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後感2000字

1947年發表的《圍城》是“文化崑崙”錢鍾書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中少數的佳作之一,被稱為“新《儒林外史》”,推崇為“一部近代中國的經典之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圍城讀後感20xx字,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圍城讀後感20xx字篇1

《圍城》講的是什麼,講的是情,其實再說深一點,就是以情說人生,大家都知道的那一句,“婚姻如圍城,城中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人生諸事,大抵如此,拿感情說事,通用性比較好,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生活,有人想唱歌,有人想跳舞,有人愛紅妝,有人愛武裝,可是但凡是人,那心中總有感情,無論是情場老手,還是得道高僧,也都有過當年,估計錢老深諳其道,所以講述了一個叫方鴻漸的人的情感經歷。

《圍城》的主角就是方鴻漸,他一共遇到四個女人: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和孫柔嘉,這其中和鮑小姐是屬於一夜風流,和餘下三個才有感情糾葛。這三位女性,三種類型。先說蘇文紈,蘇文紈就是現在的白富美(也許沒那么美),老爸是當官的,自己是博士,還是國外的博士,優秀到不要再優秀,一般人都覺得這種女人一定是要嫁牛人的了,就連方鴻漸家裡的一向自負老太爺都說自己的兒子配不上她,可其實眾人有所不知,有些這種什麼都不缺的女人選擇對象的時候反而不會過分挑剔財富與地位,因為她自己家就有嘛,她看中什麼呢,因人而異吧,就蘇文紈而言,估計是看上了方鴻漸那種有點迂腐的正直,加上有點才學,同時為人比較隨和吧。不過她

沒看出方鴻漸最重要的一個特點,這個待會再說。就方鴻漸跟其“競爭對手”趙辛楣相比,應該是趙辛楣勝出,但趙辛楣相對比較高傲,趾高氣昂,這可不是蘇大小姐所喜歡的,所以苦追卻是追不到。(這裡額外吐槽一下,其實個人覺得蘇文紈就是覺得看方鴻漸比趙辛楣順眼,也可以理解為在蘇文紈眼裡方鴻漸長得帥一點,人有時候就這么怪,眾人之中就看某人順眼,看某人不順眼,沒有理由。)

再說唐曉芙,書中最完美的女性,被稱為“時代的罕物”,但又是作者筆墨最少的一位,就現實而言,理想化的東西不會存在,所以作者無法多加筆墨,因為越加越假。就本人個人觀點,唐曉芙事實上是方鴻漸唯一愛上的女人,這個也待會再評。唐曉芙是什麼類型呢,換做今天的說法,就是有點傾城,有點傾國,卻不為世俗污染,仍然明媚的女子。儘管唐曉芙的父母說自己女兒是交際明星,但估計唐曉芙本人很純,因為她說過一句很牛的話:“我愛的人,我要能夠占領他整個生命,他在碰見我以前,沒有過去,留著空白等待我”,唐曉芙既然能說出這句話,說明她自己應該沒有過去,所以才說這么有底氣的一句話。她所謂的交際明星,就是不斷地去結識朋友,估計男性居多,但她只是一般來往,從中找那個自己要找的人,終於,她發現了方鴻漸,可惜最後卻無疾而終。箇中原因,待會再說。

最後登場的是孫柔嘉,那個最後成為方鴻漸妻子的人。相對於前面兩位,孫柔嘉就顯得有點失色,沒有那么顯赫的背景,不傾城,不傾國,也不那么明媚,她本是三個當中綜合得分最低的,卻和方鴻漸走到了一起(當然,得到方鴻漸也並不一定是什麼好事)。孫柔嘉從平庸到一開始根本沒有進入到方鴻漸的眼帘,到最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男人,本來算是功成圓滿,可是小說最後卻是雙方的爭執與離開結束。

現在回過頭來細說一下三位,先說方鴻漸遇到蘇文紈,方鴻漸自己很早就說“自己和蘇文紈是兩條平行線,永遠也走不到一起”,其實就是說只可以做朋友,沒辦法做戀人。說白了,就是沒感覺。這讓我想到一句愛情經典語:如果戀人分手後還能做朋友,要么是當初大家都只是玩玩而已,要么有人在默默忍受,還有你常聽到的一句話she is just not that into you,這種,其實就是沒感覺。至於方鴻漸為什麼會沒感覺呢,這個愛情問題是否需要理由呢?對於當事人來說,沒感覺不需要理由,對於旁觀者來說,還是要分析一下子的。

