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故事新編讀後感

故事新編供收錄了魯迅在1920xx年-1935年間根據古代神話、傳說、 傳奇所改寫的短篇小說八篇。那么,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魯迅故事新編讀後感,希望你喜歡。

魯迅故事新編讀後感篇一

20xx年的這個夏天貌似也是特別的熱過往年,照長輩們的說法,當是“現在條件好了有空調了”之類的緣故,獨自在家也多少有點閒得無聊,於是乎拿來魯迅全集翻了幾頁,看了其中的一章《故事新編》,覺得還挺不錯。

首先讓我感受到的是故事新編的幽默(幽默似乎是魯迅先生的作品的共性)。我覺得故事新編中的幽默主要來自於古今結合,有語言上的結合,也有內容上的結合,想必這正是“新編”的魅力所在。如《補天》一節中,女媧聽著那些小人兒的官話,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如《奔月》中,后羿與嫦娥天天吃著烏鴉炸醬麵。《採薇》中的鐘表仿佛早已全用烙餅的個數來代替,“約摸有烙十張餅的時候”,“約有烙三百五十二張大餅的工夫”,“大約過了烙好一百零三四張大餅的工夫”,忍俊不禁。

看了一遍《故事新編》,發現不少篇幅中出現了死亡的描寫,分別是《補天》、《採薇》和《眉間尺》,占了我看的六分之三(《起死》一篇為劇本模式,我沒看,《理水》一篇則未收入我所看的版本內)。而這三篇中,每一篇都有好人和壞人出現,《補天》中的女媧和愚昧無知的人類,《採集》中的伯夷叔齊與性惡的人們,《眉間尺》中的黑衣人、眉間尺與國王,都構成了對比。可能是魯迅用來諷刺他所在的時代的那些阻礙時代進步的人的吧。女媧拯救大地,到頭來卻是在被誤解的荒古的氣氛中默默死去了。眉間尺則是痛快地報了仇,但似乎新編的力度不甚大。《採薇》讀著感覺是最有深度的,“不食周粟”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早已是一對辯論的課題,當事人在左右為難之際,用最簡單也是最無助的死得到了兩全。如主角伯夷所說的,“近來的烙餅,一天一天地小下去了,看來確也像要出事。”最終也出了事。

《奔月》中讓人印象較深的一編,看到嫦娥奔月去了以後翻回前面看到嫦娥說的一句話:“你不能走得更遠一點的么?”讓人不禁猜測嫦娥美人是否早的預謀。看到最後后羿對著月亮射`了三箭,終於發現,這畢竟還是一個戰士,他的肉體裡還涌著戰士的血液。但他老了,“若以老人自居,是思想的墮落。”“這一瞬間,使人仿佛想見他當年射日的雄姿。”廉頗老矣,這歷來是讓人感到惆悵的,一種對時間的恐懼感。奔月奔到最後終於也來了點起伏,寫此文時尚在1920xx年十二月,離魯迅逝世還有十年。

《出關》寫的很有意思,老子的人物很鮮明。跟《補天》中一樣的,也出現了兩類人言語不通的情況。《非攻》感覺基本上就是翻譯了一下,看著沒什麼意思 。

魯迅故事新編讀後感篇二

魯迅寫的小說,就像一個最高級的時裝設計師,用的是最粗糲的布料,最簡單的黑白二色,最基本的裁剪手法,但是模特向你走來時就覺得冷風嗖嗖,直掛得腮幫子疼。讀他的小說,總覺得這人實在是偷懶,從來不肯多用一個詞,用來不肯透露一分感情,沒有閒適清淡的傳統文人氣,又沒有熱情洋溢的感染力,像是一個江湖刀客閒適時用刀尖在石板上亂劃的囈語,但是偏偏入木三分,過目難忘。

萬不可小覷了這本薄薄的集子,魯迅新編了十個神話故事,頗具顛覆性,並不能完全讀懂,讀的時候還要時時對照文後的注釋,才能了解一點魯迅的寫作意圖,其中還順便暗含了對論敵的嘲諷,絕妙之極。個人最喜歡其中的三篇:奔月,採薇,鑄劍。

奔月的故事已經在中國人盡皆知了,嫦娥貪圖長生不老,拋棄後裔跑到月球上去做她的神仙。魯迅在這個故事裡編派了一個後英雄時代的裔,自從射死封冢長蛇以後就無事可做,方圓五十里的動物都被他射完了,每天只能射到些烏鴉帶回家給嫦娥做炸醬麵。。因此每天備受嫦娥嫌棄,偶爾射到一隻母雞,還是人家蓄養的,遂被村民敲詐10個炊餅當賠償。。歡天喜地的提著雞回到家,發現嫦娥已然偷食了不死藥升月去也。可憐一代英雄,只能對著月亮憤然拉弓……可憐貧賤夫妻百事哀,人比黃花瘦的嫦娥也只能為自己的命運做最後一搏了。

