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後感1500字3篇

弟子規讀後感1500字1

說來慚愧,因為孩子的原因,我才接觸到《弟子規》,在與女兒一起閱讀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有一點點感悟和體會,在此與大家分享。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後來清朝賈存仁進行了修改,並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的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的文義,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全文包括總敘、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共有360句、1080個字。具體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以及學習上應有的禮儀與規範。

百善孝為先。《弟子規》告訴我們在家要孝敬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做人應有感恩之心,感恩是一種文明,感恩是一種品德,有了感恩的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將會變得更加親近、和諧,生命也將得到滋潤。而孝敬父母則是心存感恩的起碼錶現。

《弟子規》還告訴我們做人要誠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誠信”被視為人的第二張“身份證”,是為人之道,立身處事之本。《弟子規》還教導我們要有博愛的胸懷,“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對待大眾要有仁慈、關愛之心。“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指做人要注重道德修養的提高,而非外表容貌;確實才學豐厚,威望自然就高,而不是靠自吹自擂。

《弟子規》不僅教我們做人的道理,還教我們如何做學問,如何學習。“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告訴我們既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又要注重身體力行,知行並重。“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則告訴我們讀書學習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同時,做學問要專一,不能一門學問沒搞懂,又想搞其他學問;“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又告訴我們在制定讀書學習計畫的時候可以設一個適當寬鬆的期限,但在實際執行時卻要加緊用功,不可懈怠,日積月累地功夫到了,困頓疑惑的地方便迎刃而解。學習過程中如有疑問,要隨時記錄,以便在有機會時向良師益友請教,求取正確答案。

《弟子規》還在與人交往、個人穿戴儀容乃至飲食、衛生等方面有明確的規範要求。“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

《弟子規》集孔子道德教育之大成,是我國璀璨文化的結晶,雖時過數百年,依然不失為當今人之行為典範。需要注意的是,“弟子規”中的“弟子”應做廣義理解,他可以是子女、學生,也可以指公司的員工、社會之公民,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

學習了《弟子規》,我被它所蘊藏的深厚內涵所打動,其中的禮儀規範正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擁有一顆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才是一個真正有益於社會的人。

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是肩負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育有德之人的重任,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而傳承《弟子規》的關鍵在於身體力行,因此,需要我們從自身做起,從與身邊的朋友、同事相處做起,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愛崗敬業、謙虛友愛、關愛每一名學生,共建和諧校園,共育國之棟樑!

弟子規讀後感1500字2

《弟子規》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

《弟子規》是一部真正能教育我們做人處事、治學平身的生活細則。讓我們從細微之處著手,從小處做起。

看今朝,當今社會乃知識社會,凡可以啟發人的道理,決會憑空消失,卻被人視為財富。知識勝於財富,裝滿滿腹的知識勝於裝滿滿屋的鈔票!當然了,這只是個人的看法而已,也有反駁這話者,蘿蔔青菜個有所愛,是好是壞自己去挑。

“泛愛眾”,它讓我明白 泛愛就是博愛,就是與人在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我想到了一個故事:雷馬斯所在的村子發了洪水,無情地洪水很快吞噬了這個村子。雷馬斯爬上了樹,可是水位越漲越高,不一會兒就淹到了他的脖子那兒了,就在他絕望之時,一個衣衫襤褸的人撐船而來,救了雷馬斯。雷馬斯到了安全之地後,深情地對那個救他於危難之中的人說:“我該怎樣報答你?”那個人說:“我不需要回報,只要你給我一個承諾,當你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時盡力去幫助他們。”每當雷馬斯遇到有困難的人時,他總是盡力地幫助他們……

陽光沐浴著大地,所以大地要感謝太陽;大地養育著生機,所以萬物要感謝大地;雨水滋潤著土壤,所以土壤要感謝雨水。鳥兒因為有了天空而更加快樂;花朵因為有了綠葉而更加嬌艷;人生因為有了困難而更加精彩。而我們呢?

爹精娘血,懷胎十月;赤赤條條, 送到世界。高級動物,精神不滅。路該咋走?人該咋做?八榮八恥,當今準則。知道美醜,懂得善惡;分辨真假,不再冷漠。人心人道,人禽有別。人格人德,山峰一座。萬千家庭,泱泱大國;兩條大河,我的祖國。炎黃子孫,中華熱血;祖祖輩輩,美名遠播 。高天厚土,生我育我;黃土本質,我的膚色;方正文字,傳承學說;禮儀之邦,千秋家國。蘇武牧羊,不改氣節;岳飛刺字,精忠報國。無論何處,莫失國格。身在他鄉,魂牽祖國。烏鴉反哺,杜鵑啼血,羔羊跪奶,遊子愛國。數籍忘典,世人唾說;大恩不報,天誅地滅!父老鄉親,老師同學,黨政軍民,工農商學。鄉音鄉土,鄉情難割。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衣食父母,興旺百業。樹高千丈,終有落葉。遠離土地,大風摧折!回報大地,熱愛生活。天下為公,一唱百合。服務人民,嘔心瀝血。公僕本色,與民同樂。民為國本,食為民天;愛民愛國,代代相傳。赤子之情 ,利民為先。仁寶致富,不忘家園;樂義富裕,嚮往明天;隆平育種,王選字盤;蔭及子孫,豐功萬年。西方世界,科學領先。塑我民魂,敢於超前。愚昧受騙,科學明眼。揚長避短,創新家園。追求科學,功倍事半。迷信害人,精神鴉片。移風易俗,入土為安。文明新風,子孫歡顏。勞動光榮,啃老無顏 。非法所得,寢食不安。誠信為本,偽劣自完。君子愛財,不賄不騙。天道酬勤,君子當健。強身健體,親近自然;風雨無礙,紅光滿面; 貪圖安逸,病態綿綿。日出日落,唯事勤勉。四季春風,創業人間。坐吃山空,地覆天翻。市場經濟,有備無患。修橋鋪路,首功一件;樂善好施,古今依然。你來我往,經常見面;互相幫助,輕舟一點。 鄰里有事,大家濟難。團隊精神,一往無前。 一盤散沙,力孤勢單。無情無義,禍害明天;殃及子孫 ,無患也難。綠水青山,金山銀山;莫為子孫,留下遺憾。目光遠大,子孫稱羨;目光短小,遺臭萬年。公平效益,忠孝難全。唯有品格,照徹人間。文化多樣,幾多理念;自然和諧,社會和諧,人人和諧;億萬人民,共同生活;法律道德,不可或缺。一個星球,一個祖國;和平發展,人人安樂。艱苦創業,美滿生活。自強不息,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貧賤不移。花開花謝,潮起潮落;佛說三生,主說來世;唯物一生,天涯過客。歸去來兮,光明磊落!

古代流行弟子規,今天仍然流行,它不怕人認為那是老傳統的,現在什麼世紀了還讀。總之弟子規是好的經典。

弟子規讀後感1500字3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裡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么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么才能做呢?學知識。怎么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了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閱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麼呢?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布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領導批評。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