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價值觀讀後感1
這次從噹噹上買了好幾本書。村上的小說,看了自然還是沒有其他的新鮮感。倒是,潘總的《我的價值觀》一口氣看完了,看到他的那些年輕時的歲月和想法,其實和現在的自己還是有很多相同之處。雖然在物質上很貧乏,但是所想的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善自己的未來,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改變世界。
當我們不停的看書想找到那些真正具有價值的東西時,最後發現昨天的太陽是曬不乾今天的衣服的。也許是同樣的物質貧乏,對於金錢的概念其實很小,或許是這樣的觀念和現在這個物質世界的不同,才有了衝突和矛盾。
實際上外在世界的能量是巨大的,前段時間看了基辛格的《論中國》,也讓我從另外一個角度了解了那個年代,也正是這樣的歷史,才會讓世界走到現在的格局,雖然意識形態已經漸漸淡薄,而它所留存的東西依然通過政治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最近的南周事件,其實就是這樣一種衝突。面對這樣的力量,理想者的努力其實是脆弱和不堪一擊的,大概這就是一個悲傷的笑話,但是我還是看到了不一樣的力量。
我總覺得自己太微不足道,自己做的事也微不足道,但也許真的猛士,不僅僅是勇於直面慘澹的人生,也是像星矢一樣,不管面對多強的對手,也不管倒下多少次,都會重新站起來去戰鬥。
每每這個時候我的耳邊就會想起強巧的聲音,不要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想這么多幹嘛;不要老想著去讀什麼屁的書了;這些話大概就是禪宗里的“當頭棒喝”,不管我看再多的書,也即使我放棄了現在的工作去讀書,也是很難悟到的東西。是啊,我的價值觀在哪裡呢?大概成長就是這樣,當我回頭再來看這些事情的時候,還是會有不一樣的東西。
我想這些微不足道的努力,大概就是我們的光,讓生活不至於暗淡的光。
我的價值觀讀後感2
正確的價值觀將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
——題記
“價值觀在人生道路上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作為政治課本里常提的原理,看似平淡無味,實際妙不可言。《我的價值觀》的作者潘石屹就通過用心體會生活,深入挖掘內心,找到自己獨有的價值觀,發現其中妙處,並且生動地為我們展示了價值觀的巨大能量。
潘石屹,這位來自甘肅小鎮的淳樸“60後”,是當今地產界大腕。身為SOHO中國董事長的他被稱為最獨領風騷的地產娛樂大師。《我的價值觀》這本書則向大眾展現了在價值觀引導下的成功的背後故事。
這本書以作者從懵懂到成熟的心路歷程為主線,借童年時光及創業經歷等故事引出不斷成長的種種價值觀。
作者從本書一開始就一頭扎進了無邊的童年回憶中:饑荒之年的吃糠嚼薯,“xx”的荒唐蠻橫,“黃豆情節”的濃情甜蜜……艱苦的農村環境使作者在嘗到勞累、艱辛的同時又體會到不一樣的樂趣,更使得他的歷經磨難的心靈里衍生出了刻苦奮鬥、知足常樂的人生觀;而第三章的童年敘述中則滿載著對博學且剛強的爸爸的崇敬,對溫柔且善良的媽媽的讚美,以及在他們言傳身教下養成的堅強、樂觀的人生態度。
成年時期,作者走出鄉村,到大城市奮鬥:從最初的繁忙雜亂的各種兼職,到孤獨落魄的自主創業,再到成就輝煌的團體立業,一路坎坷的打拚歷程里,作者結交到一群同甘苦共患難的知心朋友,還收穫了寶貴的工作經驗、人脈關係;以及迸發出的勇往直前、淡泊名利的事業觀。之後的第四章即創業第四站——夫妻齊心辦公司,沒有單打獨鬥的寂寞無助,不比聯合作戰的熱鬧繁雜。夫妻兩人你主管來我輔助,雖有分歧、爭吵,但無礙於溫馨浪漫工作氛圍。經過慢慢磨合,他們配合得越來越默契,公司也蒸蒸日上。一種恰當合作,互相包容的婚姻觀也應運而生。
