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龐樸學術文化隨筆》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的古老文明,而維繫這一文明於不墜的靈魂,則是中華文化。作為一名堅定的文化保守主義者,龐朴仍然堅信,中華文化時至今日仍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並為此,走在探索中華文化的學術之路上,不曾止歇。我們一同看看中華文化的魅力吧。

看星星 發現“火歷”

熟知龐朴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能夠為了真理而無所畏懼的人。1949年,年僅20齣頭的龐朴,就做了一件置生死於度外的事情:從蔣管區投奔到解放區。到了解放區,龐朴就留在了華東大學。後來,華東大學與青島的山東大學合校,從此龐朴成為山東大學的一員。

龐朴是以研究中國文化而成為名家的,殊不知,他今天治學的成就最初都是在私塾中打下的基礎。在龐朴11歲的時候,日本占領了他的家鄉,辦了一些“新民國小”,實行奴化教育。龐朴及其家人堅決不去這種奴化學校,遂轉入一個私塾中繼續學習。“這或許是國家不幸詩人幸吧。”龐朴說。《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四書、五經(五經唯讀了《詩經》),等等,就是在那時背得滾瓜爛熟的,由此啟發了他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和感性。

龐朴真正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是從1952年到中國人民大學學習哲學開始的。兩年後,龐朴畢業回到山東大學教馬克思主義哲學。龐朴認為,要研究毛澤東哲學思想,首先應該了解中國哲學思想,遂決定轉到中國哲學的研究領域,但後來這卻成為龐朴被批判的重要原因。

1971年,龐朴被下放到了曲阜。他的書都被貼上了封條。到曲阜後,龐朴發現了一個非常好的東西,那就是天上的星星特別多。地上沒有書可念,他就念這個天書。於是,夏天的晚上,龐朴就搬把椅子,在操場上看星空。花了兩年的時間,把漫天的星空都搞清楚了。沒想到,龐朴看星星,卻直接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學術發現—火歷。

龐朴的發現引起了天文學界的極大興趣。中國天文史學界權威席澤宗就曾公開高度評價過龐朴的這一發現,並認為龐朴的這種做法,才是研究中國天文學史的正確方法。因為在他看來,現在許多研究中國天文史的學者用的都是西方的科學體系,這樣中國很多天文史料都通通被削掉了,如此一來,中國天文史的研究就沒法發展了。

推動上世紀80年代“文化熱”

20世紀80年代“文化熱”的出現,與龐朴對文化研究的重視和推動有莫大關係。1981年,龐朴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聘,擔任《人類文化與科學發展史》國際編委會中國代表。出於職業的敏感性,龐朴發現中國當時極端缺乏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原因自然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誰也不會想到,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惡果之一,竟是大革了文化的命。”因此,龐朴開始在學界呼籲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當然,“文化熱”的興起有其現實的社會背景,即跟鄧小平同志提出“四個現代化”有關。現代化的對立面是傳統,所以在談現代化的同時,很自然就有一個如何對待傳統的問題。西方曾認為:要現代化就不要傳統,要現代化就必須拋棄傳統。現在國家提出現代化了,那傳統怎么辦?這是當年擺在國人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1982年,龐朴在《人民日報》發表了《應該注意文化史的研究》一文,率先發出重視文化史研究的時代呼聲,引起學界的強烈反響,從而掀起了上世紀80年代“文化熱”的序幕。

文化是什麼?龐朴為此曾去拜訪錢鍾書先生。錢鍾書說,你不問我的時候,我知道文化是什麼,你一問我,我倒糊塗了。事實上真是這樣,當時誰也搞不清楚文化的形式是什麼?內容是什麼?怎樣發展的?怎樣衰敗的?文化跟政治經濟的關係是怎樣的?沒有人能形成非常肯定的表述。1949年到1979年,30年裡中國只出版過一本關於文化的書。

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龐朴曾就文化學、文化史、文化傳統與現代化諸問題,數十次發表演說、撰寫文章,闡述其對文化的各種思想認識,從而推動了文化研究熱潮的前進。龐朴的一系列重要觀點可歸納為“一二三”:一就是一個定義,什麼叫文化?文化就是人化。二就是認為文化有兩個屬性:民族性和時代性。三就是文化有三個層面,即物質的、精神的和制度的。龐朴對於文化的定義、兩個屬性和三層結構的闡述,引起了學界的極大重視,成為探討中華文化問題的重要理論指導。

龐朴特彆強調文化的民族性,並認為文化是民族的根,文化的最基本屬性是它的民族性。如果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化,這個民族最後就會蒸發掉。滿族就是一個例子。滿族統治了全國,最後滿族自己沒有了。為什麼?因為它的文化和它的民族分離了,滿族文化失去了民族性,最後這個民族就沒有凝聚力了。

