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以溫暖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人性的本質與救贖,全篇充斥的複雜情感曾使多少人潸然淚下。那么下面是小編為你們帶來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0xx字,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0xx字
故事把我帶向神秘的阿富汗,以前我對這個國家的了解僅限於塔利班、美國的轟炸,但所有的這些都離我們的生活相差十萬八千里,政治制度、社會環境、風俗習慣等等的不同都令我對這個陌生的國度充滿了好奇。
喀布爾、坎大哈、赫拉特、馬扎里沙里夫在這些陌生而拗口的城市名字背後,一個關於親情、友情、忠誠、背叛、人性的弱點與自我救贖的故事正在這片土地上發生著。
我,作品中的主人公,阿米爾少爺。
哈桑,阿米爾兒時最忠誠的玩伴,是僕人阿里的兒子。他們從小都沒有母親,卻又吃同一個人的奶水長大,"喝過同樣的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他們在一起玩耍,摘桑葚,一起爬山,拿鏡子把太陽光反射進鄰居家裡;他們坐在高高的枝椏上,沒穿鞋的腳丫晃來晃去;在山坡上阿米爾會給哈桑講述在學校里的事請,給哈桑念課本里的故事。那個時候有著兔唇殘疾的哈桑仿佛永遠微笑著。哈桑堅強勇敢,對阿米爾忠心耿耿,在阿米爾受到阿塞夫欺負的時候,哈桑挺身而出為阿米爾解了圍。他們在樹上刻著"阿米爾和哈桑,喀布爾的蘇丹",在那段純淨的童年時光,他們就是那片樂土的主人。
剛會說話的時候阿米爾說的第一句話是"爸爸",哈桑說的第一句話是"阿米爾".阿米爾的父親的確是一個成功的人,有著成功的生意、優雅的舉止,並且樂於助人,他有著自己的判斷,從不盲從於他人。阿米爾特別崇拜他的父親,並且希望能從父親那裡得到額外的關愛,能夠得到父親的認可。
風箏大賽是阿富汗每年冬季都要舉行的比賽。誰的風箏能在天上堅持最長的時間,並且能拿到這隻最後墜落的風箏,那就算是贏得了比賽,而哈桑卻是追風箏的好手。為了能讓父親對自己另眼相看,阿米爾特別希望能夠贏得風箏比賽。在最終的比賽中,經過精心準備的阿米爾終於如願以償得到冠軍,追風箏的任務便落到了哈桑的身上。"為你千千萬萬遍",對阿米爾說完這句話,哈桑便跑開追風箏去了。
但悲劇也就此發生,阿塞夫他們幾個人把哈桑擠到了一個死胡同,為了保全阿米爾心愛的風箏,哈桑遭受了阿塞夫的侮辱。但此時阿米爾在一旁看到了一切,雖然有千萬種衝動要去解救哈桑,但生性懦弱的阿米爾最終並沒有挺身而出,而是看著這一切發生。想著哈桑對自己忠誠,自己卻背叛了他,阿米爾充滿了負罪感。事後,阿米爾多么希望哈桑能責罵他,甚至能夠打他一頓,而哈桑並沒有這樣做,還是像以前那樣忠誠。越是這樣阿米爾越覺得負罪感深重,為了減輕良心的折磨,他便疏遠哈桑,最終設計陷害了哈桑,導致阿里不得不帶著哈桑離開了阿米爾的家,從此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面。父親在知道哈桑離開後嚎啕大哭,阿米爾一直不能理解這是為什麼。
後來,俄國侵占了阿富汗,戰爭使這個國家滿目瘡痍,不得已父親帶著阿米爾四處避難,最終到了美國,在那裡阿米爾開始了新的生活,成了家,父親因為癌症的折磨永遠的離開了他們。
就在這之後不久,一個從阿富汗打來的電話,擾亂了阿米爾的原本平靜的生活。父親以前的合伙人,阿米爾幼年時唯一的一個成年朋友,拉辛汗從阿富汗打來電話稱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希望能再見阿米爾一面。