這些處世態度與價值觀對作者為人處世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他的成功。
其實除了理性世界的價值觀有此作用,感性世界裡的友情、親情、愛情作為價值觀的根本來源,也對他的人生產生了一定影響。
友情,是上天賜給你的最好的禮物。童年時嬉笑打鬧、共度災年的純真、無私的友情,令作者懷念感傷;工作時努力打拚、團結協作的互助友情,令作者受益匪淺;走上社會後,所謂的念舊的深厚、親密的友情,卻令作者厭惡。
親情是疲憊時最溫暖的停靠爸爸嚴格規定、監督下的生活習慣,隨麻煩且令他不解,但這卻使他養成良好起居習慣,為他適應城鎮生活打下了基礎。記憶中唯一一次被爸爸背的經歷——爸爸背著虛弱的我徒步十幾公里去看病,這使我感受到沉默卻慈祥的父愛,也使我欣喜中盈滿感動。善良的媽媽給了我另一種感動。她的日記總是滿滿當當的,裡面記錄的不只是些生活瑣事,還盛滿了對他人的點滴關心。說到做到的她,儘自己所能去幫助他們。熱心公益、慈善事業的媽媽給“我”樹立了樂於助人的好榜樣。
愛情是永不熄滅的心靈火焰,驅逐陰霾,照亮心房。它使人勇敢,催人上進。生活習慣有異,文化素養不同、家庭背景不合導致價值觀存在巨大分歧的兩人,因為愛情而義無反顧地走到一起。從一開始就不被看好的“中西結合”,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裡矛盾頻發,甚至到分居異國的地步。但在兩人互相包容、理解下,攜手度過了危機——愛情力量真偉大。
友情、親情、愛情支撐起生命的藍天,在狂風暴雨中陪你並肩飛躍,伴你在晴朗浩瀚中盡情翱翔。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是大多數成功人士的真實寫照。而對於潘石屹來說則有過之而無不及。貧困的童年時期,磕絆的創業歷程,朋友間的分歧,婚姻的不順……但他始終不拋棄,不放棄。最終,通過不懈的努力與堅持,在厚積薄發的價值觀的指引下,一步步由迷茫走向了輝煌。與其說這是一個中年男人的回憶錄,不如說這是一位熱血男兒的奮鬥史。在奮鬥史的青春、創業、成家的三個階段中,各有一段故事令我感慨,難忘。
剛邁入青春大門的作者從鄉下來到鎮上讀高中。適應刷牙、洗澡這些小事都是小意思,可國語卻著實讓地方口音濃重的他傷透了腦筋。這方面我也深有體會。身處北方大學的我來自遙遠的南方小鎮,於是我獨具特色的南方口音便成了眾矢之的。該翹舌的沒有翹,該張嘴的沒有張——惹來一片爽朗笑聲。就連打聲招呼都能聽到帶有肯定語氣的問句:“你是南方人吧?”我笑笑默認。看著別人操著一口流利的國語聊天,我只能望洋興嘆。由此可見,在國語這座大山上,我還有很長的路要爬。
作者完成學業,外出打拚。在獨立創業登上第一個頂峰後,老朋友間組織了一次溫情敘舊。席間易小迪有關發展要“以正和,以奇勝”的一段話令我眼前一亮。確實,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發展突飛猛進,現代社會迅猛發展,以及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都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個人需要打破傳統的束縛,才可能在人才濟濟的職場中脫穎而出;企業需要掙脫老舊的枷鎖,才可能在洶湧商海中到達成功彼岸;國家需要在龐大的全球村中不斷改革、更新,才可能永久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俗話說;“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默默奉獻的女人。”可潘石屹背後卻是一位極具個性的女強人。婚後自然產生諸多矛盾、分岐。但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最終達成了一致——妻子同意讓孩子接受西式教育。實際上,中式教育與西式教育的最大區別在於教學的自由程度高低。中國的“填鴨式”教育集中於“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過於注重成績而忽視過程的教育方式限制了思想的自主,抑制了發展的全面;而西式教育則最大限度地讓學生獨立思考,給了他們足夠的空間來自由發展。由此可知,我國的教育制度需要創新,素質教育有待發展。
