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讀後感

牛虻是歌頌義大利革命黨人牛虻的小說。看牛虻,你有何讀書感想,來分享一下吧。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牛虻讀後感,希望你有所收穫。

牛虻讀後感篇一

說起《牛虻》,多數人對它的印象就是:這是一本影響了一代中國人的小說。我們的父輩甚至爺輩們對它愛不釋手,提到它時感慨萬千。我們則一臉的不解,然後好奇的拿起來讀。至少我是這樣的。

當我在讀完以後沒有像父母他們那樣的感慨。原因什麼的很明顯:今時不同往日,一部描寫革命烈士的傳奇小說與在和平環境下成長的我這樣一代的年輕人沒有太大的共鳴。這部小說可以影響一代中國人,但它畢竟不是公認的名著。畢竟作者是受到革命者的事跡激勵才寫的這部小說。可能是因為它的第一次出版地點是在與革命毫不相關的,以保守和陳舊聞名的英國。所以在一百零三年前出版時它是那么的默默無名。不過,在半個世紀後翻譯成中文卻廣受當時的青年(也就是我們的父母或他們的上一輩人)的喜愛。無他,就因這部革命傳奇獲得了當時廣大革命青年的共鳴,人們樂於去閱讀那些臨危不懼、寧死不屈、為人民而戰鬥的英雄形象。

似乎說了很多題外話,現在來講一講具體的讀後感。首先我感覺《牛虻》雖然不是什麼名著的,但是卻可以像金庸的武俠小說那樣從很多角度閱讀它。想看傳奇的人可以把它當一部革命傳奇來看,想看言情的可以當它言情小說看(不過這愛情的結局有些悲慘),想看懸疑的甚至也可以當它懸疑小說來看。用輕小說的觀點來講,就是它集合了各種元素於一身的多元小說。當然不管你怎么看,他的故事始終只有一個,他的人物形象永遠也是那幾個。主人公亞瑟給人的感覺是熱血過了頭結果犯了錯誤(不能全怪他),經過一番的磨練後成為了一位老練的,冷酷的革命者並有所成就,最後因為意外被捕就義。他是我們理想中的革命志士,他有著不管自己的外在怎么改變,對祖國獨立的思想根基依然沒有動搖。他在親情與革命中選擇了後者,捨生取義。也符合中國傳統的忠孝難兩全的思想。可以說,關於亞瑟這一形象的創作還是挺成功的,當然似乎有些絕對化、簡單化、甚至模式化,給人感覺有些生硬。我覺得應該更多的描述他在各種情感與各種思想之間的矛盾心理與行為會更好。

牛虻讀後感篇二

整個故事設計的極為巧妙,有鋪有墊,有血有肉。

全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段對話,男主人公問女主人公對雜耍班裡一個駝背的表演有什麼看法,女主人公覺得那種表演使人覺得不舒服,那是恥辱,是人類的墮落。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墮落的,只是墮落的方式不同罷了。”

女主人公覺得一個人肉體是一件神聖的東西,不願看到它受到糟蹋變成醜惡。

男主人公的一段回答簡直令我振聾發聵。

“難道你從來不曾想到過,那個可憐的小丑也會有一個靈魂---一個活生生的、7拚命在掙扎的人的靈魂,拴牢在那一個彎曲的軀殼裡,被迫做它的奴隸嗎?你對於一切都慈悲為懷,你看見那個穿著愚人衣服、掛著鈴鐺的肉體感到憐憫,難道你就沒有想到過,那個可憐的靈魂是那么赤裸裸的竟連一件遮羞的彩衣都沒有嗎?想一想吧,它在那些觀眾面前,冷得簌簌發抖,被羞恥和苦惱壓得喘不過氣來,只覺得觀眾的嘲弄就像皮鞭一般抽著它,觀眾的鬨笑就像燒紅的烙鐵燙著它裸露的皮肉!想一想吧,它在觀眾面前是那樣無可奈何:四面看看,想找山來藏,山不肯倒在它身上;想找石來擋,石又無心來遮護它;因而它嫉妒老鼠,倒不如它們還能有地洞可以鑽!而且你還要記住,靈魂是啞的,它哭喊不出聲來,只得忍受,忍受,忍受!”

讀完映入我眼帘的居然是鳳姐的形象,是啊,我也曾呵呵過她,然而她卻一步一步站到了我需仰視的那個山丘。

一切加害於你的、偶然的困難,都可以當成是人生過程中正常的狀態。沒有人會為你的幸福準備好所需的一切,幸福必須靠自己去爭取。

牛虻讀後感篇三

前兩天和朋友一起爬完山吃飯的時候不知道怎么就聊到書了,然後大力說他最喜歡的書就是《牛虻》,對他影響很大,讓我不由得肅然起敬。這書倒是知道的,大概了解一些梗概,但是並沒有拜讀過。當年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裡面有提到過保爾·柯察金曾經受過牛虻的影響。

因為清明時節雨紛紛,所以就沒有怎么出門。我覺得下雨天和小說更配,於是便尋了《牛虻》來讀。

作者是位女性,難怪筆觸能那么的細膩與優美了。對場景描寫簡直就是浪漫又多情。在她的筆下“一隻微微抖動著白色翅膀的小船在潤濕的微風中飄蕩,就像是投在水面上的一簇銀色蒲公英”,薔薇花在閒靜的白雲底下垂著頭做著好夢,湖水在靠岸的鵝卵石中間喃喃低語。

這本小說很多人都從中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可我卻感覺它更像是一個兒子為了奪回父親的愛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男主人公是神父的私生子,從小生活在一個富裕但是卻知道他母親不光彩過去的家庭,導致很淒涼很敏感。最後在母親死後不久知道了真相,製造跳河假死之後偷渡到南美,過了5年非人生活之後被探險家帶回歐洲,從此投入革命反對教皇的統治。

很多人認為他是因為被神父欺騙而選擇報復。可我覺得他應該是感覺自己的父親在還沒見到自己降臨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已經拋棄自己了。為了自己的信仰、地位。

而後一系列的活動都是為了奪回父親的愛,因為橫在他們之間的就是虛空的上帝。所以他恨它,在18歲離開家時一錘一錘砸碎釘著耶穌的十字像時,就已經不可饒恕了。

當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