再來講採薇,這個耳熟能詳的傳說也被魯迅搞的很有意思,說伯夷叔齊哥倆為逃避繼位東躲西藏,其實是怕被周王捉到以後小命不保,倆人的逃亡生涯並不低調,沿途不斷放話說自己是因為讓位才一同逃到這裡,後又發覺形勢不妙,於是走而入山,發誓再也不食周粟,只靠採薇維生,但那漏嘴的毛病仍是不改,繼續到處宣傳二人的身世,製造輿論。一日被一過路女子譏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們在吃的薇,難道不是我們聖上的嗎!”二人當時就震驚了,薇自然也就吃不下去了,眼看就要餓死,此舉得到了老天的同情,吩咐母鹿用奶去餵他們,誰成想哥倆喝著鹿奶,打起了小算盤:“這鹿有這么胖,殺它來吃,味道一定是不壞的。”這心裡話被鹿聽見,於是一溜煙的逃了,最後倆人只好餓死在石洞裡,後人有時想起伯夷叔齊來,還能恍惚好像看見他們蹲在石壁下,正在張開白鬍子的大口,拚命的吃鹿肉。看後大笑,沒想到伯夷叔齊的故事被魯迅這么一編派,二人形象反而有血有肉起來,更符合人性化特徵了,完美寫出了喜劇人物的悲劇性格。

鑄劍,相比之下是一個傳世率沒那么高的故事,可能是因為在意識形態上沒有那種高度吧,反倒有些反動的意味,不適合被國家教育體系用來培養國民素質。說的是眉間尺為父報仇的故事,眉間尺的父親為王鑄劍後反被殺身,鑄出來的兩把神劍一把獻給了王,一把傳給了眉間尺。眉間尺長大成人之後發誓要為父報仇,路遇黑面人要協助他殺王,條件是交換他的人頭。黑色人帶著他的頭前去見王,三者的人頭在同一個鼎里混戰,最後化作一灘頭骨,誰也認不出哪個是王的,於是把三個頭和一個身體一起大葬,百姓看著熱鬧,義民咽著眼淚,王妃大臣們裝著哀戚的顏色。恩,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魯迅故事新編讀後感篇三

《故事新編》是魯迅的小說集,其中大部分是根據老故事改編而成。

魯迅先生的作品寓意深刻,殺傷力強,歷來都是諷刺文學史上的經典,就像鋒利而且帶鉤刺的弓駑,直刺敵人的心臟。一直以來,魯迅先生都以大文豪的高大形象聳立在每一個年青學子的偶像位置,但是自從讀了這《故事新編》之後,我忽然有了一種很失望的感覺。

《故事新編》是魯迅先生根據我國古代一些著名故事改寫而成的。有些文章,例如《鑄劍》,便是改自《干將莫邪》,只是將故事背景、少數情節略作改動。評心而論,改寫是成功的。改寫後的故事更加完美生動,也更吸引人了。但是,《奔月》卻是令人(或許只是我)大倒胃口。《奔月》會使讀者聯想到故事的本體——“嫦娥奔月”。在《奔月》中,魯迅變得有些“惡搞”,把射日大英雄塑造成整天怕老婆、只會打烏鴉的“窩囊廢”,把大美女嫦娥寫成嘮叨羅嗦、不善解人意、不理解丈夫,而且潑勁十足的婦人——這完全顛覆了后羿嫦娥英雄美女的良好形象,就連情節也由“嫦娥偷仙丹是為了永葆青春而守護在愛人身邊”杜撰成“嫦娥嫌后羿無能而迫不及待想要離開”——讀到這裡,我真有一些鄙棄這位享譽幾十年的大文學家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為何能流傳千古?只因它情節優美,寄託了古代勞動人民大膽而美好的願望。可魯迅先生的《奔月》卻完全背離了這個美好傳說的創作初衷。大概魯迅是想讓讀者耳目一新吧,但我讀後卻總覺得太像周星池的惡搞。

我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知名作家用新起的筆名向某出版社寄出了他的新作,卻以某些情節有缺陷而被退回。他卻認為正是這些情節才使作品完美,於是接著連投了幾家出版社,都被退回。最後,他便用原筆名向該出版社投稿,沒成想作品很快出版了。名人的某些錯誤和不足也常常被人們熱捧為經典?假如(我說的是假如)共產黨革命不成功,毛主席會受到萬人敬仰嗎?連他晚年犯的錯誤也會同樣受到禮讚嗎?答案就在人們內心當中最公平的地方。名人偉人也是人,也吃五穀雜糧,也有生老病死,自然也有缺點和不足。現在多數人,一邊宣傳“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大道理,一邊又向名人的一切包括缺點和不足看齊,還一邊說這並不矛盾。假如魯迅先生活到現在,他是否也會否定自己——因為他是以“嚴於自我解剖”著稱的。

這就是我對《故事新編》的膚淺認識。或許有人會對我大加鞭撻,指責我對大人物的不敬,但我“初生牛犢不怕虎”,我還是把心中的話說出來了,敬請前輩學人也以同樣的心態來討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