個人認為,方鴻漸對蘇文紈沒感覺主要有三個原因:一,蘇文紈不是方鴻漸喜歡的類型,蘇文紈是那種沒辦法給男人小鳥依人的感覺,雖然蘇也在方鴻漸面前裝過可愛,可是在方看來不過是東施效顰罷了;二,蘇文紈太優秀,讓方的潛意識裡感到自卑和不安;三,蘇文紈性格太強勢,這對於傳統觀念很強的方鴻漸以及他的家人來說是非常受不了的,在《圍城》後面說孫柔嘉來到方家的時候,其父母特別是妯娌就特別看不慣孫的大小姐作風,要知道,孫柔嘉可是三位女主角中對方鴻漸夠百依百順的了,這樣的尚且看不慣,那蘇文紈更是為方家上下所不容了。所以,綜上所述,蘇文紈這樣的貴族名校大小姐就被PK掉了。

再說第二位,唐曉芙同學,唐曉芙對於方鴻漸來說,可謂是一見鍾情,用現在的話說,方鴻漸腦子裡有一個對夢中情人描述的列表,當他看到唐曉芙的時候,就發現那張列表寫的人就是唐曉芙,所以,方鴻漸可以說一來就愛上了唐曉芙。可是愛情和婚姻是兩碼事,愛是愛,並不代表可以走到一起,方鴻漸最終和唐曉芙分手告終,何故呢?一般人都看出至少有兩點:一,方鴻漸太過於軟弱,方鴻漸一個軟弱的男人,遇到唐曉芙合得來還是因

為他年長唐曉芙很多,不然一樣的被強勢,另外,唐曉芙還有個超級強勢的姐姐蘇文紈,方鴻漸實在不知道該怎樣去面對;其次,方鴻漸其實內心被唐曉芙的那句名言佳句戳中了痛點,自認為自己這樣老牛吃嫩草的行為有點不妥,更何況自己還有過一段風流史,更覺得臉上無光,之前蘇文紈沒有把這事告訴唐曉芙自己還可以瞞天過海,現在總不至於掩耳盜鈴吧,所以還是算了。除了這兩點理由我覺得還有更實際的東西,對方鴻漸來講,唐曉芙這樣一個活潑的少女,當真正到了婚姻的柴米油鹽,真的還能像戀愛時打打網球那樣嗎,而對於唐曉芙來說,方鴻漸這么一個談吐機智的大叔,卻不善在職場發展,那拿什麼來保證衣食無憂呢。

最後到了孫柔嘉時間,其實我個人不喜歡孫柔嘉,所以每次說到孫都有點不想多寫,不過還是得把方鴻漸對孫的感覺寫清楚,不然對不起讀者的支持了。為什麼方鴻漸會選擇孫柔嘉?主要就在對方鴻漸的態度上,孫對方鴻漸是最好的,最上心的,大有願意為對方付出以及想盡辦法討方的歡心,這到讓我想到我們常說的態度決定一切,有時候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往往強者覺得不屑結果反而沒做好,而弱者一來就覺得自己弱,努力了反而做成了。上面兩位大小姐,雖說都愛過方鴻漸,不過她們心裏面始終有一個觀念,追求姑奶奶的人多了去了。想想蘇文紈,光是在小說出現的就有趙辛楣這樣的牛人,唐曉芙也是一群男人追,到了孫柔嘉,只剩下一個陸子瀟這

種猥瑣男喜歡她,所以她可以放下身段去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白馬王子方鴻漸,這就是孫柔嘉獲得勝利的原因,她的手段以及態度,非常適合方鴻漸這樣軟弱而骨子裡又十分傳統的小生,所以她勝利了,不過好景不長啊,方鴻漸回到上海的落魄使得孫柔嘉也受不了了,想來也是,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孫柔嘉也是女人,於是對方鴻漸的不滿日益明顯,兩人的矛盾在孫柔嘉的姑媽的攛掇下爆發,最後孫柔嘉離家去了姑媽家,方鴻漸也計畫離開上海去重慶,小說結束。

小說結束,不過讀者多會有兩問,一是方鴻漸與孫柔嘉的未來如何,二是方鴻漸的人生如果可以重來,應該選擇誰。

對於方鴻漸的婚姻的未來,其實錢鍾書先生故意給了一個模稜兩可的情況,任由讀者去猜想,我個人認為方鴻漸不會因此就跟孫柔嘉分手,還是就這樣過,雖然作品上面寫到孫柔嘉被姑媽接回家了,方鴻漸又想去重慶工作,但是不要忘了細節,一是方鴻漸離家而去的時候仍然想回去道歉好了,而且孫柔嘉回姑媽家的時候還在安排方鴻漸第二天的早飯,所以兩人分手到不至於,只是不幸福罷了。再說了,舊時的人,對婚姻還是有幾分尊重,不到最後一刻,不會說離就離。