阿米爾又回到了阿富汗,在拉辛汗病榻前,拉辛汗說出了一個隱藏多年的秘密。哈桑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兄弟,阿米爾一直崇拜的父親睡了哈桑的母親。還有哈桑已經被塔利班分子槍殺,想要對他彌補自己的過錯已經不可能。對於這兩個事實阿米爾一時難以接受。在談話中,拉辛汗顯然已經知道當年阿米爾背叛並陷害哈桑的事情,也知道阿米爾因此而遭受的良心的煎熬。"你父親知道做錯了事,他通過做善事來彌補自己的過失","當罪惡導致善行,那就是最大的救贖","這裡,有你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拉辛汗對阿米爾說。後來阿米爾得知哈桑還有一個可憐的孩子,於是一場自我救贖的行動便展開了。
為了解救哈桑的兒子索拉博,阿米爾不得不再次面對已成為塔利班分子的阿塞夫,這次面對殺人不眨眼的阿塞夫,雖然也有恐懼,但是阿米爾終於勇敢地站了出來,像當年哈桑保護他那樣,保護索拉博。這遲到二十六年的挺身而出導致阿米爾被打的受了重傷,但他沒有感到疼痛,反而是痛快。身體上的傷害彌補了內心深處的內疚與自責,換來了內心的安寧。最終索拉博用彈弓打瞎了阿塞夫的左眼,他們兩個逃了出來,並通過努力把索拉博帶到了美國與自己一起生活。故事的最後,阿米爾再次放起了風箏。
故事的前半部分讓我沉浸於友誼與忠誠的感動中,讀的時候讓我想起了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有《少年閏土》,孩童時期的遊戲以及那份純真的感情都是如此相似,也許這些美好的東西是不分國界的吧。故事的後半部分我讀到的是人性中的懦弱、自私,以及對自我內心的救贖。有些東西我們要勇敢地面對。逃避只能讓自己背上更重的心理包袱。也許,勇敢的人不是打不倒的人,而是在每次打到後都能重新站立起來的人。知錯一定要及時改,不要用新的錯誤來掩蓋舊的錯誤。
這部書同時也讓我對阿富汗的風俗習慣,社會環境,政治變動,以及阿富汗兒童的苦難與生存現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不僅看到了兄弟情誼,還看到了普什圖人對哈扎拉人的種族歧視,以及什葉派穆斯林與遜尼派穆斯林的紛爭。
早先是蘇聯入侵阿富汗,阿君主立憲制宣告結束,於是美國支持塔利班對抗前蘇聯。9.11事件後,美國便在阿駐軍顛覆塔利班政權。雖然塔利班政權已經垮台,然而直至現在,這個多難的國家一直處在內憂外患之中。書中也描述了戰亂中以及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的慘狀,以及那種環境下人們對和平與安寧的嚮往。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0xx]
從同學那裡借來了《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我曾經大學時候讀過,後又看過電影,重新品讀,依舊會為文中默默的溫情感染。一本《追風箏的人》涵蓋了多少愁情滿懷?一曲靈魂的謳歌,滌盪了多少晦暗陰霾?一部盪氣迴腸的經典小說引發多少潸然淚下?初讀此書的我,內心充斥著說不完、道不盡的感慨,但一時,竟無從說起。親情、愛情、友情,眾情皆繞;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都含。這本書,實在是承載了太多,蘊涵了太多,我如何能說清道明呢?唯有擷取其中的一隅,發出自己由衷的感慨。
《追風箏的人》由卡勒德。胡賽尼所作,這位現居美國的阿富汗作家可謂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他借阿富汗近代戰爭悲劇這一骨架,鑲嵌了一部關於父與子、罪與贖、愛與背叛的故事,讀來令人盪氣迴腸,久久難忘。小說中的少爺阿米爾與僕人的兒子哈桑之間的這種背叛與救贖的情感尤為動容。
“那有重新成為好人的路”,故事從這裡開始,難道男主人公阿米爾不是個好人嗎?我們從他的童年開始看起,阿米爾從小是個乖孩子,因此會被壞孩子欺負,然而他有一個好兄弟,實際上是他家裡的僕人,名為哈桑,當他被其他孩子欺負時,總會站出來保護他,哈桑的打彈弓技術一流。在街上和孩子玩被欺負時不反擊,哈桑將其他孩子推開,打架弄傷了臉,回家後被他爸爸看見,說哈桑是自己摔倒的,被他的爸爸看見了,說阿米爾沒有勇敢的男子漢精神。
