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責任的讀後感3篇

愛與責任的讀後感1

讀了《愛與責任,師德之魂》後,不禁感觸頗深,我們稱謂“教師”,於點點滴滴的平凡中孕育著偉大,於絲絲縷縷的日常事務中鑲嵌著責任,於激昂憤慨的交流中燃燒著胸中摯熱的情感。我們行走與三尺講壇之間,不老的是青春,永恆的是我們愛的傳遞。責任隨生命而終結,永不終結的是我們愛的延續,生活因有愛而美好,世界因有愛而祥和,我感謝自己能從事這樣的一項事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我感念人們把最美好的語言獻給了我們這個群體,作為回報我們也沒有理由懈怠。每個人都是帶著一種使命來到這個世界,而每一個人的生命里都跳躍著一種神聖的使命!從“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名言佳句中,我們能體會到古人的奮發,從“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詩句中,我們看見了天下兒女對母親的拳拳之心,從“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不朽絕句中,我感受到了——我們,你和我,用我們的青春和誓言詮釋著教師職業的本質“愛與責任”。

教師的責任來自於愛崗敬業,所謂愛崗敬業就是人們對所從事的職業的一種虔誠、一種執著、一種深情的眷戀,從而進行孜孜不倦的工作。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老師,他們不為名,不為利,一心撲在工作上,贏得了學生和社會的好評。如被譽為“一代名師”的魏書生,他從教書的第一天起,就立志為祖國的教育事業而貢獻一腔熱血。縱觀魏書生的成長曆程,他曾有過因甘願當孩子王而捨棄上大學的選擇,也有過因執著於工作而被誤解致使愛侶分道揚鑣的教訓,更有過被別人白眼、打擊時的寂寞和惶恐。但當他一走進教室,看到天真爛漫、求知若渴的孩子時就把一切都拋到了九霄雲外。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在知識分子成堆的中學教育戰線,不具備大學文憑的他取得了令同行為之瞠目的成績,不能說這不是一個奇蹟。這奇蹟的支點是什麼?就是他對教學執著的愛。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可以說,任何一個成功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一部愛崗敬業的奮鬥史。責任來自於教師時刻用愛心召喚學生,帶著學生不斷地走向新的輝煌。愛,是啟動教師自身內部力量和智慧的能源;愛,是通向學生心靈深處的道路;愛,是創設最佳化的教育環境和心理環境的瑰寶。責任就是愛,一個有強烈責任心的人,就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愛像陽光雨露,照耀著花朵禾苗,對學生的愛既要象陽光一樣普照大地,又要對一些缺少愛的同學有所傾斜。我想,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是的,“愛”只一個字,但做起來談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有人這樣說過:“熱愛一個學生等於塑造一個學生,而厭棄一個學生,則無異於毀壞一個學生。”教育首先就是愛的教育,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愛,愛學生也是老師的天職。作為學生,他們時刻承受著來自父母、同學甚至社會的壓力,所以他們更希望得到教師的信任和愛。愛的教育是相互的、鮮活的,只有愛的教育才是真正讓學生終生受益的教育。讓愛與責任的教育成為師德之魂。師德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在新的時代條件和形勢下,愛與責任的教育應放在師德建設的首位。我認為老師對學生的關愛是無私的愛,能改變人的一生,而老師的責任正是撐起這種關愛的動力。現在的教師,僅做一個傳授知識的“經師”是遠遠不夠的,而必須做一個關注學生精神成長、又能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示範者的“人師”。高尚的師德是成為“人師”的最重要的素質。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大作家高爾基說過:“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可見,愛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橋樑,也是一條基本準則。愛是我們事業成功的基礎,是我們創新工作的動力;愛是我們事業成功的基石,是戰勝一切困難,不斷走向輝煌的保證。讓我們用愛去點燃那希望之燈,使之迸發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光芒。如果愛與責任是並存在世界上的兩種事物,那么它們便是這世界上最和諧的音符,作為教師,以教書育人為己任,前為責任體現,後為愛心詮釋。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世界觀人生觀還未形成的未成年人,他們有自己的喜好與思想感情,只有同他們心靈溝通融合,用愛心培養愛心用高尚引領高尚,我們的教書才能事半功倍,得以更好的完成我們擔負的責任,正所謂古語有云: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化知識教化心靈,用愛落實責任,用愛去延續生命的歷程。文明聖火的傳遞,心靈塑造的培養,世界完美的成就,都繫於教師肩負的責任,完善於教師內心的師德。