第二個問題是方鴻漸應該選誰,在我看來,應該選蘇文紈,方鴻漸自己傻,以為找孫柔嘉自己就能夠保住形象和顏面了,實在是可笑,自己沒本事,遲早會被妻子罵沒用,要敢面對現實,還不如一來就選擇蘇小姐,一樣地在妻子面前沒多大面子,但是生活質量和社會地位要高很多,何樂而不為。也許有人覺得這番說法過於現實,但是本來方鴻漸也不愛孫柔嘉啊,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如選蘇文紈。這時候又有人說,那唐曉芙呢,兩人這么要好,寫信都是一堆一堆的,克服一下不還有真愛么,我只能用一句歌詞來說,“印象中愛情好像頂不住那時間”,婚姻跟愛情還是有很多不同,不懂的人自己去成長。

末了,想再說一下圍城理論,我覺得無論做事什麼,無論你在城中或是城外,儘量做好眼前就是了,人生本來如白駒過隙,任何一段時間,都是無法回去的屬於你自己的唯一經歷,且行且珍惜。

圍城讀後感20xx字篇2

以前就聽人提起過《圍城》,最熟悉的語句自然是那句:“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著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么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我們的生活中“圍城”隨處可見。不僅僅是戀愛婚姻、工作事業,還有學習生活、交友處世,無一不有一個“城”把我們“圍”著。“圍城”——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錢鍾書用幽默的語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醜惡、虛榮。如:“夜仿佛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了,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隱褪後的夜色也帶著酡紅”、“孫太太眼睛紅腫,眼眶似乎飽和著眼淚,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輕輕一碰就會掉下來”、“蘇小姐雙頰塗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暈出紅來,像紙上沁的油漬,頃刻布到滿臉,靦腆得迷人”。

又如:“我們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親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見過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許我們全神貫注,無間斷地懷念一個人。我們一生對於最親愛的人的想念,加起來恐怕不到一點鐘,此外不過是念頭在他身上瞥過,想到而已”、“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後部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並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識”。這些語句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時而讓人忍俊不禁,時而又想像著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給人深深的同感,仿佛身臨其境、如見其人。

當我讀完全文後,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這樣都“結束”了嗎?對於主人公的故事,對於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索、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鑑賞。全文最後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

讀完《圍城》,從主人公精彩而又獨特的故事前後,我看到了作者所表達的人性和表現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動傳神的描述。筆者認為,這些精髓需要我們去理解、去意會、去感悟……

主人公方鴻漸從歐洲留學回國後,進出事業、愛情、家庭三座”圍城”,屢屢抗戰,最後仍免不了失敗的命運,書中還塑造了另一些“歸海派”人物和國內的知識分子,如空虛無聊的趙辛楣,矯情淺薄的蘇文紈,純真可愛的唐曉芙,巧於心計的孫柔嘉,虛偽卑鄙的李梅亭。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運用諷刺的語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發掘了人物的隱秘心理。

性格決定命運,我想是這樣的,書中的主人公方漸鴻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他雖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則,甚至還帶有一絲玩世不恭的態度,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使他身陷“圍城”。其實,“圍城”都是自己創造的,他想成為大人物,這齣發點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變環境,並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在那個時代,作個大人物不容易,必須有高尚的品質和情操,要具備很多優點……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門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覺得對不起自己的事情。而方鴻漸,他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面對自己的欲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兩者交界處遊蕩。正是這種性格,使他身陷自己為自己創造的“圍城”。

我認為,做人應該有原則,應該用正當的手段去達成自己的目標,如果這個目標現在實現不了,就只能說明你自身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要多看看自身的因素。如果目標很大,可能自己無法實現,那也不要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要做事,先學做人,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做人原則都沒有,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覺得,一個人一生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學會做人,當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時,回想自己的一生,或順利,或坎坷,但自己問心無愧,這便是一生最大的成就。

可方漸鴻偏偏愛慕虛榮,看到他購買假文憑那段時,我不禁心生笑意。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購買了假文憑,買了以後又覺得良心受到了譴責,他又深陷“圍城”了。而這個“圍城”,使他自己為自己築建的枷鎖,一切皆因欲望,利益,虛榮。

在競爭愈加激烈的今天,更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和虛榮所困。這本書恰巧揭示了人的心靈最深處的罪惡。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躲在黑暗的角落裡,或攻於心計,明爭暗鬥,甚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人們在貪婪和欲望的驅使下變得可怕。這本書,更是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欲望和利益的可怕。

方漸鴻一生中遭遇了很多“圍城”,這是他的性格決定的,這些看似偶然的困擾,事實上卻是必然的。

這本書寫得也很有文學色彩。作者幽默的筆墨使一個性格鮮明的小人物躍然紙上。有人說,方漸鴻是作者本人的影子,無論是真是假,方漸鴻這個人物作者描寫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筆墨幽默,在幾處人物的外貌描寫中也得以體現。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語言諷刺嘲弄一些社會現象,文字順暢,使人讀起來通俗易懂。在寫作方面這本書也有很多我值得學習的地方。

