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集讀後感

陶淵明是山水田園詩人。那讀完陶淵明集,大家的感悟如何寫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陶淵明集讀後感,希望你有所收穫。

陶淵明集讀後感篇一

他,歷經波折,辭官退隱,躬耕南陽,遠離世俗煙塵,他品味著“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鄉村之美;留戀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但是,令人難過的是,生活在先進的21世界裡,人們卻認為陶潛在逃避,是個只會虛構桃園生活的人;與此同時,令人欣慰的是,他的文章,字裡行間透射出他對自由生活的熱愛,可見他已經領悟了生命的本質,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當我們用另外一個角度過方式來重新審視陶潛,你就會發現那樣黑暗的時代竟會鑄造出這樣偉大的田園詩人。一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個性詩人。他滿腹經綸,品質高雅,正如他愛的菊花一樣。縱觀漫漫歷史長河,他留給後人的是至高無尚的人生觀和千古不朽的經典詩文。

陶淵明集讀後感篇二

翻閱歷史,品讀古典詩詞,便能深刻領會偉大詩人們憂鬱。苦悶的內心世界。“自古英雄多寂寞”,滿城金戈鐵馬,岳飛能做的只是奮力抵抗;遍朝奸臣逆賊,杜甫能做的只是不斷進諫,但肅宗卻不予理睬;而陶潛面對著黑暗污濁的官場亂世,他能做的只有告誡後世統治者,暴政萬不可取。而他這樣的舉動,在千年後世人的眼裡竟是懦弱的表現。陶潛真的錯了嗎?我愕然了,不!他沒有錯…。

他,區區一介文人,入朝為官,但官場腐敗,滿朝奸臣,幾度出仕,幾度歸隱,內心經歷了常人無法想像的痛苦和煎熬。年輕時曾懷有“大濟與蒼生”的青雲之志的他,經歷了人間滄桑,世態炎涼後,已經滿懷憂憤。悲慨交加了!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我們又有何德何能去說他是個懦夫。其實,這就是我們平凡之人的平凡之處啊--亦是無法理解高尚之人清雅脫俗。回歸自然的心志。而今我們已經被時間的繁華綠葉,都市的紙醉金迷所蒙蔽,加之時代的巨大差異,再也不能擁有陶潛的那份灑脫了,但是我們依舊可以在安靜的午後,細細品讀《陶淵明集》。

陶淵明集讀後感篇三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後陸續寫成的一組五言古詩,為酒後高興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是借“飲酒”的題目,寫多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20首,以這一首的格調最為閒雅有致。

詩人從居住的草廬寫起,反思歸田後自己的生活狀態。他並沒有隱居山林岩穴,也沒有寄身廟宇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身處“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會有鬧市,也就人來車往,喧譁不絕於耳,可詩人卻說“而無車馬喧”。這是為什麼呢?第三四句的自問自答揭開了謎底。“問君何能爾”一句轉換敘事角度,將抒情主題客觀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問下去,頗富情趣。“心遠地自偏”一句,以及為精煉的語言,做出了回答:因為心情閒適,心志高遠,所以居所也顯得偏僻安靜。

詩的前四句構成一個意義“方陣”,通過敘事和議論,定下全篇的基調。王安石曾讚賞這四句詩為“奇絕不可及之語”,推崇備至。以下幾句主體隱去,進入“寫景區”,即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稱道的“無我之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妙手偶的之筆,是在不經意中道出的“絕妙好辭”,可謂渾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就是“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兩句,抒情主體又漸漸浮出,寫眼前景物,脫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韻。最後兩句,詩人寫出了對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茫的情形。這裡暗用了《莊子。外物篇》的說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者而言。”就是說再精妙的語言,也不足以傳達人們複雜的感受。語言的盡頭就是音樂,就是舞蹈,就是無聲的沉默。也是隱居後生活的寫照,現在工作壓力大的人不也是都希望過這種日子嗎?

飲酒詩-陶淵明

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古人書之,以為歡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