因為責任,所以無怨無悔,三尺講台就成了教師書寫不平凡人生的舞台。深重的責任,莫過於肩負民族的未來,祖國的希望,擔此重任,愛與責任不可或缺.愛與責任,是無聲的諾言。愛與責任,將托起祖國更加美好的明天。讓愛與責任同行,鑄就師德之魂!

愛與責任的讀後感2

《愛與責任》一書,作為老師暑假期間師德教育資料之一。下班後我提著沉甸甸的這本書,當晚我就把這本書通讀了一遍,書中優秀老師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師德情操、強烈的責任意識、無私的奉獻精神,給我敲了一個警鐘,他們是我學習的楷模。最感人的是一直堅守在教育第一線,從教60個春秋的國小老師——霍懋征老師的事跡,她對愛的教育的理念——愛是陽光,可以把堅冰融化;愛是春雨,能讓枯萎的小草發芽;我是神奇,可以點石成金。我會把此話銘記在心裡,以促進我以後工作的方向。

通過學習,我還是結合自己的幼教工作,淡淡體會:

幼稚園的教師首先要具有愛心,她們應給幼兒以母親般的愛撫,使孩子感受到老師是那么的親切可近,從而把老師當成最可敬的人,還要做到與幼兒“知心”。教師要與每個幼兒交朋友,使孩子願意把自己的秘密告訴你,讓你與他同享自己的快樂。

愛孩子,應是每個教師最起碼的道德。愛那些聰明伶俐、一笑兩酒窩的孩子容易,愛那些不怎么討人喜歡的孩子那就要一顆真正的愛心。

神聖的師愛是廣博的,它應該是面向全體幼兒的“博愛”。

教師對某些幼兒的偏愛,會使其他孩子的心靈蒙上陰影,感到沮喪、無助,從而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及在集體生活中平等的地位和權利。

偏愛和教師狹隘的審美需要與價值取向以及私心、偏見、錯誤認識等直接聯繫在一起。它是一種低級、非道德的不健康情感。

教師對孩子的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種需要的教育手段。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最多的過錯莫過於對孩子沒有愛;最大的悲劇莫過於失去孩子對自己的愛。

對於孩子來說,教師的微笑就是愛的表示,而這微笑來自於教師心靈對孩子愛的呼喚,來自於對工作強烈的責任感。

孩子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正處在個性發展的關鍵時期。幼兒教師的活潑開朗會給孩子以生機勃勃的好印象,能創建一個輕鬆、活潑的氣氛,會使幼兒的心境始終保持愉快,逐漸形成健康、開朗的性格。

在處理幼兒之間的矛盾時,教師幽默的話語往往能緩解孩子不愉快的情緒,這時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孩子會更容易接受些。

變一個滔滔不絕的“講師”為幼兒的忠實的聽眾,這是教師的智慧和能力的表現。

愛與責任的讀後感3

《奠基中國——教師的愛與責任》,第一眼看到這書名,就讓我感到話題的浪漫與莊嚴。於是一口氣將它讀完,果然如此,書的序中所言,書中的主題詞熱烈豪放,擲地有聲,暖人胸臆,留香手指。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教師的愛與責任的思考。

愛是教育亘古至今永恆的主題。溫在考察北京四中時曾提出,老師要具有愛心和知識。在學校中有兩件事情永遠需要,永遠不會完結,一是愛,二是知識。而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而責任,是教師永恆的承諾。愛與責任完美結合的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

