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散文精選讀後感

讀史鐵生散文精選會發現史鐵生先生的文字基本都是感性理性交融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史鐵生散文精選讀後感,希望能幫到大家!

史鐵生散文精選讀後感1

自嘲“職業是生病,業餘是寫作”的史鐵生,他文字裏關於生命的思索給與我深深的感動,他的堅忍使我在遭遇崎嶇時亦能淡定從容。他在病榻上創造出了大量優秀,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他用他的文章鼓勵無數的人,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用他的筆,描繪出精彩的人生。“職業是生病,業餘是寫作”這一句話,不僅是史鐵生自嘲的一句話,更是這句話給人帶來的感動卻是無窮的,他的事跡給人的影響卻是無限的。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他死了,他的脊髓,大腦將捐給醫學研究,他的肝臟將捐給需要的患者,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點亮了我們精彩的世界。

史鐵生一生寫作了無數的散文。如,著名的《我與地壇》《病隙碎筆》等。《病隙碎筆》中。史鐵生用生動而通俗易懂的甚至是優美的語言追求和探索了關於我們人生的書籍和未知的道理。《病隙碎筆》已不是單純數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隨筆集,而是一部充滿了生命體驗的人生筆記。《病隙碎筆》是作者以生命的追問方式不斷捕捉思想的火花而逐一寫成的,我們不難理解史鐵生在書中所說的一句話“生命本沒有意義,是我使我自己的生命獲得了意義。”他的《病隙碎筆》作為20xx年度中國文學最為重要的收穫,一如既往的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了“我”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里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的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的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的與未明事件作鬥爭,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在《我的夢想》中,史鐵生把母親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對於史鐵生來說,應該沒有一個人比母親更重要吧。但是,直到失去了,他才後悔,怎麼以前一直沒有發現呢?這告訴我們要珍惜眼前人。“上帝從來不對任何人施捨“最幸福”三個字,他在所有人的慾望面前面設下永恆的距離,公平的給每個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再超越自我局限的無盡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麼史鐵生的不能跑與劉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喪與痛苦的根源。”

《靈魂的事》中囊括了作者對於生命、愛情和信仰的沉思。有一回記者問到史鐵生的職業,他說是生病,業餘寫一點東西。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並終於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里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鬥爭,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在《命若琴弦》中提到人活一口氣,誰也不是漫無目的地活著,許多人之所以活得很充實,是因為他們有永恆的信念。對於人生而言,不時調整自己的狀態固然重要,但比這更重要的是要在心中永存夢想、希望。

《毒藥》是一篇短篇小說,出現比較多的就是那兩粒藥。每次遇到不如意,不順心時,老人總是很悲傷、,請保留此標記是想著或許死亡可以解決一切。但當真正的面對死亡時,死都不怕了,還怕活著嗎?心裡也就又有了希望和依靠。就這樣,他走過人生。而那些沉迷於養魚的人們,沒有發現自己的樂趣早已偏離了原來的正道,以養出畸形怪異的魚為樂。就好像現實社會中,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離原來的自己越來越遠,無法自拔一樣。

在《我與地壇》中說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在史鐵生看來,劉易斯應該是最幸福的人了,但是他也有他的不幸。這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也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圍城,確確實實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感覺。什麼是幸福?幸福不是像別人那樣,而是不斷的超越自己。有多少人能如史鐵生一般的達觀,難怪人們都說,雖然史鐵生的身體是殘疾的,但是卻沒有人比他的精神更加健全。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只是因為你還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寫作。”

史鐵生散文精選讀後感2

第一次都史鐵生的散文是他的《我的夢想》。在此之前,我一直覺得散文總是十分晦澀,好似霧裡看花,叫人讀不懂,對散文實在是沒有好感。但是《我的夢想》卻帶給我另一種感受,沒有虛情假意,沒有矯情做作,樸實的語言直達心靈。從此,我記住了史鐵生。

開學伊始,作業不算多,閒來無聊,便在此捧起了這本《史鐵生散文》。可能是在青年時突如其來的下肢癱瘓讓他對人生產生了更多的疑惑,更多的思考,在他的文章里,常常是一個問題連著下一個問題。這些問題串起了文章,雖然這些問題並不都能夠得到解答,有時甚至會發現自己又回到了原點,但這並不妨礙你在跟隨文章一起思考的過程中得到自己的收穫。

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許多文章我還是讀不懂(王文潔同學說《我與地壇》很感人,我還真沒這種感覺……差距啊差距),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難得地感覺到了放鬆與平靜。一味地讀小說,那些或驚險、或離奇、或喜或悲的故事已經讓我們的心靈過於衝動,過於敏感。不如暫時放緩腳步,靜下心來讀一篇這樣的文章,放鬆一下,也為下一次啟程做好準備。

