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五篇匯總

讀了這本書後,我知道了世上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關鍵是看你有沒有這樣的毅力,去面對、去挑戰。你看,海倫生活在“無聲,無語,無光”的另一個世界裡,她卻如此堅強,自己是一個殘疾人,卻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還給其他殘疾人送去溫暖。馬克·吐溫是這樣讚揚她的:“十九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倫,一個是海倫·凱勒。”是呀,她的確是一個奇人。---題記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一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由美國的海倫凱勒所寫。這是一部催人奮進、讓人感動落淚的名著。合上書,似乎還有些淡淡的書香。閉著眼,細細回想,眼前又似乎出現了這樣的一幅畫面……

1880年6月27日,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孩出生了,她叫海倫凱勒。不幸的是,上帝卻狠下了心,在一歲半時,她發了高燒,導致失明,不能與人交流,也不能聆聽這世上的美妙聲音。這突如其來的一切,衝掉了海倫凱勒對未來的美好希望。頃刻間,美麗的世界在她的眼裡顯得如此無力,如此蒼白,如此悲涼……她變了,變得暴躁、任性。或許,上帝被她感動了,給她關了一扇門,又給她開了一扇窗。她六歲時,一個充滿愛心和責任感的莎莉文老師給她點燃了希望之燭。她的到來,讓海倫充滿了期待……於是,海倫就這樣踏上了學習的航船。她在老師的培養和教育下,博覽群書。儘管那突起的盲文摸到她手指都出血了,但她沒有放棄,也沒有退縮,依舊如故,閱盡千書萬卷。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她成功了!她畢業於哈佛大學德里克夫學院,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海倫,用她的行動向全世界證明了戰勝生命的勇氣,詮釋了用汗水澆灌,用樂觀和毅力施肥必開花結果的真理。海倫,用她的行動書寫了奇蹟。一個殘疾人都可以創造如此輝煌的奇蹟,何況我們?與她相比,我們或許會自嘆不如,羞愧——她面對困難,是多么地樂觀、堅強、積極進取啊!她熱愛生命,珍惜時間,爭分奪秒地學習,勇往直前。回過頭來,我們也不必自憐自哀,其實,我們還有很多潛力可挖呢!只要我們懂得拼搏。Fighting!Comeon!此外,我們還應該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不要等它失去後才來後悔,世上沒有後悔藥!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要讓時間從你的指縫間流過。

讓我們打開書的世界,用心靈與它們面對面交流吧!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二

上周日的下午,天陰沉沉的。我坐在陽台上,翻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來細細地品讀。

當我讀到海倫·凱很小的時候就因病而讓她的世界變得無光,無聲又無肋。從此,她就和廣闊的綠色家園、蔚藍的天空、青翠的草木和爭奇鬥豔的鮮花告別了時,我的心情就像窗外的天空一樣沉悶起來了。我為上帝對她的命運安排不公平而難過。當我又讀到海倫在家庭老師安妮·莎莉文·梅小姐的幫助下,她竟學會讀書和說話時,我不禁為她欣喜。當我讀到海倫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名校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名學識淵博,能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各作家,並為許多殘疾人的前途和幸福到處奔波時,我不禁為她感到嬌傲、自豪。我非常敬佩她,因為她面對人生的困境,面對茫茫黑暗的世界時,她用超出一般人的堅強毅力,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跡,她把目光投給要幫助的人們,把愛的光芒灑向了整個世界……

