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常識有感

《常識》一書為鳳凰衛視評論員梁文道,近年發表在兩岸紙媒上的專欄評論匯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 梁文道所著常識的 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梁文道所著常識的 讀後感篇1

梁文道這個名字,坦白而言,本人兩個月前還從未耳聞。不過,自從在豆瓣網上看到有人介紹陳冠中的《盛世中華—20xx》之後,了解到《開卷八分鐘》這個節目之後,才開始關注這個名字。後來又看見有人推薦他的《常識》,更是有想了解此人的衝動。

前不久,在書店閒逛的時候,看到他的《讀者》擺在櫥窗上。翻看了幾頁之後,就感覺此人真是博學多才,涉獵的廣度讓人感到驚異。於是,決定把書買下來,仔細地品味一下。

每天下班吃完飯之後,就開始翻閱此書。越看越覺得梁文道不僅涉獵的範圍頗廣,而且也頗有深度。雖然他並不是專業的學者,可是他的分析評論卻絲毫不缺乏專業水準。也許這就是他所說的國際化的媒體評論員應該有的水平(就像financial times以及New York times的專欄記者的專欄評論一樣)。根據書中的描述,梁文道起初是主要關注哲學和人類學的。梁文道對於哲學史的了解從書中可以得到反映:他曾經在書中提到過笛卡爾習慣於躺著思考,而雖然笛卡爾是因為由於身體不適而在為瑞典女王講授哲學期間病死的,但是他年輕時身體卻很好。而馬基雅維利(即《君主論》的作者)則習慣於站著看書,而且是身著盛裝。這些雖然是小事,但是如果不是對於哲學史的細節了解透徹的人是絕對不會關注到的。談到人類學,書中也談到了吉爾茲。

談到文學,梁文道也是毫不含糊。記得在書中梁文道曾經談到阿南達.杜爾,這個印尼的“差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左派作家。可能相比較而言,知道智利的聶魯達的還稍微多一點。此人寫過一篇《中國文學在印度尼西亞》,而且還說中國文化在印尼影響最大的是《梁祝》。吳興華這個號稱“民國三大才子”(另外兩人似乎是陳寅恪和錢鍾書)之一的人物也是在他的書中第一次看到,吳也是被謝迪克認為是最具天賦的學生。這是他在看望陳子善的時候,陳子善對其介紹的。

在《讀者》的第一節談到了“書皮學”,這個名字我也是第一次聽說。讓我了解了“為什麼有人從未看過此書,卻能誇誇其談”的原因。其實似乎我以前也有過類似的舉動,只不過我談論的更多的是經濟學專業書籍。有時根據某書的目錄以及索引等聯想到相應的參考文獻和經濟學知識。

談到政治,談到文化以及科學,梁文道也是有獨立視角的。談到國際政治,梁文道不僅引經據典,而且還作出了細緻的分析,得出為什麼會出現某種現象的根源所在。當然,也許喜歡談論政治問題的人並不能理解他的分析。這也是梁文道在“十博士大戰於丹”一文中所說的:中國人首先應該了解的不是國學,而是邏輯和辯論的基本原則。談到進化論,他提到了《物種起源》,而且還說我們通常翻譯的“進化”其實是曲解了“evolution"的含義,應該用“演化”來替代:達爾文似乎從來就沒覺得物種的發展是不斷進步的。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而言,和施特勞斯的觀點有點類似,即“人類社會的發展未必是一直進步的”。當談到“天體運行論”的時候,我感覺這似乎是一般人都不會注意到的書,似乎現在的人對於天文學更能接受的是諸如《果殼裡的宇宙》這些科普讀物。

從我目前的了解而言,大陸上的很多人都沒有讀書(尤其是人文社科類,包括自然科學類)書籍的習慣。很多人都習慣於網路上快速瀏覽。如此一來,也許很多人對於現象的誤讀的責任,就要歸因於這些媒體記者或者評論員了。看到許多讓人忍俊不禁的評論,實在讓人覺得很多大陸媒體人的知識素養有待加強。

梁文道所著常識的 讀後感篇2

一直都喜歡看梁文道的文章、評論,喜歡他在鳳凰台《鏘鏘三人行》不驕不躁地溫文儒雅地很有條理地說自己的看法。有一次我還瘋狂到看他的書、《開卷八分鐘》、《鏘鏘三人行》看到深夜4點。理性深刻的思考、邏輯性強而玩味的文字、批判同時帶著溫暖與人文關懷,我喜歡這樣的風格。

而《常識》就是一本梁文道先生寫的過去的時評集,但它卻並沒有失去時效性,梁先生也不知道該是哭還是笑好吧。其中有一篇名為《要老媽送上學的一代人》的文章,他由南大浙大頒布禁止新生自備電腦返校說起,說到大學生並沒被當作成人看待而導致大學生幼童化的問題。其中有一句話更令我印象深刻:“大學生這個年紀不只可以結婚,更要依法負上完整的刑責了,為什麼一個年輕人能夠為自己的人生大事負責,為作科犯法負上法律的責任,卻不能為自己遊戲玩的太入迷而負責呢?大學是不是也該替所有的學生爭刑法豁免權呢?”而且這樣的語言,恐怕我還要修煉幾世才能達到的吧。

梁文道曾寫道:“閱讀不應該是一種運動,而是一種習慣。”確實是,讀書不應該是為了完成某個號召某項任務,讀書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能提高心靈生活水準、提供思考空間、滿足精神需求的習慣。我喜歡這種生活方式,靜下心來好好地閱讀,對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享受。

梁文道所著常識的 讀後感篇3

這幾天看梁文道的《常識》,覺得寫得挺好。

首先說書名吧,我是這樣理解的,常識,顧名思義一般人應該知道,而作者在書中講的一些道理恰恰是當下很多人“不知道”的,原因或者是麻木,或者是裝不知道。正如魯迅筆下曾經描述的,我們這個社會有太多麻木的“看客”。起名“常識”,我理解是想喚醒民眾的意識。

其次,我覺得作者的語言挺講究技巧,可能是資深媒體評論員的緣故,說話比較有分寸,既點到了問題的實質,又不過頭,也為自己贏得了生存的空間。所以,他才可以繼續評論,這大概也是今天許多媒體評論員應該學習的地方。

再有,從作者身上我看到了一種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這一點,在當下尤為珍貴。

關於“知識分子”,前一段時間,看到黃萬盛的一篇《西方知識分子的困境和理論》文章,其中介紹到,“康德曾經認為,所謂知識分子,是自覺地將人類進步的責任和道義扛在肩上的人。”而在我們國家,一段時間知識分子被誤解為是“有一些知識的人”,“毛澤東在1957年《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文章中認為,凡是國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都是知識分子。也就是說,他把知識分子和文化程度的高低聯繫在一起。”這兩種解釋的本質顯然不同。這就難怪從當下的一些“知識分子”身上很少看到社會責任感了,一些“知識分子”不是自覺地將人類的進步和道義扛在肩上,因此,一些有點知識的專家、學者成為某個政黨、某個利益集團的代言人也就不足為怪了。反思我們的教育、醫療、住房改革以及社會保障體制的改革曾經走過的曲折道路,不能不讓我們對一些所謂的“知識分子”提出批判。

而所有這些,都源於當下的一些“知識分子”太過於功利化了,太過於缺乏社會責任感了!

言為心聲,文以載道。讀梁文道的文字,不覺讓我為之一震,大呼過癮。然而,感覺當下這樣的文字太少了,讀這樣文字的人也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