然而,阿米爾的爸爸評論阿米爾不是個勇敢的人,總是躲到哈桑的身後,對哈桑讚賞有加,而阿米爾聽到了這些,覺得爸爸從來不愛他,甚至以為爸爸是因為媽媽生他時難產死亡而恨他。雖然有人勸過阿米爾的爸爸說:“孩子們不是相冊,不能隨你的喜歡去填塗顏色”,然而他的爸爸當時沒能體會。
風箏大賽是喀布爾每年一度的盛世,每家的孩子都來放風箏,將其他孩子的風箏割斷,最多者就會勝利,阿米爾成功地打破了他爸爸曾創下的記錄,他還需要撿到最後那個被割下的風箏,阿米爾最忠實的夥伴是追風箏的能手,“哈桑,把它帶回來”,“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由衷地替阿米爾高興,獨自跑去追風箏。然而,一群壞孩子將哈桑抓住,說只要交出那隻風箏就能饒過哈桑,哈桑執意要為阿米爾帶迴風箏,最終被慘遭蹂躪。此時,阿米爾在暗處看著這一慘劇發生,卻由於自己的懦弱和對哈桑的嫉妒沒有去阻止,默默地離開。
可阿米爾呢?他又是怎樣做的呢?他眼見哈桑受到阿塞夫等人的傷害,卻畏縮不前,假裝看不見,而後,又出於對哈桑的愧疚而想方設法遠離哈桑,甚至要趕走哈桑。這,無疑是阿米而對哈桑所犯下的罪過,這種背叛讓人心生憤怒,亦讓我多為哈桑不平,但哈桑似乎沒這么覺著,自始至終,對於阿米爾,他都是全心全意的付出,忠貞不渝的珍視,乃至獻出真摯的友愛之心。兩相一比較,一個忠貞不渝,一個卻是赤裸裸的背叛,如何能不讓人感念於心?雖然阿米爾背叛了年少時純潔的友誼,好在他良心未泯,這種背叛在他心裡種下了罪過的種子。這罪過折磨著他的不安的良心,令他數年難安,哪怕是他婚後多年。也因著這一罪過,才有了後面不惜一切的救贖。
故事的後半部分,在阿米爾的父親以及哈桑夫婦都已逝世的情況下,阿米爾不顧一切想要救走哈桑的兒子,亦是他的侄子——索拉博。不得不提哈桑竟是他同父異母的親兄弟,這裡,插入了父親當年對僕人阿里所犯的罪過,這就好比是一種因果輪迴,兒子再次犯下父親當初背叛朋友的過錯,這種輪迴無疑展現了對命運的必然性和不可控制的無奈。然而,父子二人在面對罪過的態度卻是截然不同。
阿米爾回到了阿富汗,去救哈桑的孩子索拉博,曾經富饒美麗的家鄉喀布爾如今到處都是斷壁殘垣,街上都是屍體、乞丐和殘疾人,人們為了給家人買吃的而賣掉自己的腿。阿米爾回到了小時候與哈桑刻下字的地方,“阿米爾和哈桑,是喀布爾的統治者”樹上的字猶在,就好像哈桑和當初一樣,一直支持著阿米爾一樣,給了他勇氣。索拉博被當地的一個塔利班頭目帶走,索拉博被塔利班裝扮成女孩,逼他跳舞,受盡屈辱,阿米爾找到頭目,那人就是拉塞夫,曾經侮辱哈桑的人。拉塞夫認出了阿米爾,並不停毆打他,就在此時索拉博和哈桑一樣勇敢,用彈弓打瞎了拉塞夫,使得他們兩個成功逃了出來。
阿米爾帶著索拉博回到了美國,與自己的家人共同生活,然而索拉博經歷了戰爭的創傷,痊癒需時,故事的結尾是阿米爾帶著索拉博放風箏,成功割下了別人的風箏,為索拉博追風箏,“為你,千千萬萬遍”,雖然哈桑不在了,可是看到索拉博得到幸福,與他小時候一樣能快樂地放飛風箏、追逐風箏,就是最大的安慰了。風箏是幸福的時光,即使會一去不返,使人生充滿坎坷和磨難,但是每個人都不應放棄追逐,只要腳步不停,一直向著希望的方向狂奔,幸福就一定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也是每個人成為好人的路。
父親,用自己的善意和對窮人的熱心幫助來救贖自己,減輕自己的罪過;而兒子最初卻打算用逃避,遺忘來求得心靈的慰藉,這一味逃避的做法終究是無用的。要走上一條善人的路,終究是要還的,罪過,終究是要救贖的。正像當初哈桑不顧一切為阿米爾挺身而出,為阿米爾,千千萬萬遍一樣;幾十年後的當下,阿米爾要為了索拉博不顧一切,在所不惜,這是他欠下的債,終究,是要還的。而當他為了索拉博奮不顧身,與阿塞夫赤手相搏之時,阿米爾才得到一種久違的釋放,久違的輕鬆。這便是救贖的力量。當他,阿米爾,為索拉博,千千萬萬遍,就像當初哈桑為他千千萬萬遍時,故事有了圓滿的結局。罪過得到了救贖。
