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散文精選讀後感

在這本散文精選無論是懷人記事,還是寄情山水或者談文說藝……都顯得情真辭美,意趣清雅,以內容哲理、知識,激情於一爐之魅力,撩人心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馮驥才散文精>選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馮驥才散文精選讀後感篇一

苦夏,帶有一種淡淡的感覺,讓人知道夏雖長而苦,但是卻有它的蘊味和意思.一個人生活著就要學會感受生命的每分每秒帶給你的衝動,保持一個平常而淡然的心境,讓生活中的積極一面顯得更加有力.馮驥才的這一篇文章也是我那么多年來挺喜歡的作品之一.道出了他自己心中的微妙的世界,他眼中的夏被重新定義,成為他心中獨特的記憶.

苦夏,很多人的夏,都顯得那么難熬,讓人很疲累讓人慵懶無力,但是這也正象徵著人生中一個難以熬過的時期,只要保持平和之心,一切苦與難也不算什麼.

真的,很多事情重另一個沒試過的角度去想也許就不會太糟.

這僅僅是我的個人感悟,其中的深蘊,你自己細細體會,相信得到的更多.

馮驥才散文精選讀後感篇二

讀馮驥才的《花的勇氣》這篇文章之後,我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對一切風風雨雨,無論你遇到什麼挫折,只要有勇氣,就會有希望。

回想作者初次看到的只是綠色連著綠色的維也納,顯得非常單調。“沒有花的綠地是寂寞的!下次再來,非躲開四月不可!”作者為眼前看到的景色而感到失望。同行的小呂聽到這番話,把他帶到一片非常開闊的草地上,讓他扒開草好好看看,此時作者又非常吃驚,因為他看到的是青草下面藏著密密的小花,它們純潔、嬌孝鮮亮,只比青草矮几厘米,好象只要一使勁,就會齊刷刷地冒出來。

看到這裡,我已經被觸動了。因為這些花兒不是為外面的風吹雨打而膽怯,而是被草壓在下面。但是終有一天頑強的花兒會衝出草叢,特別引人注目。

時間過得飛快,作者馬上就要離開維也納去義大利了,但還未看到這些花兒從草叢中冒出來,此時作者又感到非常遺憾。沒想到,就在作者走的那天,外面濛濛細雨把車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紗簾。隔著車窗,看不清外面,但窗外的顏色明顯變了:一片綠色的維也納此刻變得五彩繽紛,白色、黃色、紫色,在車窗上流動。作者下了車,看到了一片段預告的原野,這正是前幾天那片千萬朵花兒藏身的草地。這景色與前幾天的相比,簡直是改天換地。此刻作者心中感慨萬千。

小小的花兒居然有如此的氣魄,使作者心頭怦然一震,讓他明白了生命的意義是勇氣。

花都有這樣的勇氣,何況是人呢?。

馮驥才散文精選讀後感篇三

前幾日,我從一位朋友處借得《馮驥才散文》一書,挑燈夜讀,感慨良多。以前,我唯讀過馮先生的《珍珠鳥》,看過改編自馮先生《神鞭》、《三寸金蓮》小 說的電影及連環畫,卻還是第一次如此詳盡地領略先生在散文上的造詣。馮先生不但是當代的文學大家,且在繪畫方面也是博大精深的。雖然我沒有機會欣賞到先生 的文人畫,但在這些散文中,我卻能時時刻刻感受到文中有畫。先生說:“畫中的線全是一種心跡,因為,唯有線條才是直抒心意的。”那么,他的文字應如同他畫 中的線條了,千姿百態,飽含充沛的情感。閱讀先生的文章,又似乎不僅僅只有畫,還有先生對音樂,對收藏,對民間文藝等諸多藝術、文化的深刻見解和描述。也 許正是先生對各類藝術的糅合、融匯,才成為一代大家的吧。

有人說散文是心文,是一個人的心靈軌跡,一個人人生的真實寫照。看了先生的散文就是這種感覺。有時先生娓娓而談,童年舊事、人情世故盡在其中;有時在 匆匆一瞥的懵懂青春里幽幽地惆悵;有時在那場毀滅美、掃蕩真誠的運動中反思、憂慮、憤怒;而更多的是在為已逝去和正在逝去的民間文化呼喚吶喊。讀著先生的 文字猶如見先生其人,喜怒哀樂,躍然紙上。

