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池莉《立》有感:互相成就

編者按:《立》是一本記錄女兒成長的散文類記敘的書籍。從這本書中,我也看到一位母親對女兒的教育理念和生活態度。

《立》是池莉的一本關於女兒成長的散文類記敘的書。她的文藻並不油膩肉麻,反而是理性不帶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卻比一般的記敘母女親情的文章更具有感染力,似乎每一句話,每一個詞,每一個字中都帶有若即若離卻牽縈始終的互動的親情。池莉始終是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對任何事件,無論是悲是喜都沒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平淡的敘述生活卻盡顯溫情,客觀的評價事件卻引人深思。也許這就是文字的力量吧。

在這本書中,池莉娓娓道來的並不僅僅是亦池的成長,也是她自己作為一個母親,一個女人的成長。亦池的成長途中,作為母親的池莉的遠超常人的教育理念和生活態度。

關於池莉:池莉規規矩矩的人生是從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開始偏離預設軌道的。也許並不該這么說,我更傾向於贊同池莉的骨子裡本就是反叛的懷疑的,桀驁不馴的,正如她自己評價的那樣。她對世界始終充滿了質疑,她嚮往,愛情!因而,即使是面對全社會的唾棄與歧視,他們也義無反顧的相愛了。也許這一段在池莉的眼中看來是對這個社會的反抗與對真愛的追求,但不可否認的是,她破壞了一個家庭。無論如何,至少還有一個家庭得到了幸福。但將接踵而來的是各種問題。小亦池的出生,讓池莉從一個夢幻主義者回到了生活的繁瑣,但她依舊保持有她的天真。她同樣也在成長,怎樣撫育她的女兒,迫使著她成為一個有著更高境界的女人。她對教育的理念,對孩子的尊重,即使是放在當今世界也一樣是具有著極強的勇氣和借鑑意義的。這也許也是亦池成為一個有獨立思想和個人觀點,敢于堅持個人見解,不輕易妥協的原因。池莉的言語中很少透露出對亦池成長的干預和介入,更多的是交流和支持,即使會與亦池的父親產生強烈的爭吵。

關於亦池: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成為亦池一樣的人,她的獨立、堅強始終都令我敬仰。讓我印象最深的兩個片段是這樣的。第一個片段是關於亦池對學習、對命運的抗爭。在小升初時,亦池不甘自己的人生被當局者把控,被搖號決定,她用溫和卻又堅定不移的語氣向母親做出了一個在那個時代極具風險的決定:她要上外校。我不想贅述背景,我想,知道這是一個有勇氣的決定就足夠了。在這時我以為,她只是作為一個天真的孩子的無畏,其實不然。第二個片段便是印證。亦池在高一時由於偷用鋼琴被處分,引起了她對學校、自身的審視。最後,她用文靜卻又充滿自信和嚮往的口氣再一次對母親說:她覺得,像她這樣的學生,應該有資格進入中國最好的大學,獲得最好的教育。但遺憾的是,當時的教育體制讓亦池永遠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但亦池沒有想到放棄,她有了一個石破驚天的想法:媽媽我要出國。沒錯。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亦池通過自身的優秀也獲得了優質大學的錄取。也許孤注一擲的勇氣讓亦池有了這樣的機會,但能有這樣的孤注一擲的選擇,能有這樣嘗試新事物的想法,正是無數人所求而不得的品質。

池莉是一個好母親,因為她以尊重為名;亦池是一個優秀的人,因為她堅信自強。

作者:沒有芋圓的豆花