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的讀後感

從文先生常說“美麗總使人憂愁”。這話是小編從《邊城》裡面看到的,下面整理了幾篇讀後感供大家借鑑參考,希望能夠幫到你們。

《邊城》讀後感

《邊城》里的翠翠是美麗的,她單純善良、不諳世事,對老船夫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著,可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少女卻始終不知道也沒人告訴她,她應該要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幸福,最終只能在一片悽苦之中,孤獨的守著祖父的渡船,等著不知歸期的愛人。老船夫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著一條渡船,不知把多少來來往往的人渡過了小溪,“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他深愛著翠翠,他唯一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他總是在為孫女將來的生活而擔憂,最後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就連撐了一輩子的渡船也被漲起的大水沖走了,這是何等的悲涼啊。

天保和儺送也都是好男人,兩人同時愛上了翠翠,卻因為兄弟之情而相約採用了美麗浪漫的“走馬路”的為愛人唱情歌“競爭”方式,做哥哥的走車路占了先,無論如何也不肯先開腔唱歌,一定得讓弟弟先唱,明知不是弟弟的對手之後就主動離去,在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也不知是為了心中美麗而死,還是因為心中的憂愁而死。儺送二老愛著翠翠,寧可不要碾坊,卻因為一連串的誤會,最終又因天保的意外死去而將愛意深深埋在心中,卻又難以割捨,最終只能帶著深深的自責,選擇遠行,把遙遠的期望留給了翠翠。儺送幾年前與翠翠的偶遇是美麗的,心中萌生的愛意也是美麗的,卻因為彼此的誤會交織著家庭的壓力,而最終釀成了令人失望的悲劇。

《邊城》讀後感

這樣沒有結尾的節選,讀起來有種時代,空間的距離感,文字鋪就的是黑白單調畫面,情感衍生的是動人,柔和的樂調,這是浸著文化,才情的邊城,保守而朝氣,不覺動心。

很自然就想到這樣一個複雜的開場,節日盛況的細述就是個鋪墊,鋪墊翠翠與儺送的邂逅,不過節日裡的邊城傳統熱鬧,喜慶可愛,不是我們如今的虛設所能營造出的,那些瑣碎生動的習俗放到現在看如此充實生動,趣味橫生。

翠翠那顆細緻敏感的心猶如瑪瑙的樸實,堅硬,剔透。固執的等待著祖父,初遇儺送時的慌亂,對祖父慪氣,被說親得羞澀……就是那一樣一個鮮活的耿直,明媚的少女形象,抿嘴,笑,輕問,這樣細微的神態,話語都透著少女的朝氣,頑皮,可愛。是邊城裡跳躍的青春。儺送與翠翠邂逅及其中莫名的情愫讓人感覺如山楂樹之戀般純情,美好。沒有世俗與物質的牽絆,那些年輕人的情感都真切,清澈地沁人心脾。

再看質樸,善良的祖父,好心的幫助,替他的老船夫和賣皮紙的過渡人,年邁的擺渡人,誠摯的對待每一個渡河人,而這相依為命的祖孫倆守著船,守著這幽幽親情。

看著這健康向上的邊城,看著這清純內斂的情愫,看著這質樸人性化的交往,人性美最為珍貴。

於是,便有了一觸傾心的內斂。

《邊城》讀後感

因著“愛”與“美”的特質,我被沈從文身上那股獨特的氣質所吸引,既富於幻想,又在心靈上積澱著沉痛隱憂。

他是個很喜歡強調自己農村背景的作者,在《習題》里他這樣寫道:“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說鄉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

讀完《邊城》,我才似乎向他邁進了一大步,理解了他心中的“愛”,領悟了他筆下的《美》。

小說中湘西秀麗的風景畫和清新、淡遠的牧歌情調深深感染了我。

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

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著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

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

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

他們依著綠水,伴著黃狗,守著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著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

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

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

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

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

疼愛著翠翠並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

翠翠守著渡船深情地等待著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

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著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著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

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艷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著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游。

杏花吹滿頭。

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

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

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

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

這裡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

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裡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箇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

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