關於史鐵生的散文,最喜歡的應該是《好運設計》了。如果我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該多好啊。這樣的夢想想必每個人都做過,但像作者這樣規劃得如此詳細的卻是不多見。然而,當你順利地擁有一切時,生命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於是,之前的“好運設計”一項項地被推翻,“設計”了半天,到頭來卻發現:享受現在、熱愛生命、注重過程,這才是完美的人生。這個結尾可以算是俗了,但之前的鋪墊卻讓這一切顯得順理成章,而且富有內涵。

這本書我讀的很慢,也不需要讀得快,慢慢地讀,細細地思考,才會有所收穫。

後記:其實這本來是一篇作業,當時周記沒什麼可寫的,就打算寫篇讀後感交上,沒想到越寫越有感。雖然寫完以後才發現,寫得實在很傳統……不過,誰讓我就是這么想的呢。各位板磚啥的隨便扔。

史鐵生散文精選讀後感3

前幾天去舊書店淘書,買了一本《史鐵生散文》。

於我,一個從小就對語文不感冒的人來說,買散文倒是件稀罕事。說到從理科轉文科,好象是大學之後的事。其實,高三的時候,就對散文之類的挺感興趣了。那個時候在準備高考,幾乎每天都要做閱讀訓練。讀的文章要么是大家的作品,樸實無華卻含義雋永;要么是不出名的人寫的,辭藻華麗而形式精美。我漸漸的能從文中體會點兒什麼、參悟點兒什麼,語文成績也越來越好了。其實,一直以來,語文課本上的文章都是經典之作;其實,按道理說,我應該很早之前就愛上閱讀。

也許是課文後面的“背誦全文”讓我心生牴觸,也許是歸納中心思想的教育讓我只感到枯燥,總之,相比於對趣味數學的熱愛,語文確實受到了我的冷落。也因此,我一直都是個偏科的學生。語文和數學,兩大最最基礎的學科,少了其中任何一科,都只能是個瘸子。如果說數學帶給人的是縝密和智力,那么語文帶給人的則是細膩和智慧。好的文章,應該拋卻雜念,用心來讀。 “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 ——《秋天的懷念》

文章很短,但是卻把母親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對於史鐵生來說,應該沒有一個人比母親更重要了吧。但是,直到失去了,他才後悔,怎么以前一直都沒發現。 “上帝從來不對任何人施捨‘最幸福’三個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設下永恆的距離,公平地給每一個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再超越自我局限的無盡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鐵生的不能跑與劉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喪與痛苦的根源。”

——《我的夢想》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在史鐵生看來,劉易斯應該是最幸福的人了,但是他也有他的不幸。這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也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圍城,確確實實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感覺。什麼是幸福?幸福不是像別人那樣,而是不斷的超越自己。有多少人能如史鐵生一般的達觀,難怪人們都說,雖然史鐵生的身體是殘疾的,但是卻沒有人比他的精神更加健全。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只是因為你還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寫作。” ——《我與地壇》 這些話,怎么看都像是出自馬克斯·韋伯之口。你不用急著死,那是早晚的事。你一定想活,那就是欲望。

人的名字叫欲望,在欲望的支配下,人怎么才能自由?只有把欲望當作目的,而不是手段。你想活著,就別為自己找那些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則你就是活著的奴隸。你活著是為了什麼嗎?不,是為了活著而必須做點什麼。活著不是為了寫作,活著不是為了功名,活著不是手段,活著本身就是目的。如果你真想寫作,那就把寫作業當作目的吧,它也不應該是活著的手段。把目的本身當作手段,人才能自由。 “苦盡甜來,對,這才是最為關鍵的好運道。” “過程!對,生命的意義就在於你能創造者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於你能夠鎮靜而又激動的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 ——《設計好運》 其實,痛苦與快樂,其實都是挺好的。快樂的好,在於曾經擁有;痛苦的好,在於即將得到。痛苦到了極端,也就只是剩下快樂了。我喜歡自虐,是因為自虐過後才能達到更上一層的快樂。純粹的快樂是沒有的,即使有也是無聊的。

令人驚嘆的是,史鐵生居然可以如此有條理有邏輯的將這樣一個道理講清楚。 生命在於過程。生命的起點是不能選擇的,生命的終點是無法改變的。我們所能決定的,唯有生命的過程。生活的全部意義,也在於過程。能夠有多少體驗,能夠有多少收穫,都在於過程。每多一份體驗,每多一份收穫,都是生命過程的成就。所以我喜歡讓心靈有各種體驗,酸甜苦辣,都嘗一遍。所以我願意去嘗試任何新鮮事物,無論容易、困難、舒適、艱苦,都試一下。