其實這些只是管中窺豹,書中的很多道理還有待我細細品嘗。
作者在結尾提出的核心價值觀:“人的快樂與幸福與有沒有固定場所和固定場所怎樣沒有關係,真正得到快樂來自於你內心,來自於為社會服務後的充實感、滿足感。”的確,無論何時,不管我們身處何處,只要有一顆樂觀的心,一雙勤勞的手,就能製造出發自內心的快樂。寒冷的冬天,幫同學打一瓶熱水或買一個烤紅薯,既暖身又暖心;熱鬧的球場,為比賽的小夥伴擦汗滴水,吶喊助威,鼓舞了士氣;擁擠的車棚,扶正、擺好東倒西歪的腳踏車,妥當整齊……當你盡力去幫助他人的時候,你便對“你幸福嗎?”有了自己的答案。
作者從艱難中成長的心路歷程里,困頓中發展的逐夢道路上生髮的價值觀,不僅是對人生意義的重新認知,更是一代人對社會的心靈體驗。
我的價值觀讀後感3
正確的價值觀將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
——題記
“價值觀在人生道路上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作為政治課本里常提的原理,看似平淡無味,實際妙不可言。《我的價值觀》的作者潘石屹就通過用心體會生活,深入挖掘內心,找到自己獨有的價值觀,發現其中妙處,並且生動地為我們展示了價值觀的巨大能量。
潘石屹,這位來自甘肅小鎮的淳樸“60後”,是當今地產界大腕。身為SOHO中國董事長的他被稱為最獨領風騷的地產娛樂大師。《我的價值觀》這本書則向大眾展現了在價值觀引導下的成功的背後故事。
這本書以作者從懵懂到成熟的心路歷程為主線,借童年時光及創業經歷等故事引出不斷成長的種種價值觀。
作者從本書一開始就一頭扎進了無邊的童年回憶中:饑荒之年的吃糠嚼薯,“xx”的荒唐蠻橫,“黃豆情節”的濃情甜蜜……艱苦的農村環境使作者在嘗到勞累、艱辛的同時又體會到不一樣的樂趣,更使得他的歷經磨難的心靈里衍生出了刻苦奮鬥、知足常樂的人生觀;而第三章的童年敘述中則滿載著對博學且剛強的爸爸的崇敬,對溫柔且善良的媽媽的讚美,以及在他們言傳身教下養成的堅強、樂觀的人生態度。
成年時期,作者走出鄉村,到大城市奮鬥:從最初的繁忙雜亂的各種兼職,到孤獨落魄的自主創業,再到成就輝煌的團體立業,一路坎坷的打拚歷程里,作者結交到一群同甘苦共患難的知心朋友,還收穫了寶貴的工作經驗、人脈關係;以及迸發出的勇往直前、淡泊名利的事業觀。之後的第四章即創業第四站——夫妻齊心辦公司,沒有單打獨鬥的寂寞無助,不比聯合作戰的熱鬧繁雜。夫妻兩人你主管來我輔助,雖有分歧、爭吵,但無礙於溫馨浪漫工作氛圍。經過慢慢磨合,他們配合得越來越默契,公司也蒸蒸日上。一種恰當合作,互相包容的婚姻觀也應運而生。
這些處世態度與價值觀對作者為人處世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他的成功。
其實除了理性世界的價值觀有此作用,感性世界裡的友情、親情、愛情作為價值觀的根本來源,也對他的人生產生了一定影響。
友情,是上天賜給你的最好的禮物。童年時嬉笑打鬧、共度災年的純真、無私的友情,令作者懷念感傷;工作時努力打拚、團結協作的互助友情,令作者受益匪淺;走上社會後,所謂的念舊的深厚、親密的友情,卻令作者厭惡。
親情是疲憊時最溫暖的停靠爸爸嚴格規定、監督下的生活習慣,隨麻煩且令他不解,但這卻使他養成良好起居習慣,為他適應城鎮生活打下了基礎。記憶中唯一一次被爸爸背的經歷——爸爸背著虛弱的我徒步十幾公里去看病,這使我感受到沉默卻慈祥的父愛,也使我欣喜中盈滿感動。善良的媽媽給了我另一種感動。她的日記總是滿滿當當的,裡面記錄的不只是些生活瑣事,還盛滿了對他人的點滴關心。說到做到的她,儘自己所能去幫助他們。熱心公益、慈善事業的媽媽給“我”樹立了樂於助人的好榜樣。