其實,有時我們也會身陷“圍城”,但更多都是我們自己為自己創造的。我曾經也有很多煩惱和困擾,現在看來,也不足為奇了。成功要靠自己努力爭取,“如果你失敗了,就說明你還不夠強大,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吧!”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變自己。只能是我去適應環境,環境並不會來適應我。想要打破自己身邊的“圍城”很簡單,凡事應更多地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考慮,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圍城讀後感20xx字篇3

“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這是我看錢鍾書先生《圍城》感受最深的一句話。

前段時間趁著無聊打發時間就把錢鍾書先生的《圍城》粗略的拜讀了一下。看的不是很認真,但是感受挺深的。這幾天因為要準備讀書交流會,所以又把這本書再次看了一次,兩次真的會有不同的感受。特別是這次我感覺自己從書中得到的更多,可能不太能理解書中主人公的感受,不能做到感同身受,也大概可以知道一點。

第一次讀這本書時,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句話“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起初我還以為這只是被利慾占據心靈的表現,後來縱覽全文之後,才知道,這句話是出自留洋學生,一個孤高清傲的女子,蘇文紈口中說出:她是在感慨愛情與婚姻,同時也在領悟那個時代的人生意義……

小說以方鴻漸的生活道路為主線,反映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的變遷浮沉。在感情上,方鴻漸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在和他有過關係的幾個女人面前都是如此;對於鮑小姐,他失敗於無力抵抗,對於蘇小姐,他失敗於優柔寡斷,對於唐小姐,他失敗於無所行動,對於孫小姐,他失敗於沒有判斷力。雖然說圍城存在,但大多數感情的圍城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但同時,他也是承認自己的失敗的,當他拿到了克萊登大學的假學位,卻不肯以假亂真,實際上就承認自己做了賊,做人還是強勢一點好。

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只是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我們生活中也是處處有著圍城,我們都是被困在城中的人,無形的城太多了。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說得如此那般真切其實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現如今的社會,競爭激烈,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同學朋友之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里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各種壓力壓得我們透不過氣,我們出生開始就有著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能做的不是隨遇而安,我們需要反抗,需要去拼搏,與命運作鬥爭,只有這樣,我們的這座圍城才不至於是困擾我們,說不定可以變成我們的烏托邦呢!

的確,我們生活中也是處處都有“圍城”,事業,愛情,家庭,學習,生活都與這座圍城密切相關,看你自己如何取捨。人性本惡亦或是人性本善?這都交由我們自己去探究。

只有一點,我覺得我們是不能改變的,就是身處這樣一個大世界,不管人心不管世道如何險惡,重要的是我們始終要保持一顆善良單純的心。雖然很多事實證明,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堅信:只要我們自己想,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身處亂世,心亦不變”。我們現在還沒有踏入社會,還沒有真正嘗到社會的滋味。在學校里我們也不能迷失自己,與人交往我們不能見人就掏心掏肺,但是至少要真誠相待。我自認為在這方面做的還是不錯的。不管是誰,我覺得只要我真心真義對你,時間久了你也會一樣對我。做人這樣,做事情又何嘗不是一樣的道理呢?做事情我們絕對不能心存僥倖,一定要踏踏實實老老實實去做好,去盡全力完成上面分配的任務。

書中的方鴻漸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出身小富家庭,留過洋,沒什麼理想,不善交際,一介書生,也很單純,這個故事到最後給我們呈現的無疑是個悲劇,起初,我以為方鴻漸和蘇文紈會是一對,可惜現實很殘酷,方鴻漸不喜歡蘇文紈。這讓我想起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好像外人看似很般配的一對往往走不到一起。最後方鴻漸和孫柔嘉成了一對,他們都是很單純的,他們經常為很瑣碎的小事爭吵,這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兩人都不願意認輸,小氣,斤斤計較,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大家都向對方展示好的一面,浪漫,收起自己的脾氣,一旦在一起,柴米油鹽,朝夕相處,矛盾自然爆發了,圍城心理,是人性吧,這也是這部小說能引起廣泛共鳴的原因。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現在80後結婚有多少是能如自己所願的,很多都有來自親友雙方父母的因素,最後都不得而終。其實我不夠資格在這裡說到感情,畢竟自己少不更事,但是自己身邊這樣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所以我也有一定發言權,他們很多都是被房子和金錢弄得不能走到最後。

看完圍城,我總有一種很壓抑的心情,總覺得回味悠長。以後有時間一定再讀一遍,看看是否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感受。是否可以給我其他啟發。我也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這本書,說不定可以讓正困於心的你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