史鐵生散文精選讀後感4

上帝奪去了他的雙腿,卻從未擊碎他堅強而善感的心;歲月悠久了昔日的青澀,卻從未消散那份柔軟與純淨——題記

讀了史鐵生的文字,你會覺得是品過了一杯珍藏的清醴,回味清香悠長,在某個時刻,也許會應景地湧上心頭,不急不緩,恰到好處地催人淚下。因為文字充斥著感性,更因為理性的敘述,更讓人的心顫然一抖。

多舛的命運讓本就心細的他更加感性。翻開書,你會發現那字裡行間,全都是感情——就像是一碗炸醬麵,醬汁沾染了每一根麵條……原諒我的俗氣,對於清貧的我來說,炸醬麵確實很美味。不,也許這文字真的就如炸醬麵,平白,卻深入人心。

靜夜時,閱讀著《插隊的故事》,我是九零後,沒插過隊。但讀著讀著,我似乎覺得那個年代同我並不遙遠,我甚至能感受到清平灣,仲偉,小彬……這些景和人是我見過且親身經歷過的。那種啃著摻麩的窩頭想著燒雞味兒的日子,那種見了心愛的男孩女孩卻不得不遮遮掩掩的羞澀,那種忍受著十足的青春幹勁被不平和心酸磨得一乾二淨的痛苦……我不知如何評論那個時代,因為畢竟我沒真正經歷,更多的苦痛細節我無法理解。也許,即使我經歷了那個時代,我也無資格評論,因為我於那段時光,只是一個平凡的經歷者,一個普通的記敘者。

更疼的是回憶。《插隊的故事》里,多年後,當年的少年少女再聚時,那種物是人非的蒼涼,冰了心。面對癱瘓,文字已經有些銳利。而在《原罪·宿命》里,直接赤裸裸將無望表達了出來。這是小說,文中的“我”、那個“莫非”並不是作者本人,我告訴自己。但是,每個主人公都有作者本人的影子,更何況,他們的經歷如此相似。事故發生後的冥想,不是痛極後的麻木么?

我認為史鐵生感性,是因為還有他對母親的一份心。經典之作《我與地壇》中,他覺得自己沒能早些理解母親,沒能盡孝,愧疚之情溢於言表。可是,他能在母親有生之年重新振作起來,想必也是一種安慰吧。母親的愛永遠是博大無私的,她甚至可以為孩子心細地著想一切而忘記自己的存在。

而感性是與理性並存的,這才構造成一個完整的人。能將二者處理得十分得當的,便是一個識大體、有大愛的人。史鐵生便是如此。

感性的文字是用理性來表達的。《兄弟》《午餐半小時》里,便是對現實的辛利理智地揭露。如一根長矛,直指社會最陰暗亦最易被人忽視的一面。《兄弟》里,以一個善良女孩子的視角,表達了對貧苦家庭的一對兄弟的同情,更有對世事的無可奈何和對條條框框的思索。《午餐半小時》的文字則充分展現了史鐵生先生對光影和聲音掌握得敏感、到位,十分精彩。一群工人一起談話的場面映入眼帘。描寫了底層勞動人民的辛勞與期冀,以及社會的不公與欺壓。

……

其實史鐵生先生的文字基本都是感性理性交融的,但我覺得還是感性在前。因為裡面有打破常規的想法,譬如說:愛情是兩個人相互理解,在理解之上而獲的自由;婚姻也許會讓有些人害怕,害怕失去現在所擁有的的美好;人活著,就是因為有個信念在支撐,不得不承認,只是每個人的信念不同罷了。信念消亡了,人亦不復存在,這和肉體無關,說的是精神世界……

很多人喜歡史鐵生先生的文筆,覺得純淨柔軟,像是一大朵一大朵的棉花,在棉花下,又是一片貧瘠鋒利的土——這是現實。再怎么美好的文字,都是建立在現實之上的,否則就是無病呻吟。這說的也是理性。

當今,很多年輕的寫手愛堆砌華麗的辭藻、賣弄文采,浮得像一片油,沒有質量。對此,我想說:去閱讀史鐵生先生的文字吧,深厚而純淨、柔軟而現實,那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沉穩。相較而言,那便是一股清泉,乾淨而有質量。

因為那其中,有感性,亦有理性。感性在前,理性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