既然散文就是寫自己的人生,那么從先生的文字中便可窺見先生的為人處世及細膩的情感。無論是對一年四季如詩如歌地描繪,還是對身邊事物細緻入微地刻 畫,無論是在異國的藝術殿堂里流連忘返,還是對故鄉的眷戀、對師長的追思、對小人物的同情,無不滲透著先生悲天憫人的博大情懷,處處留下了先生對歷史精神 的探究,對生命對人生的深深思索。我想先生定是一個大愛之人,愛親人,愛友人,愛對藝術孜孜以求的民間藝人,愛所有為藝術獻身的人們,愛人間一切的美。

洋洋幾十萬言,字字珠璣,最震撼我心的卻是這樣一句:“活著就是創造每一天。”這是先生的肺腑之言,也是他對人生的總結,於我更是一種鞭策和激勵了。 這部散文集是插圖珍藏版,其中收錄了有關先生的十八張彌足珍貴的照片:從不諳世事的孩童到意氣勃發的少年、躊躇滿志的青年再到一對伉儷相伴情深;有畫寫交 融的生活方式,有為民間文化的奔走。照片與文章互為照應,相得益彰。先生一生的生命軌跡便與斯文斯照一起留存在我的心中了。

馮驥才散文精選讀後感篇四

讀馮驥才的《花的勇氣》這篇文章之後,我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對一切風風雨雨,無論你遇到什麼挫折,只要有勇氣,就會有希望。

回想作者初次看到的只是綠色連著綠色的維也納,顯得非常單調。“沒有花的綠地是寂寞的!下次再來,非躲開四月不可!”作者為眼前看到的景色而感到失望。同行的小呂聽到這番話,把他帶到一片非常開闊的草地上,讓他扒開草好好看看,此時作者又非常吃驚,因為他看到的是青草下面藏著密密的小花,它們純潔、嬌孝鮮亮,只比青草矮几厘米,好象只要一使勁,就會齊刷刷地冒出來。

看到這裡,我已經被觸動了。因為這些花兒不是為外面的風吹雨打而膽怯,而是被草壓在下面。但是終有一天頑強的花兒會衝出草叢,特別引人注目。

時間過得飛快,作者馬上就要離開維也納去義大利了,但還未看到這些花兒從草叢中冒出來,此時作者又感到非常遺憾。沒想到,就在作者走的那天,外面濛濛細雨把車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紗簾。隔著車窗,看不清外面,但窗外的顏色明顯變了:一片綠色的維也納此刻變得五彩繽紛,白色、黃色、紫色,在車窗上流動。作者下了車,看到了一片段預告的原野,這正是前幾天那片千萬朵花兒藏身的草地。這景色與前幾天的相比,簡直是改天換地。此刻作者心中感慨萬千。

小小的花兒居然有如此的氣魄,使作者心頭怦然一震,讓他明白了生命的意義是勇氣。

花都有這樣的勇氣,何況是人呢?。

馮驥才散文精選讀後感篇五

我相信大家對馮驥才這位作家並不陌生吧! 《珍珠鳥》這篇文章讓我知道了馮驥才這位作家。我選材馮驥才的散文作為讀書報告的原因有兩點:第一,我個人喜歡閱讀散文,散文的閱讀是視覺的和心靈的享受。第二:馮驥才的文筆通俗易懂卻不乏人生哲理。他的每篇文章散文都會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令人在不經意間引發思考。正如有人對馮驥才散文的評價中所提到的①:“馮驥才的散文像一首閒適的詩,平緩而舒暢,像溪流涓涓流入讀者的心田。”

馮驥才是一位地地道道天津人,所以他的文章中包含了許多天津近代歷史故事見長以及風俗。他本人從未離開過家鄉,對天津的民間習俗可以說是非常了解。文筆對準市井村民,雅俗共賞。可以說是一名通俗小說家。在這本散文精選無論是懷人記事,還是寄情山水或者談文說藝……都顯得情真辭美,意趣清雅,以內容哲理、知識,激情於一爐之魅力,撩人心情。