風箏依舊飛著,只是追風箏的人與放風箏的人有所不同。當年別人為他追風箏,而今他為別人追風箏;當年別人為他千千萬萬遍,而今他為別人千千萬萬遍。這不是因果,卻是輪迴;不是罪過,卻是救贖,這,才是煥發著愛之光芒的人性的光輝。
那曾經的罪過,隨著風箏的翱翔,放逐天際,而握在手裡的,是愛與救贖。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欣賞
假期里讀了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本小說《追風箏的人》,這是一個關於愛、恐懼、愧疚、贖罪的故事。
美麗的故事都是悲傷的,這部小說以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之後的美國為社會背景,講述了一段沒有前景的友誼,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小說的高潮如此殘忍又如此美麗,但就像《休斯頓紀事報》在評論此書所說的那樣:“此書是一部睿智並發人深思的小說:贖罪並不必然等同於幸福。”
風箏,一個用棉紙、膠水和竹子做成的玩具,卻始終交織著親情、友情、愛情。在主人公阿米爾的眼裡,這也曾一度能彌合父親與自己的鴻溝,但也因為自己的懦弱,他背叛了那個追風箏的人,那個兔唇的人,那個說出的第一個字是自己名字的人,那個竟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的人——哈桑。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純潔善良的寫照,是哈桑挺身而出的見證,是哈桑忠志不渝的承諾。這一句話,看似簡單卻又十分沉重的言語,讓阿米爾對自己的懦弱和背叛再也承受不住,最後的選擇只能是必須有一個要離開。當哈桑承認那個本不該承認的錯誤,他和父親早已明白,是該離開的時候了。也許會有些痛苦,但生活會繼續。兩人相離,走向了各自的人生軌道。二十年後,哈桑在塔利班統治之下死去,而已經事業有成的阿米爾在得知父親的罪行和驚人的秘密——哈桑和自己是兄弟後,他帶著自己和父親的罪行贖罪般的努力,終於找到了哈桑的兒子,他也完成了一個男人的成長。對於阿米爾的父親,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而阿米爾,也第一次像個男子漢一樣,在滿目瘡痍和塔利班殘酷的統治現實中,找尋回自己二十年前未能擁有的勇氣。
在這本感人至深的小說裡面,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己期許的阿米爾。“一個不能保護自己的男孩,長大之後什麼東西都保護不了”,這是父親在阿米爾兒童時代無奈的評價。而成年的阿米爾,一直在對哈桑背叛的陰霾下生活著,他背負著罪惡感,最終,他帶著救贖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對哈桑來說,風箏代表著忠誠、忠心、毫無回報的付出。他知道阿米爾少爺看到了小巷裡面的一切,知道他在那,袖手旁觀。哈桑明知阿米爾背叛了自己,然而那次手錶風波中還是再次救了他,這個自己盡心盡力去服侍的人,這個自己認為和他是朋友的人,這個自己終被他所背叛的人。難怪阿米爾時至今日也不能夠直視像哈桑這樣的人,這種說出的每個字都當真的人。因為他知道:哈桑就是這樣,他真是純潔的該死,跟他在一起,你永遠覺得自己是個騙子。可無論怎樣,哈桑,還是那個兔唇的哈桑,那個追風箏的人。
