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 讀後感

篇一:

苦苦的艾地,金色的草房子,靜靜的大河,這就是油麻地。油麻地國小是一色的草房子。十幾幢草房子,似乎是有規則,又似乎是沒有規則地連成一片。在這些草房子的前後或在這些草房子之間,總有一些安排,或一叢兩叢竹子,或三株兩株薔薇,或一片段預告開得五顏六色的美人蕉,或乾脆就是一小片夾雜著小花的草叢。這一幢幢房子,在鄉野純淨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樸來。而當太陽凌空而照時,那房子頂上金澤閃閃,又顯出一派華貴來。

諧趣而又莊重的敘事風格、獨特而又新穎的整體結構,曲折而又智慧的情節設計,《草房子》處處彰顯著人性美,銘記著俯人淚下、撼動人心的故事:桑桑與紙月少男少女之間毫無瑕疵的純情,不幸少年杜子康與厄運相拼時的悲愴與優雅,殘疾男孩禿鶴對尊嚴的執著堅守,垂暮老人秦大奶奶在最後一瞬所閃耀的人格光彩,桑桑在死亡體驗中對生命深切而優美的領悟……

一杯清茶,一本《草房子》,一天之中幾次淚灑衣襟,《草房子》留給我的震撼與感動是那么真實而悠遠……草房子與男孩桑桑刻骨銘心、終身難忘的六年小學生活緊密相連,而我的五年國小快樂的時光是在瓦房子裡度過。

我的故鄉是當地有名的僑鄉,我們的國小得益於海外華僑心繫家鄉對鄉親們的桑梓情懷。在當時每個村莊都還是泥濘小路,我們家鄉就已經鋪上了石板路。寬闊的瓦房子教室一間連著一間,圍成了一個寬廣的操場。操場四周種著一棵連著一棵的龍眼樹。這就是我的國小,我的五年小學生活與她息息相依。幸福的生活里有龍眼花香,有親手栽種的銀樺樹,有遊動著小魚的清澈小溪。放學後,我們幾個小夥伴常到學校後的小溪里汲水來澆灌我們新種的銀樺樹,幸福的笑聲久久迴蕩在校園上空。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無法走出自己的童年。

篇二:

很久沒有一本書能像《草房子》一樣感動我了。

我不是一個愛看書的人,因此每每下定決心讀本書時,總要煞費苦心仔細挑選,一定要找到一本內容足夠吸引我的書,才會開始用心閱讀。於是,我總覺得選書就像是擇偶一般,只有對胃的那本才能吸引我的目光。然而《草房子》卻不是我自覺自愿用心選來的,它是強加在我頭上的任務——因為要策劃專訪作者曹文軒的節目,所以才不得不去翻看他的作品。但這次略帶強迫色彩的閱讀經歷,卻是一次美好的體驗。

《草房子》寫了男孩桑桑刻骨銘心,終身難忘的六年小學生活。六年中,他親眼目睹或直接參與了一連串看似尋常但又催人淚下、感動人心的故事:是他和女孩紙月之間毫無瑕疵的純情,是同班同學杜小康、細馬在遭遇不幸與厄運相拼時的悲愴和優雅,是秦大奶奶在生命最後一瞬間所閃耀的人格光彩,是老師蔣一輪與白雀之間撲朔迷離且又充滿詩情畫意的情感糾葛,是桑桑自己在體驗死亡時對生命深切而優美的領悟……這一切,既清楚又朦朧地展現在少年桑桑的世界裡,也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主人公桑桑所處的時代,我沒有經歷過,但我能從《草房子》里體悟到那種人與人之間至真至善的情感。

《草房子》的架構很獨特,全書的主人公雖是桑桑,但每一個章節都有一個重點描述的人物。整本小說不矯揉造作,字裡行間透露出的情感真實動人。作者曹文軒在小說的序中提到: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動?他說,今天的孩子生存環境和面臨的世界的確有了很大的改變,他們的生理與心理都起了明顯的變化,但他們與昨天的孩子,甚至於與明天的孩子相比都只能是一樣的,沒有根本的不同。他們能夠被感動,感動他們的東西無非還是那些東西——生離死別、游駐聚散、悲憫情懷、厄運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獨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脈脈溫馨和殷殷情愛……的確,這些最原本、最質樸的東西,不會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相反,無論生活在哪個時代的人都會被這些永恆不變的東西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