然而,“文化熱”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卻形成了一股反傳統的潮流,自由主義文化觀在社會上占據了主導地位,其具體體現就是紀錄片《河殤》。《河殤》中說中國是黃河文明,西方是海洋文明,提出要用蔚藍色的海洋文明代替黃河文明。後來,王元化提出“新啟蒙”,認為五四時期的科學和民主問題沒有解決好,過去的傳統是一直處在蒙昧時代,現在要繼續解決啟蒙問題。因此,《河殤》和新啟蒙,都是自由主義者對待傳統文化的看法。然而,他們否定文化民族性的傾向,很快便被歷史否定了。

“一分為三” 探究中華文化

“他是一個很傑出、很有創見的學者。”北京大學教授湯一介曾這樣評價他。龐朴是中華文化研究的大家,不僅僅指其知識之淵博、見解之深刻,更是指他富有創新精神,往往能夠獨闢蹊徑獲得新解。

在龐朴諸多創見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對中華文化密碼“一分為三”的探究。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龐朴開始從文化現象入手,致力於中國辯證思想的研究,以解讀中華文化密碼。比如說,他從黃帝的傳說開始,用黃帝的故事說混沌,用“伯樂相馬”來談認識論,從“庖丁解牛”談實踐論,通過一批出土文物(紡錘)來談“玄”,運用幾個上古文字來說“無”,如此等等,最後當然都要歸結到中國辯證思維。

龐朴深深相信,中國文化體系有個密碼,就是“三”。於是便用這個密碼去開中國文化寶藏之鎖,也用開了鎖的寶藏文化來反證密碼之存在。如《解牛之解》、《相馬之相》等。古稀之後,龐朴開始對“一分為三”給出理論上的說明,於是有了《中庸與三分》等嘗試。20xx年,他開始撰寫《一分為三論》,20xx年出版,給“一分為三”研究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龐朴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統一的,同時又是三分的;統一是三分的統一,三分是統一的三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其密碼也正是一個‘三’字。”

醫院裡邊掛吊瓶邊上課

“龐先生是一位真正能夠將所學與生活融於一體的人,他的生活看似平常,實則不然。”龐朴的學生、山東大學教授馮建國說。作為蜚聲國際的學者、中華文化研究領域的大家,龐朴的學術成就令人仰止,哲思高明令人莫測。然而,在生活中他卻是一位和藹可親的普通老先生,不過這可不是平常所理解的普通,而是經高明而後返回到中庸的普通。

在外人看來,龐朴的生活似乎很簡樸,生活中的飯菜也是樸素得很,吃的都是市場上最普通的蔬菜水果、雞鴨魚肉什麼的。龐朴自己曾有過這樣的規定:每一兩個星期才打一次牙祭。這給龐朴的身體帶來了莫大的好處,老年人整天擔心懼怕的“三高”問題,從來沒有發生在龐朴的身上。可以說簡樸的後面卻不簡單。

有一天,他遞給來訪的學生一張報紙,說:“你看一下報紙中這些美術作品有什麼問題沒有?”這位學生接過來左看右看,始終沒看出什麼問題。於是,龐朴指著其中的一幅畫說:“你看這幅《荀子祭酒圖》,畫面上的幾個人在舉杯暢飲,根本不像荀子在講學,祭酒可是今天所說的老師。這幅畫本應展現的是荀子作為當時稷下學宮的學術領袖的風範,然而卻被畫者理解為一種喝酒暢飲的活動,實在不應該!”

有一次,龐朴在住院打吊瓶的時候,突然對來看望的學生說道:“閒來無事,我給你們上堂課吧,教你們怎么閱讀古文。”學生們愣住了,沒想到穿著病號服、躺在床上掛吊瓶的先生要現場開課。龐朴說:“你們知道《論語》中‘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這段話吧?……”學生們圍在旁邊認真聽起來。沒見過這場面的醫護人員及其他人紛紛駐足觀看,一時成為病房裡的一景。

龐朴還曾因身體乏力等問題住過幾次醫院。同醫院打交道多了,龐朴發現中西醫在治療方法上有著根本的不同,於是,他給醫院也下了個診斷:“中醫是治病的人,西醫是治人的病。”用簡單的一句話,將中西醫的本質區別指了出來。在同老中醫交流自己的病情時,龐朴說自己的感覺是“麻而不木,腫而不脹”。大家知道,麻過了就是木,腫大了就是脹,龐朴對自己病情的描述真可謂精準。

極高明而道中庸,正是龐朴其人其學的最大特色。

(據《中國教育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