愛情是永不熄滅的心靈火焰,驅逐陰霾,照亮心房。它使人勇敢,催人上進。生活習慣有異,文化素養不同、家庭背景不合導致價值觀存在巨大分歧的兩人,因為愛情而義無反顧地走到一起。從一開始就不被看好的“中西結合”,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裡矛盾頻發,甚至到分居異國的地步。但在兩人互相包容、理解下,攜手度過了危機——愛情力量真偉大。
友情、親情、愛情支撐起生命的藍天,在狂風暴雨中陪你並肩飛躍,伴你在晴朗浩瀚中盡情翱翔。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是大多數成功人士的真實寫照。而對於潘石屹來說則有過之而無不及。貧困的童年時期,磕絆的創業歷程,朋友間的分歧,婚姻的不順……但他始終不拋棄,不放棄。最終,通過不懈的努力與堅持,在厚積薄發的價值觀的指引下,一步步由迷茫走向了輝煌。與其說這是一個中年男人的回憶錄,不如說這是一位熱血男兒的奮鬥史。在奮鬥史的青春、創業、成家的三個階段中,各有一段故事令我感慨,難忘。
剛邁入青春大門的作者從鄉下來到鎮上讀高中。適應刷牙、洗澡這些小事都是小意思,可國語卻著實讓地方口音濃重的他傷透了腦筋。這方面我也深有體會。身處北方大學的我來自遙遠的南方小鎮,於是我獨具特色的南方口音便成了眾矢之的。該翹舌的沒有翹,該張嘴的沒有張——惹來一片爽朗笑聲。就連打聲招呼都能聽到帶有肯定語氣的問句:“你是南方人吧?”我笑笑默認。看著別人操著一口流利的國語聊天,我只能望洋興嘆。由此可見,在國語這座大山上,我還有很長的路要爬。
作者完成學業,外出打拚。在獨立創業登上第一個頂峰後,老朋友間組織了一次溫情敘舊。席間易小迪有關發展要“以正和,以奇勝”的一段話令我眼前一亮。確實,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發展突飛猛進,現代社會迅猛發展,以及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都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個人需要打破傳統的束縛,才可能在人才濟濟的職場中脫穎而出;企業需要掙脫老舊的枷鎖,才可能在洶湧商海中到達成功彼岸;國家需要在龐大的全球村中不斷改革、更新,才可能永久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俗話說;“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默默奉獻的女人。”可潘石屹背後卻是一位極具個性的女強人。婚後自然產生諸多矛盾、分岐。但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最終達成了一致——妻子同意讓孩子接受西式教育。實際上,中式教育與西式教育的最大區別在於教學的自由程度高低。中國的“填鴨式”教育集中於“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過於注重成績而忽視過程的教育方式限制了思想的自主,抑制了發展的全面;而西式教育則最大限度地讓學生獨立思考,給了他們足夠的空間來自由發展。由此可知,我國的教育制度需要創新,素質教育有待發展。
其實這些只是管中窺豹,書中的很多道理還有待我細細品嘗。
作者在結尾提出的核心價值觀:“人的快樂與幸福與有沒有固定場所和固定場所怎樣沒有關係,真正得到快樂來自於你內心,來自於為社會服務後的充實感、滿足感。”的確,無論何時,不管我們身處何處,只要有一顆樂觀的心,一雙勤勞的手,就能製造出發自內心的快樂。寒冷的冬天,幫同學打一瓶熱水或買一個烤紅薯,既暖身又暖心;熱鬧的球場,為比賽的小夥伴擦汗滴水,吶喊助威,鼓舞了士氣;擁擠的車棚,扶正、擺好東倒西歪的腳踏車,妥當整齊……當你盡力去幫助他人的時候,你便對“你幸福嗎?”有了自己的答案。
作者從艱難中成長的心路歷程里,困頓中發展的逐夢道路上生髮的價值觀,不僅是對人生意義的重新認知,更是一代人對社會的心靈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