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後感400字左右

弟子規》不但是本書,還是我們的教師。那么下面是小編為你們帶來的弟子規讀後感400字,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弟子規讀後感400字

在寒假裡,我認真閱讀了《弟子規》,感到受益匪淺。

《弟子規》是清代李毓秀所著,原名為《訓蒙文》。正如名字所說,它是能告訴我們在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求學等方面應具備的禮儀與規範。

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信》篇中的“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因為這幾句話說明了凡是開口說話,就首先要講信用,那些欺詐不實的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比如說,在我們的平時生活中,與別人約好的事,要時刻記在心中,一定要做到。我們在三年級上冊的課文中還學過宋慶齡奶奶的一個小故事“我不能失信”,介紹的是宋慶齡奶奶小的時候因為答應了下午教小珍疊花籃,沒有去她最想去的伯伯家,沒有去看她最喜愛的鴿子的故事。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誠實守信是多么的重要。如果你失信於他人,那么別人就不會信任你,你做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碰釘子”、“摔跟頭”,不是那么一帆風順;而如果你誠實守信,那么恰好相反,你做什麼事情都會順利,哪怕做錯了也會有人來指引你成功的方向。

《弟子規》使我明白了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所以,我以後要多看這本書,不但要看懂它,還要按照書中的禮節做事,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弟子規讀後感作文400字

我們小區組織了一個誦讀經典的暑期讀書會。昨天是讀書會的第一節課,主要是圍繞“百善孝為先”這個主題開展的。其中,最讓我難忘的一句是:親有過,諫使更;怡無色,柔無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說到這裡,我想給大家講一個關於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的父親名叫李淵。有一次,李淵下令攻打一座城池。這可把李世民嚇壞了,因為他知道攻打那座城池是必敗無疑的,而且率軍的父親也會有被擒的危險。李世民連忙勸說父親,可是李淵根本不聽勸,還是執意要攻打那座城池。李世民只好跪在父親的軍帳前大哭,整整哭了一天一夜,也整整跪了一天一夜。李淵非常生氣,就拿皮鞭鞭打李世民。可李世民卻對父親說:“父親,您打我沒關係,可一定不要攻打那座城池呀……”最後,李淵終於被李世民的真誠所感動,沒有攻打那座城池。

這是一個關於孝的故事,也是對《弟子規》中“親有過,諫使更;怡無色,柔無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一個很好的解釋。我很慚愧,跟李世民相比,真是差十萬八千里!我以後一定向李世民學習,爭取做一個有孝心、有愛心、人見人愛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範文400字

學習了《弟子規》,被它所蘊藏的深厚內涵而打動,由於自己的無知,錯誤地理解了很多聖賢的教誨,我甚至叛逆地將一些傳統文化看成封建糟粕。以前,我從來沒有真正感到過“我們是驕傲的中華兒女”。覺得那是一句空口號。而此時我才明白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真正原因;中華民族讓世界人民喜愛的真正原因:因為我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一代代賢良的中華兒女!我們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儀、廣結朋友、謙虛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華兒女那么多優秀的品德。可是為什麼有報導:在巴黎聖母院有用漢語寫的“請勿大聲喧譁”;在泰國皇宮廁所中也要寫上“請便後沖廁”;在美國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寫著“請把垃圾丟在此”……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經下降到了最低點!這也讓我想起了“馬加爵事件”,為什麼一位頭腦聰明,曾經在全國競賽中獲獎的大學生會對曾經譏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為曾經主動幫助馬加爵盛過一回飯而倖免遇難。這引起了社會上對於青少年道德問題的廣泛討論與關注。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認識到在現代的親職教育中缺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一方面,就應該從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做起,彌補上。以便讓我們培養的學生在走上社會後,不會因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