德國大詩人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等於和一位高尚的人對話。”我覺得真的不假,我仿佛看見海倫就在眼前,我感受到她時時刻刻都在激勵著我,一個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的人都能戰勝困難,創造出奇蹟,而作為一個健全的人,如果不好好學習,因為一點點困難就放棄,我們在海倫面前能不處處自慚形穢嗎?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三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十九世紀有兩奇人,一個是拿破倫,一個就是海倫·凱勒。”最近我讀了一本關於海倫的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的心被海倫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海倫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運的,正是因為有了知識,她才如此幸運。在她19個月時失去視覺和聽覺後,就與這個世界失去了溝通,失去了聯繫。她古怪、粗暴、無禮,直至莎莉文老師走進了她的生活,教會她認字,才使她張開了心靈的眼睛,得以與人溝通。我相信海倫一定是用心來感受這個世界,用心來享受生命。她遠比我們這些正常人活得幸福、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是知識給了她生活的勇氣,是知識給了她接受生命挑戰的力量,使她能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於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

在這本書中,還有一個偉大的人物,那就是莎莉文老師。是她,給了海倫“又一次的生命”。在這個世界上,像莎莉文這樣的老師還有很多很多。想到我的老師,她將自己的知識無私,毫不保留的傳授給了我們。此時,我也想對我的老師說一聲:“老師,您辛苦了!謝謝您!”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懂得了自強不息的含義。所以我們要學習海倫的這種頑強拼搏,不怕困難的精神。當然,也不能忘了我們的老師。在新學期的學習中,我們要加油,加油,再加油!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四

海倫·凱勒是一位聾盲人,對她來講寫一本書,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但她仍寫出了很多書,其中一本書的名字就叫做《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7月零幾天我把這本書給買來了,過了幾天我看完了,我是帶著淚花看完的,她一直努力著,在她老師莎莉文小姐的幫助下,海倫。凱勒和耳聰目明的人一起從頂級的哈佛大學畢業了。

對呀!努力就一定能成功,這本書激勵著我,所以我要和海倫。凱勒一樣擺脫命運的安排,向著目標而努力著。海倫通過了努力學會了:法語,德語和拉丁語,還加上說話。對於一個盲的人,這已經很困難了,何況這個又聾又盲的海倫呢?但是海倫她做到了。

當我看到海倫說的:“正常人在技能和器官上的使用上有皮懶的特點,但只有聾者體會到聽力的寶貴,只有盲者意識到市裡的多重恩惠,我問過結婚多年丈夫,他們妻子眼睛的顏色,可他們說不知道。然而妻子不斷抱怨,說家裡的新變化丈夫都看不到。有視力的人的眼睛很快就習慣了周圍的環境常規,看見的只是驚人的和突出的事物。但是即便是在看最突出的景象時候,他們的眼睛也是懶惰的。”我非常同意這個觀點,因為你想想,你真的仔細去觀察一樣東西和一個人嗎?不不不,你沒有,對不對!讀了這本書你就要知道我們要好好使用這些技藝和器官。這本書包含了兩個內容一個是,我的成長故事,第二個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你也來買一本看看吧!很有趣喔!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五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寫的是一個真實、感人肺腑的故事,我一口氣讀完了它,從中受到了許多教益。

這本書記敘了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的一生。海倫一歲半因病喪失了視覺和聽力,這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不可想像、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倫並沒有向命運屈服,在老師的教育、幫助下,她戰勝了病殘,學會了講話,用手掌“聽話”,並掌握了五種文字;24歲時,她以優等成績畢業於著名的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女子學院。此後,她把畢生精力投入為世界盲人、聾人謀利益的事業中,曾受到許多國家政府、人民及高等院校的讚揚和嘉獎。

我看完書後,深刻地認識到:一個人能不能取得成功,不在於條件的好壞,而在於有沒有奮鬥的精神。平時,有些人總以條件差呀、困難多呀作為沒有取得成功的理由。但是,和海倫相比,這些困難是多么微不足道呀!一個人只要有胸懷遠大的理想和奮鬥目標,就會有無窮無盡的力量,就不會被客觀條件所束縛,就能夠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條件,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海倫不就是這樣嗎?

海倫接受了命運的挑戰,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用愛心去擁抱世界,終於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最後又把慈愛的雙手伸向世界。既然一位殘疾人都能取得這么偉大的成就,那我們這些健全人還有什麼做不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