我個人十分喜歡馮驥才對事物的細膩描寫,在這本散文精選中,我對四季篇《逼來的春天》、《苦夏》、《秋天的音樂》、《冬日絮語》最為難忘。他通過自己對四季的親身體驗,對四季變化用最質樸的語言,最敏銳的視覺捕捉每個細微的細節。字裡行間給人一種親切的美感。雖然沒有過許多華麗的詞藻,但是他的文章卻給人一種動感,,他通過藝術手法加上深厚的文學功底,將一篇文章變成一幅幅充滿動感的圖畫,馮驥才的散文中常常湧現出引發人們共鳴的哲理句子。這一點也吸引著我。比如在四季篇中,他將四季比喻成四眼絕句中確立的法則是:起、承、轉、合。令人拍手叫絕。“起始如春,承續似夏,轉變若秋,合攏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輪?”作者通過對四季的比喻,將春天的萬物復甦比擬為希望,夏天炎熱的苦告誡人們要學會吃苦,秋天以音樂為背景倡導人們享受藝術,冬天的來臨告誡人們歲月的流逝。季節有起承轉合,人生何嘗不是。

在《逼來的春天》中,作者首先從冬季過渡到春天,萬物各個細節描寫的十分細微。然後用一個“聞”字,正式引出春天的概念。那為什麼春天是一種味道?是種怎樣的味道?作者有做出一番巧妙的解釋。靈活地套用了通感,讓文章結構渾然一體。最後,用一句哲理的話語點出目的。“凍的坍塌不是冬的風景,而是隱形的春所創造的第一幅壯麗的圖畫。”揭示了人生偶爾會遇見“坍塌的冰”,而不可能只能看到表面,何不換個角度想,或許這坍塌的冰正是上帝給予你的另一種途徑。接下來又一句:“大自然囚禁了整整一個冬的生命,要重新開始新一輪競爭。”揭示了一個道理,為人生目標奮鬥一定要做好準備。

在《苦夏》中,作者在文章最後點出他個人最愛的季節莫過於夏天。有句話說的好:“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作者在文壇的重大成就不僅與他本人有深厚的文學底蘊相關,還有一點就是他吃過的苦比別人多。在《我心中的文學》中,他自述到:“我相信,誰曾是生活的不幸者,誰曾是生活的不幸者,誰就有條件成為文學的幸運兒,誰讓生活的禍水一遍遍洗過,誰就有可能成為看上去亮光光的福將。”作者經歷了“十年動亂”,唐山大地震等一系列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但是他並不把他們單純地看成禍水。“沒有磨難,沒有犧牲,也就沒有真正有力,有發現,有價值的文學”所以在《苦夏》這篇散文中,作者大量文墨是早描寫自己的親身感受,將人生的“苦”與夏日的難耐和難熬相互融合,更能讓讀者讀懂作者的心,明白作者的用意。⑥“強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力中才會感到自己數以強者。”所以,想讓人生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前提必須是要會吃苦,能吃苦。

在《秋天的音樂》中,作者又將藝術手法中的音樂融入文章,讓文章更附有美感,但是這篇散文初看帶有一些憂傷的味道,但是細細體會之後才能揣摩出作者的用意。“為了再生而奉獻自己的偉大死亡……”作者提出了奉獻精神,奉獻也是人生活品德中不可缺少的篇章。每年年末中央台都有舉辦感動中國頒獎典禮,許許多多人為社會無怨無悔的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精力。他們的故事催人淚下,他們的精神也鼓舞著千千萬萬的中國人,這種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我將這句話用在解答《冬日絮語》中作者留下的問題。作者提出:“生命的計量,在於它的長度還是寬度?”作者沒有給予正確的答案,留下一個問題讓人思考,對於生命的思考,也許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討論話題。這個沒有答案的問題更值得人們去深思。

不僅僅是四季篇,馮驥才的每篇散文都透露這強烈的哲理氣息,或許是對於人生的思考,或許是對世界萬物的思考,對生命價值的思考……王國維先生在他的《人間詞話》寫到:“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情語皆景語也”。這句話用來形容馮驥才的寫作風格恰到好處。一切環境描寫的文字是作者寄情的載體,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的情感波動形成景語。二者關係緊密不可分割。詩詞寫景如此細膩,寫景的散文也大致如此。馮驥才的寫景散文文章文筆細膩,借景抒情,又賦予深深的哲理味道。這是作者成功的所在吧!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留心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人生好似一幅未完成的四季畫,我們要用自己的心給這幅未完成的畫添上華美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