生活就像是散開的拼圖,每一塊都有讓人想起生活原本應該是另一種樣子,讓人想起那個尚未盛放就已經凋謝的夢。讀過《追風箏的人》,不禁讓我想起今年倫敦奧運會田徑賽場上那十三億人矚目的未盛放的星,中國飛人劉翔。因為舊傷復發,在沖向第一欄時碰掉欄桿,從而無成績意外出局,劉翔,你的傷,我們的痛,雖然我們不願看到四年前北京奧運會上因傷退賽的悲劇再度重演,但我明白了,有一種悲壯叫做堅持。這一次,劉翔沒有像四年前那樣,而是單腳跳完全程,帶著破碎的夢想在通過終點前親吻欄架,那一刻,全國的觀眾為之動容,為之心痛,不過,我們大家相信,劉翔會是中國男子田徑賽場上永不可磨滅的閃亮。我一直都喜歡劉翔的笑容,自信、真實、大度、從容、淡定,就像那飛翔在藍天的風箏,而他,就是那個追風箏的人。我想,劉翔的風箏早已經翱翔在天際了,在20xx年雅典奧運會上,在20xx年大阪世錦賽上,在20xx年廣州亞運會上,我們都早已看到,他的那盞風箏飛得又高又遠。其實,每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劉翔也是,他追逐著夢想,追逐著沖向終點那一刻的釋放,追逐著站在領獎台上那一刻的榮耀。《追風箏的人》中有說道:在阿富汗,結局才是最重要的,他們想知道的是結局是不是幸福。而我在劉翔的微博中卻看到這樣的幾句話:我很享受這些年來努力的過程!更享受拼搏的過程!這也源於我對跨欄的摯愛!我想,對於那些像劉翔一樣的奧運健兒們來說,結局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們享受那個為之而奮鬥的過程。“我不在乎,我能等。那就像酸蘋果。只要等到蘋果熟透,就不會生病。”小說中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如是說。而對劉翔而言,八年來的等待,他也不會在乎,他能等,並且也會等到一直追尋而再放飛風箏的時候。
對我來說,讀過《追風箏的人》後,我感悟到了一些東西。勇氣也許不能夠所向披靡,膽怯卻根本無濟於事。做人應該要有擔當,要勇往直前,永不放棄。就算是在荊棘中,也要奮不顧身的綻放。不要相信宿命,去追尋自己想要的,不要絕望,不要輕易說放棄。一切事情都由自己掌握,其實做一件事,覺得你做到或者做不到,僅在一念之間。有些東西,不是準備好了一切再等你去做的,而是要學會自己去爭取,自己去努力。做一個追風箏的人,擁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無論它渺小或是偉大,也無論它是簡單或是困難,不試一試,又怎么會知道呢。其實呢,除了你以外,一切都是未知數。所以說,要相信,追夢者,總會有美夢之時。追風箏的人,為了自己的夢,全力以赴的去追吧!
美好的事物往往是個令人心痛的夢,卻也往往是個不願醒來的夢。加州美夢和喀布爾夢魘,抉擇、證明、救贖,是輪迴還是重新開始,我想,對於阿米爾來講,他做了最正確的選擇。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雖然布滿荊棘,是血和淚的交織,但他會勇敢的面對,這一次,不再逃避。在路途中奔跑,我追。風拂過臉龐,掛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在唇上,我追。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就在這樣一個毫無預料的早晨,我讀完了《追風箏的人》這本書,這本在我手機里放了很久很久的書,兩個月了吧,從我剛開始找到這本書開始,我也許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也許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了,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或者我是被它的內容,兩個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長故事,那樣簡單的概括,在我看來實在是不能作為這本小說的簡介,簡單的字裡行間無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終隱隱存在的那巨大的悲傷,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壓得人永遠透不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