一、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

對於教師,人們有著許多美好的比喻,園丁、春蠶、蠟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說實話,這些說法我覺得不是很恰當,始終覺得教師首先就是一平常人,也面臨生存的壓力;在社會價值多元取向的今天,也會有困惑、思考。只是人一旦選擇了教師這個行業,就不能僅僅把它看成生存的一種職業,而要把它看成像生命一樣珍貴的事業!。年輕時懷著滿腔熱情步上講台,但很快,“窮、累、難”的現實情況讓我產生了些許困惑和動搖。但是,當我聽到這樣的話:老師,我是當初最讓你頭痛的搗蛋學生,而你卻是我最好的老師,感謝你讓我擁有了紮實的數學基礎,感謝你教給了我處事之道,你的教誨將會讓我享用一生!所有的一切在那一刻找到答案,還有哪種職業能夠比教師直達人的內心,能夠為一個人的幸福人生奠基呢?於是,在工作了不長的時間裡我就堅定要忠誠黨的教育事業,不再去計較得失回報。因為給予讓教育如此美麗,讓每一個沐浴教育祝福的生靈都真實的感受到人性的光明與和煦,使原本恰如燈火一閃的人生搖曳生姿,直至永恆。

二、用滿腔的熱情去愛自己的學生。

“愛是教育的底色”。“5﹒12”大地震中他們感動了全中國,作為同行,我們應該記住他們的名字:譚千秋、張米亞、向倩、嚴蓉、聯芳……他們在生命的生死關頭做出了最本能的反應,用生命詮釋了“人民教師”四個字、詮釋了教師對學生的愛,那是大愛。愛學生的方式有很多,它應該滲透在我們的點滴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是對學生的愛。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這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也是愛,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找不到各方面完全一樣的人。在班級授課的情況下,教師面臨的是一整班的學生,因此萬萬不能追求整齊劃一而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也是愛,嚴格要求學生是對學生的愛,理解和寬容更是對學生的愛。每一種愛的詮釋,每一次愛的體驗,都讓心靈多了一次真情晤對的機會。

三、用滿腔的熱情去愛自己的學校。

學校是教師從事職業活動的主要場所,愛校,是教師實現職業理想和個人理想的重要保證。因此,良好的協作精神便是愛校的一個重要方式,近來我們學校開展了一系列的校本研究,教研組建設及備課組的各項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團隊的作用日益彰顯,以往的我們總習慣於抱怨學校的種種,其實想來,更多的時候,我們應該多問問,我為學校做了什麼。愛它,就儘自己所能去建設它,為它盡獻自己的全部精力。

四、關愛自己。

“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等格言反應了社會對教師在德和才兩方面一直都有很高的要求。而關愛己,首先要實現自己的價值,即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其核心是既愛護自己,又關愛學生,使自己成為一個既受學生歡迎、尊重,又有能力的教師。而教師成長的源動力在於自己,因此,努力使自己成長為一個好教師是任何一個教師自愛的表現。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師也提出了基本素質的要求:優秀的教師職業道德、高尚的人格魅力、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和諧的師生關係及可貴的創新精神。關愛自己,還應該積極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做個快樂的人民教師。美國作家洛根在哈佛演講時曾說,人的一生有兩大目標:第一,得到你想要的東西;第二,享有你得到的東西。只有聰明的人才能實現第二目標。教師,注定一輩子平平凡凡、默默無聞,但是教師的勞動卻能學生成就自己的幸福人生打好堅實的根基,這是何等幸事啊!我更願意把自己比做一個擺渡人,年復一年,當我的學生奔向四面八方時,我依然會守在這個渡口,等候下一批上船的學生。

教師的愛與責任,奠基整箇中國。作為人民教師的一份子,我希望自己能做到:讓責任止於至善,讓教師本色得以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