路撒冷前曾說,這座城市像是“沙漠中的一片荒冢”。而西蒙讓這座城市中的歷史人物和家族得以重現,卻是給這片“荒冢”注入了生機。書中寫出了耶路撒冷的兩面,一個是天國,一個是塵世。一個是欣欣向榮的,一個是殘酷的。也許這可能就是我要推薦這本書的原因。

耶路撒冷三千年讀後感篇2

這是我迄今為止讀得最艱難的書了,很多次都讀不下去了,但是我心裡知道,它是很好的一本書,不捨得放棄,所以還在堅持讀,有幾個月了,期間開始補歐洲的歷史,為了更快的讀這本書,早晨的時間都是用來讀一部《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到現在為止已經快第二遍了,有時候還會拿出《大國崛起》之英國、法國、西班牙和荷蘭來翻翻,幾年前讀過的書,怎么會都忘記了呢,也許那時只是覺得好玩,並沒有認真去解讀歷史,解讀人類在歷史中扮演的角色,沒有連貫性,斷斷續續的,好像讀《聖經故事》一樣,只把它們當成一個個沒有關聯的神話故事來讀,覺得好玩,卻不知道,這其中的每個故事都是相連的,都是有因果關係的,每段歷史都不是神指的,不是石猴突然間蹦出來的,都有必然聯繫的。

要不怎么說“耶路撒冷的歷史是整個世界的歷史”,它涉及了太多的民族,貫穿了整個歐洲,包括北歐國家,非洲北部整個阿拉伯民族,亞洲北部俄羅斯和蒙古,以及中國蒙古。如果不把這些歷史詳述明白的話,可能我們也完全看不清耶路撒冷的真正面貌。“在耶路撒冷,真相通常遠不如神話重要。”“若拿走虛構的故事,耶路撒冷就一無所有了。”可是,人們卻深信這些虛構的故事。“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盡在耶路撒冷!”就是這些故事,讓耶路撒冷披上了金光閃閃的光環,幾千年都散不去……

真的再也沒有比耶路撒冷更慘烈的城市了,它慘烈,可它卻沒有消失,它被屠城無數次,卻也沒有毀滅它的聖潔,也沒有趕走熱愛它的人民,它一次次地重建,一次次地崛起,三個宗教更迭不斷,都沒有摧毀它的意志,它一直頑強地屹立在那裡,如天空中最亮的星星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閃耀著光芒,告訴人們,聖城永遠存在,永不毀滅……

耶路撒冷三千年讀後感篇3

這幾日開始精讀《耶路撒冷三千年》,陸續讀完了前言、序幕、後記與譯者後記,對該書有了大致完整的了解。應該說,這本書首先是其較為雄壯的規模與質感吸引了我,再是閱讀的本能與征服感襲來,然後便是個人對西方宗教與文化的本能興趣。一開始,我便覺得這本書最適合的閱讀方式應該是KENDLE版,不懂的名詞及名字可直接點擊通過WIFI直觀查詢 ,於是,便下載了幾乎能夠找到的各種電子版,但通過一段時間的電子閱讀,仍舊懷念最初與紙質書相遇的那種久違的驚艷感,便於噹噹入了紙質書。其實,從任何角度而言,喜歡一本書,任何理由都顯得無力而蒼白,那只是一種緣份。

一開始,我始終處於亂翻一氣的狀態,看中的是此書我最感興趣的相關知識點。直到無意翻到參考後記前的的附錄中的家族與歷史索引圖,方才意識到此書還是應該老老實實地從頭至尾認真讀,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耶路撒冷三千年的歷史線條與脈絡理清楚,進而把個人腦海里零碎的西方宗教知識點串連起來。我主觀的認為,如果能把《耶路撒冷三千年》看完看透,西方文化與宗教的主幹與精神核心基本能夠把握。甚至我認為,只要對西方文化感興趣的書友,一般很難繞開這本書。

本書作者西蒙·蒙蒂菲奧里曾在劍橋大學攻讀歷史,又是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研究員,更是耶路撒冷舊城外第一座猶太住宅區的建造者摩西·蒙蒂菲奧里爵士的曾孫,從孩提時代起,他就經常繞著耶路撒冷轉來轉去,因為家族的關係,“耶路撒冷便是我的家訓”。他感到他的一生都在為書寫這本書作準備,心中一直存在天國的和塵世兩個耶路撒冷,因而,他對這城市有著理性與感性的雙重認同。

通過散讀,雖然他獲獎無數,但我並不關心這個,而最喜歡他是個會講故事的高手,每一段都是準確的故事,又似在輕鬆地寫短篇小說,區別只是他的尺度必須客觀真實而有章可循。正如他所言,他沒有興趣在不同宗教的神話間進行裁決,他最大有興趣便是遍集奇聞軼事,詳加考察,以客觀、中立的角度,依年代順序,把公認的觀點和考據完美結合,以生動、直接而淺白的筆觸,透過士兵與先知、詩人與國王、農民與音樂家的生活,直觀展現每個時間段的耶路撒冷的真相與切片,把很高冷的耶路撒冷文化與宗教背景表達得更完美,讓我們得以於腦海中漸呈耶路撒冷的家族以及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麗歷史,還原真實的耶路撒冷。正如媒體對他的評價:他能將龐大的歷史書籍寫成極為好看的驚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