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貓鼠讀後感3篇

《狗、貓、鼠》這篇散文出自魯訊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狗貓鼠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狗貓鼠讀後感1

那是一個迷信權威的世界,“我說二二得四,三三見九,也沒有一個字不錯。這些既然都錯,則紳士口頭的二二得七,三三見千等等,自然就不錯。”權威這個角色,在人們心中留下了太大的影響,人們往往盲目的去迷信他,去相信他,也強迫自己的子孫相信他,我們茫然從他的手中接過了知識,這知識卻堵住了我們的求知的欲望,大多數人會想:既然我們已經知道知識了,又何必去鑽研呢?就這樣,一個錯誤的知識往往占據了人們的大腦幾百年。

哥白尼提出了現在已經熟知的日心說,但當時的人們都只相信地心說,日心說的支持者很少,甚至有一位名叫布魯諾的科學家為了維護日心說而被燒死,雖然日心說被提出很久後才被注意,但它引領人們找到了真理,擺脫了錯誤。

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的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但年輕的伽利略不信這個邪。他在比薩斜塔上進行實驗,推翻了統治千年的教條。明明只要自己親手實驗一下便可證明的錯誤,卻能成為流傳千年的教條,權威的影響太大了,它統治了人們的身心,讓人只懂得相信權威而不明白探索真理。權威的話,也毒害了人們的求知慾。

讓我們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要一味的迷信權威,要相信真理,用自己的雙手親自去驗證真理!

狗貓鼠讀後感2

魯迅先生的文筆一向是很犀利的,像一支支鋒銳的標槍,總能準確無誤的刺入當時昏庸無能的執政者的咽喉。狗·貓·鼠正是這樣一篇文章。

文中對“狗”的描述不多,暗諷了目光短淺又自以為是的人,卻用了大幅筆墨描述了貓和鼠。貓性情殘忍,喜歡捉弄折磨弱者,雖與獅虎同類,卻又帶著讓人噁心的媚態,貓自己要是身材再高大些,還不知道會怎樣的狂妄。這種隱喻的手法暗諷當時反動文人的醜惡嘴臉,入木三分。魯迅先生仇貓的理由最初很簡單,只為了“它們在我的耳朵邊盡嚷的緣故”。真正讓他恨起這些貓,是因為他最愛的隱鼠被貓吃掉了。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對鼠的描寫也十分有趣,特別是用“老鼠數銅錢”來描述老鼠遇到敵人的絕望和驚恐,體現了作者豐富的人生閱歷和過人的洞察能力。那些跳梁的大老鼠顯然是讓人厭惡的,它們有損無益,只會破壞和偷竊,而貓呢,雖是飼養著的,卻吃飯不管事,而且大多聲張虛勢,本事不足。隱鼠倒是個有趣無害的蠍西,它弱小可愛,喜歡“緣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卻“慰情聊勝無”,給魯迅帶來了有關“墨猴”的遐想與快樂。儘管作者後來知道了隱鼠並不是被貓給吃了,但他還是討厭貓。與其說魯迅先生討厭貓,不如說是借“貓”來表達他對反動文人和政客殘忍無恥的行徑的痛恨與鄙視!

魯迅先生一身正氣,但他所處的年代黑暗、腐朽、不平等,他用筆作為標槍,用力投中一切黑暗腐朽、麻木不仁的現實。狗·貓·鼠這篇文章生動有趣,卻飽含深意,足以讓當年所謂的“狗、貓、鼠”們無地自容!

狗貓鼠讀後感3

《狗、貓、鼠》這篇散文出自魯訊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我曾對這篇文章進行了多次閱讀,才基本明白了它之中的含意,希望我的理解能夠正確。這篇文章主要通過對貓和鼠的一些秉性,行為的描寫來比喻某些人。

這篇文章主要通過對貓和鼠的一些秉性,行為的描寫來比喻某些人。魯訊先生在文中闡述了他仇貓--即不喜歡貓的原因。其時這些原因與一類人的行為,性格很相像,例如寫貓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動物就盡情玩弄,直到玩厭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別人的弱點或不足之處,就想盡辦法慢慢地折磨別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夠,就不甘心一樣,如果別人犯了什麼錯,受到批評,說不定那種人就會在某個角落裡偷偷地殲笑。

魯訊先生在文中闡述了他仇貓--即不喜歡貓的原因。其時這些原因與一類人的行為,性格很相像,例如寫貓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動物就盡情玩弄,直到玩厭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別人的弱點或不足之處,就想盡辦法慢慢地折磨別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夠,就不甘心一樣,如果別人犯了什麼錯,受到批評,說不定那種人就會在某個角落裡偷偷地殲笑。魯訊先生說他討厭貓的第2個原因就是貓雖然和獅虎同族,都食比自己弱小的動物,但貓卻具有一副媚態,正同我們現在的某些人,常常刻意掩飾自己的某種本性,其是反而會讓別人覺得他更加虛偽。貓平時總是吃飯不管事,就像一些好吃懶做的人,有東西吃就比誰都積極,一要他做事,就一溜煙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就像廣東話中的一句俗語:"吃野吾做野,做野打爛野。"魯訊先生還告訴我們,老鼠中並非全部都那么討厭,其實有寫隱鼠很討人喜愛,很有靈性,但卻遭到別人的摧殘,其實,人人都可以對這些弱小的生靈賦予一些愛心和同情,為什麼有人就做不到?這可需要反思一下。

狗,貓,鼠代表了魯許迅生活的那個年代的三個階層,我不知道應讀該用手中這桿筆去抨擊哪個讚頌哪個,心中只有一種同情,發自內心的同情,同情生於那個適者生存,而大多人都不是適者的年代的魯迅。記得有個老師說過:魯迅的文章,只適於瀏覽而不是品味,以我的知識面去揣摩他老人家的情感還為時過早,可我已能體會到魯迅對這個日漸渾濁的世道的無奈與悲切,他用他的筆戰鬥著,挽救著奄奄一息的中華民族。可這,只在歷史的輪迴里留下了“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吶喊與彷徨。也許,這就是魯迅,一個高於世俗而又不脫離世俗的革命家。

"我的報仇,就從家裡飼養的一匹花貓下手,逐漸推廣,至於凡所見的諸貓.最先不過是追趕,襲擊;而後來卻越加巧妙了,能飛石擊中他們的頭,或誘入空屋裡面,打的他們垂頭喪氣.這作戰繼續得頗長久,此後似乎貓都不來近我了.但對於它們縱使怎樣戰勝,大約也算不得一個英雄;況且中國畢生和貓打仗的人也未必多,隨意一切韜略、戰績,還是全部省略了罷.

但許多天之後,也許是已經過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個意外的訊息:那隱鼠其實並非貓所害,倒是它緣著長媽媽的腰爬上去,被她一腳踏死了."欣賞魯迅的寫作手法,更欣賞他的這種態度.這篇文章表面上寫追憶童年時救養的一隻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歷和感,表現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魯迅巧妙的運用了往事抨擊了那些侵略我們國家的人們.他用不同的方法,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為鼓舞國家的士氣做出了貢獻狗貓鼠讀後感

這篇文章表面上寫追憶童年時救養的一隻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歷和感受,表現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魯迅巧妙的運用了往事抨擊了那些侵略我們國家的人們.他用不同的方法,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為鼓舞國家的士氣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